“理想”皇帝朱元璋:他該為明朝的覆滅負多少責任?

導語:

明朝建立於公元1368年,一共存續了276年,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也是我國儒家文化與封建制度達到鼎盛的朝代,同時也是西方社會文藝復興進而開始進入大航海時代的開端。

“理想”皇帝朱元璋:他該為明朝的覆滅負多少責任?

因為明朝離現代很近,所以有大量的文學作品、電影電視劇都以明朝為背景創作,普通人不知道明朝的具體故事,但也知道“錦衣衛”“東廠”和“西廠”。留存到現在的故宮紫禁城,大部分的建築基本都是明朝時期修建的,清朝統治集團入關之後便直接住了進去。我們參觀過的長城,大部分也是明朝時候修建或者修繕的。可以說,明朝給我們後世留下了太多太多。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對於明朝為什麼會在短短的兩百多年間覆滅充滿了疑問,也對明朝後期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過討論。有說明朝亡於最後一位勤政卻無能的皇帝崇禎,也有說明朝末年正好遇到了小冰河時期亡於氣候異常,還有說明朝實亡於萬曆(第十三位皇帝),始亡於嘉靖(第十一位皇帝),更有甚者將明朝的覆滅算到了改革家張居正的頭上。

我倒是覺得,或許,明朝的覆滅早在這個朝代建立的時候就註定了,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什麼吧。

1、不合理的官員薪俸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出身地位最低的皇帝,祖上幾乎全是貧農,連個正經的名字都沒有。朱元璋出生的時候叫“朱重八”,他的父親叫“朱五四”,哥哥叫“朱重四”和“朱重六”,一家人全部都是數字。

“理想”皇帝朱元璋:他該為明朝的覆滅負多少責任?

後來他從飢餓的邊緣爬了出來,參加了起義軍,成為了首領,最終建立了大明王朝。

雖然他出身低微,幼年時候幾乎沒有學習文化的機會,但當朱元璋加入到起義軍之後,他便發奮讀書,據說他特別喜歡讀歷史,尤其喜歡漢高祖劉邦。

起義十年,最終奠定了大明王朝,朱元璋會想要把這個王朝建設成什麼樣子呢。

朱元璋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很想建立一個像他在書中看到的那樣一個“簡樸”“勤儉”“簡單”的大帝國。

“理想”皇帝朱元璋:他該為明朝的覆滅負多少責任?

因此,朱元璋首先就建立了一個不合理的官員薪俸制度。他經過計算,算好了一個普通的人的五口之家一個月要吃多少米,花多少錢,然後將這個數據套在了官員們的頭上,形成了他們的俸祿金額。他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不要增加老百姓的負擔,但具體落實在每一個人的頭上,卻出現了大量的實際問題。

比如,歷史上著名的清廉官員海瑞當淳安縣令的時候,他領到的月薪是12石大米、27.49兩銀子。

明朝的一石米大概是現代的155斤,也就是說這個月海瑞領到了1860斤米,如果以一個人每天吃1斤米來計算,可以供62口人吃一個月。看起來很多,但這是主食,人不能只吃主食吧。

一兩銀子大約可以算是1000枚銅錢,我們粗略以1枚銅錢相當於現代的1元人民幣計算,海瑞領了2.749萬元人民幣。如果再加上海瑞領的1860斤米,每斤米粗略算5元錢,他領了9300元錢,所以他這個月領了工資3.679萬人民幣。

他家可不是雙職工,是單職工,他一個人的這3.679萬人民幣,需要租一個房子,需要養他媽媽,他的妻子,他的兩個妾,他的一堆孩子,他家的幫傭(如果有的話),看起來都有些捉襟見肘。

“理想”皇帝朱元璋:他該為明朝的覆滅負多少責任?

因為海瑞特別廉潔,有人曾經編排他,說海瑞替母親祝壽,大開宴席,竟然買了兩斤肉。

《明史·海瑞傳》“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

有學者計算,明清時期,普通人家一家五口,一個月30兩銀子,日子就可以過下去了,可是海瑞家應該不止五口吧,大量的七品縣令家應該也不止五口人吧,這樣的薪俸著實太低了。

明末清初的大儒顧炎武就曾經感慨說:“自古百官俸祿之薄,未有如此者。”

所以朱元璋之後,慢慢的官員們就形成了一些在合法與不合法之間取得的額外收入,補助俸祿的不足,甚至到後來,這些收入成為了一種大家都公認的“附加稅”。明朝後期,皇帝都很清楚官員們的做法,但朱元璋定的法律被奉為“祖制”不能更改,只能默認了下來。

這樣“潛規則”的收入不但造成了官員們明目張膽的貪汙,而且各級官員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掌控各級的財政,大明中央政府已經不再擁有全部的財政權了,這是明朝末年大明中央政府財政窘迫,但各級官員卻各自豪富的原因。

“理想”皇帝朱元璋:他該為明朝的覆滅負多少責任?

2、“勞模”版中央集權

明朝之前,一直延續著三省六部制度,皇帝之下是宰相,宰相之下是六部,然後是各級官員,層層管理。

到了朱元璋這裡,他一邊擔心宰相會分了君權,一邊又覺得自己非常勤奮,直接裁撤了宰相們,讓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這相當於皇帝的工作量增加了無數倍。

《明史.太祖本紀》:十三年春正月戊戌,左丞相胡惟庸謀反,及其黨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伏誅。癸卯,大祀天地於南郊。罷中書省,廢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

歷史上記載著朱元璋在八天之內處理批閱了1660件奏摺,處理了3391件事兒。就看這個數字,都讓人咋舌。普通人一天流水一般地見這麼多人都已經頭昏腦漲了,更別說是要仔細地閱讀一本本的文書,然後還要思考處理方案了。

《明太祖實錄.卷一六五》:給事中張文輔言,自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日之間,內外諸司奏劄凡一千六百六十,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事。

這樣的方式確實讓權力集中到了皇帝的手裡,在朱元璋和朱棣的時代裡,他們有足夠的精力處理這麼多的政務,沒有臣子分權的可能性。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如此精力充沛啊。他的後世之孫處理不了這麼多的事務,就安排了一群讀書人做秘書幫忙處理,這些秘書叫做“內閣大學士”,供職在“文淵閣”

“理想”皇帝朱元璋:他該為明朝的覆滅負多少責任?

一開始,“內閣大學士”只是給皇帝做一些諮詢和文書工作,但他們因為和皇帝最為接近,基本上都是接觸的核心政務,慢慢的就肩負起了行政責任,成為權力中樞的核心集團。

若是皇帝年幼登基,無法處理朝政,朝政便是由內閣大學士實際處理,他們就變成了這個王朝的實際執政集團。

皇權旁落,便有了皇帝倚重司禮監太監與文臣分庭抗禮的局面,甚至演變到萬曆後期出現東林黨與閹黨黨爭,引發了整個政局的混亂。

3、“四書五經”道德治國

朱元璋將形成於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完善並發展到了極致,完善了八股取士制度,規定了由朱熹註釋的《四書》作為參考資料,以八股文的形式選拔人才。

“理想”皇帝朱元璋:他該為明朝的覆滅負多少責任?

先不說八股文章是否會限制人們的思維方式,只說這樣選拔出來的人才,首要的便是尊崇禮儀與道德。終明朝一代,整個國家都是以禮儀與道德在治理國家,上至君王,下至底層農民,都不是在尊崇法律,而是在遵守固有的禮儀與道德。

尊崇傳統的禮儀與道德,朱元璋是希望建立一個傳統的簡樸的農業社會,農民一輩子好好種地不要想東想西,官員們簡樸度日處理政務,其它各行各業也各司其職,王朝就這麼永永遠遠地穩定下去。


“理想”皇帝朱元璋:他該為明朝的覆滅負多少責任?

但任何事情走向極端都是會出問題的,朱元璋極端地希望所有人按照他從書上看的理想社會的形態行進,但人們的生活不是理想。官員們在禮儀的組織下,跟民間的經濟發展是脫節的,沒有隨著形勢發展而調節的能力。

官吏地主想要買更多的土地,農民沒有錢了想要貸款,高利貸便盛行,大明王朝沒有任何跟經濟相關的處理方案,底層的土地流轉便極為迅速。

所以大明王朝表面上人民各司其職,安穩度日,但底下買田賣地,高利貸盛行,農民失地嚴重,大明王朝立國百年,國家賬面上的耕地已經減少到了一半。

明朝初年,統計全國土地總數為八百五十餘萬頃,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年)則只有四百二十餘萬頃,減少了一半。

封建王朝最不穩定的一件事情就是土地高度集中,孟子說:“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土地高度集中在大地主大官僚手裡,失地農民過多,一旦遇到天災人禍,便是農民起義的開始。


“理想”皇帝朱元璋:他該為明朝的覆滅負多少責任?

到了大明王朝的末期,崇禎年間,一邊氣候異常一邊需要在遼東抵禦滿清入關,大明王朝便被失地飢餓的農民給推翻了。

總結:

大明王朝的奠定者朱元璋可以說是一個文韜武略的帝王,他自稱出身“淮右布衣”,從社會最底層的貧民階級成為一國君主,執政三十一年,開創了大明王朝初期的穩定局面。

但朱元璋也是一個極度的理想主義者,他想建立一個“四書”上面所講的理想社會,卻忘記了“四書”的作者已於千年前作古,任何事情走向了極端都是不合時宜的。

朱元璋希望全國的官員都過簡樸的生活,給予官員的俸祿極低,導致王朝後期官吏貪汙盛行難以制止;他裁撤宰相,希望集權於君主,他的後世之孫卻難以忍受諸多政務,設立“內閣”導致王朝文臣坐大;他用禮儀與道德治國,卻忘記了世間事務不能全用道德來裁量。

可以說,大明王朝後期出現的混亂局面,根子是在朱元璋時期奠定的,一個君主的理想必須立足於現實,才能成功。


歡迎關注@二凰士 歡迎有感興趣的夥伴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參考文獻:

《明史》

《明太祖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