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大參與研製的“天琴一號”升空

華中大參與研製的“天琴一號”升空

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邁出關鍵性一步

華中大參與研製的“天琴一號”升空

天琴計劃示意圖 受訪者供圖

楚天都市報訊(見習記者李碗容 通訊員 王瀟瀟 高翔)昨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推向了太空。“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搭載了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所研製的核心載荷。發射後891秒,“天琴一號”正常入軌,電源開機正常。這標誌著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由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聯合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論證並抓總研製,主要用於“天琴計劃”空間引力波探測的關鍵技術在軌驗證,並能夠進行地球長波重力場模型的反演。“天琴一號”衛星總設計師張立華介紹,這是我國第一顆由國家立項、高校牽頭的技術試驗衛星,也是國家正式立項的第一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試驗衛星。

2014年3月,中國科學院羅俊院士在華中科技大學的一次國際會議上提出“天琴計劃”。該計劃具體為2035年前後在距離地球約10萬公里的軌道上,部署三顆全同衛星構成邊長約為17萬公里的等邊三角形編隊,在太空中建成一個探測引力波的天文臺。因為三顆衛星組成的編隊在天空中形似豎琴,故名天琴。

“天琴計劃”自提出以來,得到了國內多部門和地方政府的立項支持。1983年起,華中科技大學羅俊院士就帶領該校物理學院引力中心團隊,在學校喻家山防空洞進行引力研究,1994年開始,團隊開始佈局空間引力波探測研究。3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攻克了空間慣性傳感器,星間激光干涉測距,無拖曳控制等若干關鍵性技術,儲備了一批優秀人才。


■ 分析


“天琴”將奏何妙音


羅俊介紹,此次發射的“天琴一號”,是“天琴計劃”擬發射的第一顆試驗衛星。“天琴一號”好比是引力波“探頭”,這是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體系中的關鍵技術之一。

“這顆衛星是整個‘天琴計劃’的首顆技術驗證星,離最終實現空間引力波探測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天琴一號”衛星總設計師張立華介紹,這一次的技術驗證,將為未來技術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空間引力波探測帶來了極大的技術挑戰,很多技術指標高於現有水平數個量級。因此,必須循序漸進、分步實施。”

我們為什麼要探測引力波?

在此之前,人類觀測宇宙的手段,不管是紅外光還是紫外光,靠的都是電磁波。而引力波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觀測宇宙的重要窗口。

“想象我們在一個房間內看到光在內部傳播,那是一種電磁波。而如果房子本身形狀發生了改變,則是引力波的作用。”羅俊說。

引力波探測跟普通人有關係嗎?

受訪科學家表示,新的科學發現,會給人類社會帶來難以預估的影響。引力波探測,將可能帶動激光、材料、光學、工程、計算機等諸多學科前沿的發展;引力波探測的很多技術將對或者已經對半導體制造、能源、材料、大數據等實用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羅俊表示,“天琴一號”雖然意義重大,但並不代表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已經成熟。實際上我們距離實現空間引力波探測的最終目標還任重道遠,必須本著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踏實嚴謹的科學作風,加快推進關鍵技術攻關和在軌驗證。“科學不僅僅是簡單去理解別人探索發現的東西,而應該自己能夠走到前沿去探索一些未知的世界,這是科學家的使命,要對未知保持一顆好奇心,對科學保持一顆敬畏心。”羅俊說。

據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