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4月6日,暹羅國王拉瑪一世加冕登基


泰王國,簡稱“泰國”,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老撾,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暹羅是中國人對古代泰國的稱呼。宋元時代,中國人知道泰國的土地上有“暹國”和“羅斛國”兩個國家,1296年,周達觀作為中國元朝使團的一員前往真臘(柬埔寨),寫了《真臘風土記》一書,書中把真臘西邊的鄰邦素可泰王國稱為“暹羅”,稱那裡的人為“暹人”。這是中國史籍中首次用“暹羅”來稱呼泰國地區的國家。元末明初,南方的“羅斛國”(即阿瑜陀耶(大城)王國)征服了“暹國”(素可泰王國),由於兩國已合併,中國遂以“暹羅斛”來稱之。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阿瑜陀耶國王為“暹羅國王”,於是“暹羅”這一名稱正式固定下來,稱為中文語境下對泰國的稱呼。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4月6日,暹羅國王拉瑪一世加冕登基


泰人的第一個國家是興起於1238年的素可泰王國,也就是中國史籍中所稱的“暹國”。素可泰在巴利文裡的意思是“幸福的黎明”。當時,泰國還沒有統一的文字,因此用“素可泰”作為第一個王朝的年號,以表明新時期的開始。素可泰王朝的君主為蘭甘亨大帝,他被泰人尊稱為“泰國之父”。他最大的貢獻,是將高棉文改創為泰國自己的文字,這套書寫字體在1292年銘刻碑文時開始啟用,於是在1292年,泰文開始在全國流行。素可泰王朝建立後,國泰民安,其勢力開始向湄南河盆地流域擴展。公元十四世紀初,素可泰王朝的勢力已經影響到整個馬來半島和老撾一帶。蘭甘亨大帝團結各族,以平等方式對待泰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如高棉人、馬來人和華人,他崇尚佛教,並派信徒到錫蘭(斯里蘭卡)學習佛經,從此小乘佛教開始在泰國佔了主要的地位。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4月6日,暹羅國王拉瑪一世加冕登基

近代泰國打開國門以後,亟需制定正式的國號,在1826年與英國簽訂的第一個條約《伯尼條約》及1855年正式開放通商的《鮑林條約》中,曼谷王朝都以“勐泰”作為自己的國號,但1856年批准《鮑林條約》時,曼谷王朝出於適應國際習慣的目的,採用外界的稱呼Siam(“暹”),“暹羅”這才成為正式國號。1949年5月11日,泰國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稱,把“暹羅”改為“泰”,主要是取其“自由”之意。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裡王朝和曼谷王朝。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4月6日,暹羅國王拉瑪一世加冕登基

吞武裡王朝是泰國第三個歷史朝代,1767年阿瑜陀耶王朝被外敵緬甸貢榜王朝滅亡,泰國被納入緬甸版圖,中國潮州人後裔達信領導泰國人,在兩年後的1769年把緬甸人趕出泰國,泰國成功復國。同年,達信登基稱王建立吞武裡王朝,完成泰國統一。達信是歷史上第一個在海外當皇帝的華人。由於達信是泰國人的民族英雄,領導泰國人復國,所以後世泰國人尊達信為大帝,史稱“達信大帝”。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4月6日,暹羅國王拉瑪一世加冕登基

泰國政府於1954年4月17日,正式為鄭信銅像舉行落成朝祭大典,並有兩日連宵文娛活動,曼谷王朝第九世王普密蓬陛下親臨主持銅像揭幕與朝祭儀式。同年的12月28日,為鄭信登基紀念日,泰王陛下復親臨主持獻花圈朝祭儀式。自此以後,泰國政府就定於每年的12月28日舉行鄭信朝祭大典,並循例在銅像地區,舉行兩天兩夜的文娛活動。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4月6日,暹羅國王拉瑪一世加冕登基

1782年,達信的心腹將軍通鑾,即後來的拉瑪一世,發動兵變弒殺達信。拉瑪一世,本名昭披耶•卻克里,1737年出生於泰國貴族家庭,父親是泰國人,母親有華人血統。拉瑪一世年少的時候,結識了年紀相仿的富商子弟達信,兩人志趣相投,結為異姓兄弟。他倆配合默契,多次打敗了貢榜王朝軍隊的入侵。在他們的指揮下,泰國人脫離緬甸統治而復國。隨後,達信在所有泰國人的支持和擁護下,登基稱王建立吞武裡王朝,國號“暹羅”。拉瑪一世作為達信的患難與共的異姓兄弟,他被列為吞武裡王朝開國功臣之首。但是吞武裡王朝的國祚非常短暫,只有13年,達信就被拉瑪一世參與的宮廷政變推翻並囚禁,政變第二天,拉瑪一世親手殺死了達信。昔日患難與共的兄弟、建功立業的君臣,演變成一場血腥的權力廝殺。隨後,拉瑪一世登基稱王,建立了一個新的朝代,因定都曼谷,稱之為“曼谷王朝”,因拉瑪一世的姓氏又稱之為“卻克里王朝”,沿用吞武裡王朝的國號“暹羅”。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4月6日,暹羅國王拉瑪一世加冕登基

拉瑪一世登基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皇宮從吞武裡移到了曼谷,從而開創了曼谷王朝,亦稱卻克里王朝。曼谷成了泰國曆史上的第四個國都,拉瑪一世將全國的工匠召集起來,仿照大城的宮殿模式建造了新的皇宮。所需建材除了拆除吞武裡炮臺和大城城牆外,其餘大部分來自達信大帝派往中國採購,建成了舉世聞名的大皇宮和玉佛寺。為了仿照大城的格局,他又從柬埔寨徵募上萬名柬埔寨人修建了長達3246米,寬20米、深2.5米的護城河。又從萬象等地徵募了五千名老撾人修建了城牆和堡壘,這些工程,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時至今日,這些都還保存完好,地處今日的拉塔那古辛島區域。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4月6日,暹羅國王拉瑪一世加冕登基

拉瑪一世穩定了局勢後,派遣使者到中國大清王朝遞交國書,謊稱自己是達信的兄弟,因達信死後無子,由他自己繼承了王位,自己的華人姓名為“鄭華”,這就是所有曼谷王朝君主都有一個華人鄭姓名字的原因。乾隆帝相信了拉瑪一世,並接受了曼谷王朝成為大清王朝藩屬國的請求。拉瑪一世在位27年,也算得上是一位明君英主,他的一些政策對泰國曆史發展有積極意義。1802年,拉瑪一世駕崩,終年72歲,諡號“帕佛陀約華朱拉洛”。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4月6日,暹羅國王拉瑪一世加冕登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