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亭興衰善惡報

程顥在商酒務監酒近三個年頭,到宋元豐八年三月,宋神宗駕崩後,他也在數月內病死在自己監酒的任上。死時才五十四歲,屬英年早逝。

程顥死後,包括當地官員、酒坊老闆、商人及全國各地他教過的弟子都十分懷念他,大家就集資在他講學的“春風書院”內,為他修建了三間供人瞻仰的祠堂。因程顥生於明道元年,死後私諡為明道先生,故將其祠堂命名為“明道祠”。祠內有他兩米高坐著講道的塑像。每年到他的忌日,當地官員,四鄉的百姓及外地的學生都會趕到祠堂為其燒香供拜。隨著發生“靖康之難”,朝廷由開封遷到了臨安(今杭州),以後戰爭不斷。很多酒坊相繼關門,大部分商人撤離,官方的監酒署也時設時撤。這樣“春風書院”就失去了它往日的光彩。當時明朝解元郟縣人仝軌作有一首《商酒務謁明道先生祠》的詩:“大賢遺蹟世人誇,才見三間矮屋斜。庭院四周齊割據,衣冠五色慢交加。碣埋旅客晨披恨,燈放書生夜祭譁。欲坐春風何處是,夕陽高樹亂啼鴉”。此詩寫出了明朝時“春風書院”和“明道祠”的悽婉景象。明正德七年(1512)年,河南佈政按察司楊子器為了充分發揮書院教書育人的作用,就乾脆把“春風書院”遷入了寶豐縣城。這裡就成了專門的“明道祠”,當地百姓不知何為“明道祠”,就乾脆稱作“程夫子廟”或“夫子廟”。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當時社會已穩定下來,經濟也得到了發展。當年的寶豐知縣袁亮對“春風書院”遷走後的“明道祠”進行了第一次修繕。重修後的概況有碑記如下:“……其祠今制,門之外大書‘明道春風’四字,其重門匾曰:‘誠敬門’。門內有祠堂,堂後有屋三間,匾之曰:‘踐履堂’。又新構‘春風亭’與堂前。……”該碑說明了“明道祠”有大門、二門。二門內有祠堂,祠堂後有“踐履堂”。這些都屬重修,唯“春風亭”是為了彌補遷走“春風書院”的遺憾,也是為紀念北宋的“酒務春風”而新建的,位置在“踐履堂”前。“春風亭”的高低、模式都未交代。

“明道祠”在明清兩朝共有過六次重修,最重要的一次重修,也是最後一次重修是在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由當時寶豐知縣秦伯度主持的。秦伯度重修“明道祠”是要“擴其舊址,大其規模”的,這是一次高規格的重修。重修後在《增修程明道先生祠碑記》中載:“前為頭門,次為誠敬門,中為春風亭,製為八角,聳以重簷,……以為學者遊息登嘯之所。後為踐履堂,以祀先生。堂之左右,為安宅,為正路,亭之左右,為西塾,為東塾,以棲學者。”

“春風亭”在明嘉靖年間由知縣袁亮修建。建成後碑文對亭子的高度、式樣、作用都無文字描述,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又新構‘春風亭’於堂前”。可見當時的規格不會太高大,太雄偉,只是做個紀念性的建築物,讓人們看見“春風亭”就想起程顥在此地監過酒,辦過“春風書院”,這裡有過“酒務春風”的輝煌。它主要起紀念作用。而秦伯度重建的“春風亭”,在其《增修程明道先生祠碑記》中,進行了大書特書:“前為頭門,次為‘誠敬門’,中為‘春風亭’”。“製為八角,聳以重簷”。對它的功能和作用,更是渲染鋪陳,不惜筆墨:“登斯亭中,北望汝墳,煙波飄渺,若遠若近,庶幾可隱君子乎!而其南則魯陽元次山,顏魯公之遺址在也。東望鳳嶺龍溪,磅礴鬱積,薈蔚繽紛,夫其無鍾靈而毓秀者?西俯五龍泉,噴激萬狀,令人思陽夏侯之功威烈而勵其忠貞,則斯亭又非僅為遊息登嘯之所,而窮覽山川,曠懷今古,尤是以擴胸而滌邪穢也!……光先生之所志,學先生之所學。”此碑文寫出了“春風亭”的功能是:“曠懷今古”、“擴胸滌穢”、“光先生之所志,學先生之所學”。碑文雖未直述亭高几何,但所寫登臨後看到東西南北的景物,都在距商酒務數十里之外,亭無相當高度怎能“觀望”、“俯視”?

其後有不少歌頌“春風亭”的詩篇,都側面描述了“春風亭”的高度和雄偉。如明代詩人曹珍的《酒務春風》詩:“百尺樓臺數里環,醉鄉深處酒賢關。千家春散陶巾裡,萬戶愁消畢翁間。遠近旆簾如上箬,依稀風景似中山。我思監正因過此,分得餘春上笑顏。”明教諭李茂《春風亭懷古》有:“千七百年正學留,朱子光庭負笈求。汝南一月坐春風,至今春風似悠悠。亭高百尺出雲外,滿園修竹花影浮。我來階下深景仰,此身如從太和遊。道宇真傳此處是,愧少功苦繼前修。”還有很多讚美“春風亭”的詩,大都以“百尺”形容“春風亭”的高度。另有古鎮人順口溜為證:“俺村有個春風樓,半截戳在天裡頭!”“俺村有個春風亭,把天戳個大窟窿!”“春風亭”成了當地人的驕傲,成了釀酒古鎮的象徵,後被列為寶豐八大景之一。可惜該亭到同治元年修寨牆時,一個叫陳某某的黑心主管硬說收的錢不夠,將“春風亭”扒了,蓋了四個寨門樓和和眾多的崗樓。

據傳:陳某某因扒春風亭建寨門樓省了很多錢,他想置田地把錢花了又不敢。就想了個洗錢的辦法,他帶上錢,到江蘇常州去找商酒務在那裡做警察局長的親戚徐某某,讓幫助做生意,打算以此為幌子,然後再拿錢回去買田地。徐某某瞭解情況後,勸他不要做生意,不是光明正大的錢要謹慎用,多做些慈善之事。他住了一段時間,沒做成生意,就打算急著回家買地。徐某某勸他走旱路,雖然時間長點但安全。他由於心急不聽,而走了水路。結果船行到江心,突起風浪,把船給掀翻了。陳某某抱著貪來的錢沉入了江底。家人沒法祭典,就在十字路上抓把土,唸誦後,包入衣冠,在南寨牆外埋了個空墳堆。

為此,老百姓編了個順口溜:

虎門禁菸在道光,

咸豐八國開了槍。

洋人燒了圓明園,

慈禧割地又賠款。

“太平”“義和”起了義,

寶豐西山起盜匪。

四方賊人犯榷地,

同治元年新寨起。

扒了春風亭,古寨四門立。

挖壕出財寶,肥了陳某老。

帶財投親戚,命喪在水裡。

來財之不義,千萬不可取。

廟亭興衰善惡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