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亭兴衰善恶报

程颢在商酒务监酒近三个年头,到宋元丰八年三月,宋神宗驾崩后,他也在数月内病死在自己监酒的任上。死时才五十四岁,属英年早逝。

程颢死后,包括当地官员、酒坊老板、商人及全国各地他教过的弟子都十分怀念他,大家就集资在他讲学的“春风书院”内,为他修建了三间供人瞻仰的祠堂。因程颢生于明道元年,死后私谥为明道先生,故将其祠堂命名为“明道祠”。祠内有他两米高坐着讲道的塑像。每年到他的忌日,当地官员,四乡的百姓及外地的学生都会赶到祠堂为其烧香供拜。随着发生“靖康之难”,朝廷由开封迁到了临安(今杭州),以后战争不断。很多酒坊相继关门,大部分商人撤离,官方的监酒署也时设时撤。这样“春风书院”就失去了它往日的光彩。当时明朝解元郏县人仝轨作有一首《商酒务谒明道先生祠》的诗:“大贤遗迹世人夸,才见三间矮屋斜。庭院四周齐割据,衣冠五色慢交加。碣埋旅客晨披恨,灯放书生夜祭哗。欲坐春风何处是,夕阳高树乱啼鸦”。此诗写出了明朝时“春风书院”和“明道祠”的凄婉景象。明正德七年(1512)年,河南布政按察司杨子器为了充分发挥书院教书育人的作用,就干脆把“春风书院”迁入了宝丰县城。这里就成了专门的“明道祠”,当地百姓不知何为“明道祠”,就干脆称作“程夫子庙”或“夫子庙”。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当时社会已稳定下来,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当年的宝丰知县袁亮对“春风书院”迁走后的“明道祠”进行了第一次修缮。重修后的概况有碑记如下:“……其祠今制,门之外大书‘明道春风’四字,其重门匾曰:‘诚敬门’。门内有祠堂,堂后有屋三间,匾之曰:‘践履堂’。又新构‘春风亭’与堂前。……”该碑说明了“明道祠”有大门、二门。二门内有祠堂,祠堂后有“践履堂”。这些都属重修,唯“春风亭”是为了弥补迁走“春风书院”的遗憾,也是为纪念北宋的“酒务春风”而新建的,位置在“践履堂”前。“春风亭”的高低、模式都未交代。

“明道祠”在明清两朝共有过六次重修,最重要的一次重修,也是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由当时宝丰知县秦伯度主持的。秦伯度重修“明道祠”是要“扩其旧址,大其规模”的,这是一次高规格的重修。重修后在《增修程明道先生祠碑记》中载:“前为头门,次为诚敬门,中为春风亭,制为八角,耸以重檐,……以为学者游息登啸之所。后为践履堂,以祀先生。堂之左右,为安宅,为正路,亭之左右,为西塾,为东塾,以栖学者。”

“春风亭”在明嘉靖年间由知县袁亮修建。建成后碑文对亭子的高度、式样、作用都无文字描述,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又新构‘春风亭’于堂前”。可见当时的规格不会太高大,太雄伟,只是做个纪念性的建筑物,让人们看见“春风亭”就想起程颢在此地监过酒,办过“春风书院”,这里有过“酒务春风”的辉煌。它主要起纪念作用。而秦伯度重建的“春风亭”,在其《增修程明道先生祠碑记》中,进行了大书特书:“前为头门,次为‘诚敬门’,中为‘春风亭’”。“制为八角,耸以重檐”。对它的功能和作用,更是渲染铺陈,不惜笔墨:“登斯亭中,北望汝坟,烟波飘渺,若远若近,庶几可隐君子乎!而其南则鲁阳元次山,颜鲁公之遗址在也。东望凤岭龙溪,磅礴郁积,荟蔚缤纷,夫其无钟灵而毓秀者?西俯五龙泉,喷激万状,令人思阳夏侯之功威烈而励其忠贞,则斯亭又非仅为游息登啸之所,而穷览山川,旷怀今古,尤是以扩胸而涤邪秽也!……光先生之所志,学先生之所学。”此碑文写出了“春风亭”的功能是:“旷怀今古”、“扩胸涤秽”、“光先生之所志,学先生之所学”。碑文虽未直述亭高几何,但所写登临后看到东西南北的景物,都在距商酒务数十里之外,亭无相当高度怎能“观望”、“俯视”?

其后有不少歌颂“春风亭”的诗篇,都侧面描述了“春风亭”的高度和雄伟。如明代诗人曹珍的《酒务春风》诗:“百尺楼台数里环,醉乡深处酒贤关。千家春散陶巾里,万户愁消毕翁间。远近旆帘如上箬,依稀风景似中山。我思监正因过此,分得余春上笑颜。”明教谕李茂《春风亭怀古》有:“千七百年正学留,朱子光庭负笈求。汝南一月坐春风,至今春风似悠悠。亭高百尺出云外,满园修竹花影浮。我来阶下深景仰,此身如从太和游。道宇真传此处是,愧少功苦继前修。”还有很多赞美“春风亭”的诗,大都以“百尺”形容“春风亭”的高度。另有古镇人顺口溜为证:“俺村有个春风楼,半截戳在天里头!”“俺村有个春风亭,把天戳个大窟窿!”“春风亭”成了当地人的骄傲,成了酿酒古镇的象征,后被列为宝丰八大景之一。可惜该亭到同治元年修寨墙时,一个叫陈某某的黑心主管硬说收的钱不够,将“春风亭”扒了,盖了四个寨门楼和和众多的岗楼。

据传:陈某某因扒春风亭建寨门楼省了很多钱,他想置田地把钱花了又不敢。就想了个洗钱的办法,他带上钱,到江苏常州去找商酒务在那里做警察局长的亲戚徐某某,让帮助做生意,打算以此为幌子,然后再拿钱回去买田地。徐某某了解情况后,劝他不要做生意,不是光明正大的钱要谨慎用,多做些慈善之事。他住了一段时间,没做成生意,就打算急着回家买地。徐某某劝他走旱路,虽然时间长点但安全。他由于心急不听,而走了水路。结果船行到江心,突起风浪,把船给掀翻了。陈某某抱着贪来的钱沉入了江底。家人没法祭典,就在十字路上抓把土,念诵后,包入衣冠,在南寨墙外埋了个空坟堆。

为此,老百姓编了个顺口溜:

虎门禁烟在道光,

咸丰八国开了枪。

洋人烧了圆明园,

慈禧割地又赔款。

“太平”“义和”起了义,

宝丰西山起盗匪。

四方贼人犯榷地,

同治元年新寨起。

扒了春风亭,古寨四门立。

挖壕出财宝,肥了陈某老。

带财投亲戚,命丧在水里。

来财之不义,千万不可取。

庙亭兴衰善恶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