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兜圈子”的说话方式

以前,心直口快的人都是被人们所称赞的,因为这样的人真诚、实在。但现在这样的人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了,因为有时候,直言快语后其效果并不佳,轻则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重则会因为心无城府而造成不少的麻烦,违背言语交际的初衷。尤其是在特殊情况下,也着实不能实话直说。所以,有时有意绕开中心话题和基本意图,采用“兜圈子”的说话方式,从不相关的事物、道理谈起,却常能收到较理想的交际效果。

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一天, 某青年教师早早回家做了一锅红枣饭。妻子下班回来,端起碗,高兴地问:“ 这枣真甜啊,哪来的?”丈夫说乡下姨妈托人捎来的。妻子不无感慨地说:“姨妈想得可真周到啊,年年捎枣来!”

丈夫说:“那还用说,我从小失去父母,就是姨妈把我抚养大的嘛!”

妻子说:“她老人家这一生也真够辛苦的。”稍停,丈夫忽然叹了口气,说:“听捎枣的人说,姨妈的老胃病又犯了,我想……”. “那就接来呗,到医院好好治治。”不等丈夫把话说完,妻子说出了丈夫想说还未说出的话。

晚饭后,几位青年人去拜访某教授。谈到夜深,教授接着青年人的话题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明天我去A城参加一个学术会,准备就这个问题找几位专家一块聊聊。”几位青年立刻起身告辞:“很抱歉,不知道您明天还要出差,耽误您休息了。”

第一个例子中,青年教师想接姨妈来城里治病,担心直接说出来,媳妇不一定会同意。于是采用了“兜圈子”的说话技巧,通过吃枣饭、忆旧情,造成一种适宜的氛围,然后再说姨妈生病,而让妻子接过话题,说出接姨妈的话。这样言来语去,自然圆满,比直说高明多了。第二个例子中,教授因为第二天要出差,想早点休息,但碍于情面,又不好直言辞客,而是巧妙地接过对方话题一兜,说出了第二天的安排,达到了辞客的目的,话语委婉得体而不失礼仪。

由此看来,说话“兜圈子”,有时候确实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起到直言快语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以上两个例子都不属于直言快语的说话方式,但说者礼貌,听者明白,也都达到了直言快语的效果。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也曾说过“兜圈子”是一种说话的艺术。但“兜圈子”的说话方式也不是随便哪种场合都能用的。要正确运用这种艺术,首先要善于分辨言语交际的具体情况,言语交际中兜圈子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顾及情面,有些话不便直说,可以兜。婆媳之间、恋人之间、两亲家之间、朋友之间、客户之间等情感都是需要慢慢建立的,基础欠牢固,交往中双方都比较谨慎、敏感,言语中稍有差错,都会带来不快或产生误解、造成矛盾。

(2)出于礼仪,有些话不便直说,可以兜。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称“礼仪之邦”,具有文明礼貌的社交风尚。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十分注意话语的适切、得体。私人场合、知己朋友,说话可以直来直去,即使说错了,也无伤大雅。在公共场合,对一般关系的人,特别是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对待外宾,说话就要特别讲究方式、分寸。为了不失礼仪,说话就常需兜圈子。如上文第二个例子中那位教授的话,就与特定的交际场合、对象、自身的身份相称,实现了和谐沟通的目的。试想:如果直言相告明天去出差,改日再谈,虽可以达到辞客的目的,但会把对方置于较为尴尬的处境,这也有失教授慈祥、和蔼的一- 面。

(3)将某种事情或某个意思直接挑明,估计对方一时难以接受,一旦对方明确表示不同意,再改变态度,就困难多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强调事理,征服对方,就可以把基本观点、结论性的话先藏在一边,而从有关的事物、道理、情感兜起。待到事理通畅、明白,再稍加点拨,自能化难为易,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上文第一个例子当中那位教师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兜圈子的。如果他直言接姨妈来城里治病,妻子不一定会同意。而通过吃枣饭、谈红枣、忆旧情,事理人情双关,形成了接姨妈的充分理由,水到渠成,所以不用自己讲,妻子就顺理成章地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兜圈子在以上情况中能产生一种含蓄委婉的语言表达效果,但含蓄委婉的话却并非全是兜圈子。兜圈子更不是猜谜语、说隐语,它是曲径通幽,最终要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意思,如果兜来兜去,把对方引入迷魂阵,就不好了。再者,兜圈子这种说话艺术- -定要慎用,当兜则兜,不然,兜之不当,会给人哕唆、虚伪之嫌,与交际目的相悖。

这样表达最有效

多兜圈子,少碰钉子。有些话不能直言,要拐弯抹角地讲;有些人搞不清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要投石问路。



试试“兜圈子”的说话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