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照鄰巴蜀詩歌頻換韻、用頂真、學民歌,這是否豐富了唐詩新形式

胡應麟評照鄰七言“精華瀏亮,抑揚起伏,悉協宮商,開合轉換,鹹中肯緊”,實為對照鄰詩歌音韻合理搭配的肯定,照鄰巴蜀詩亦然。其不僅合於宮商,唇吻道會,還常在一首詩歌中頻繁換韻,並伴隨著頂真手法。如《長安古意》中“比目”、“雙燕”、“鴉黃”、“娼家”、“南陌”、“北堂”、“專權”、“意氣”等詞語,前句末後句初重複使用。

盧照鄰巴蜀詩歌頻換韻、用頂真、學民歌,這是否豐富了唐詩新形式

整首詩韻腳不停變換,如“前韻節”四句用的是平聲“一東”韻,第三句尾字為“載”字,“自言歌舞長千載”。“下韻節”四句轉韻,押仄聲“十賄”韻,與“前韻節”第三句“載”字的韻部又相同。這種方法是照鄰的強項.他不僅以賦為詩,打通不同體裁,而且使用律句以造成音律的和諧。本詩就吸收了格律詩中調平仄方法,將之運用到七言歌行韻腳轉換中去,“開合轉換”,抑揚頓挫,讀起來琅琅上口,增強了節奏感。

盧照鄰巴蜀詩歌頻換韻、用頂真、學民歌,這是否豐富了唐詩新形式

再如《贈益府裴錄事》全詩四句一轉韻,共換了四次韻腳。且每韻節第三句尾兩字,如“長歌欲對酒”或“浮雲映丹壑”,與“下韻節”第二句首兩字相同,“對酒懷朋故”或“丹壑月華臨”,每個“韻節”第四句尾兩字,“危坐遂停弦”或“明月滿青山”,與下韻節第一句首兩字相同,“停弦變霜露”或“青山雲路深”。詩人並不拘泥上法,還有變化,將“前韻節”第三句尾三字去掉中間字;

盧照鄰巴蜀詩歌頻換韻、用頂真、學民歌,這是否豐富了唐詩新形式

如“朝看桂蟾晚”,變為“下韻節”第二句首兩字,“桂晚不同攀”,“前韻節”第四句尾三字去掉中間字,如“夜聞鴻雁渡”,變為“下韻節”第一句首兩字,“鴻度何時還”。這種詩句字詞連環相扣的用法,迴環復沓,通俗易懂,極具音樂美,既沿襲了六朝小賦的抒情性,又汲取了南朝樂府民歌如《西洲曲》中的轆轉體語言形式,聲情並茂,婉轉迂迴,“續續相生,連跗接萼,搖曳無窮,情味愈出”。

盧照鄰巴蜀詩歌頻換韻、用頂真、學民歌,這是否豐富了唐詩新形式

照鄰此類巴蜀詩與傳統古詩特徵有別,增添了唐詩新形式,後來劉希夷、張若虛、李頎、高適、岑參、王維、李白、杜甫、元、白居易、韋莊等的多首詩歌名篇,皆為沿襲變化照鄰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