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理財”氾濫,被騙上億元...

“假理財”氾濫,被騙上億元...

01

很多朋友看了麥芽週三的這篇文章:銀行的理財產品也要小心了...

都說自家的長輩去銀行買理財,結果被推薦買的保險——

朋友小丫的家長4年前在銀行買了16萬的“理財”,因為銀行的工作人員告訴她這是銀行理財,一年利息2萬元。

可4年後,當她想要取錢時,卻被告知買的是終身壽險,需要等到100歲,或者死後才能取出——

這讓麥芽想到了去年的一條新聞:840萬銀行理財變保險。

朱女士到銀行想購買理財產品,工作人員向其推薦3年期、5年期滿可以取回本金和利息的百年人壽的保險產品,稱利息遠高於銀行存款,於是朱女士及其家人從2016年開始陸續購買了840萬元的保險。

第二年,朱女士發現5年交費期的“假理財”是真保險,並且期限是“終身”,

只有當她身故或71年後才能取回本金。

後來又發現,引導她購買保險產品的“工作人員”並非銀行員工,而是保險公司的人,現在已經離職聯繫不上了。

銀行的工作人員為了高佣金,不惜欺騙客戶來牟取個人私利。

所以我們身為投資者,不能僅僅依靠外部的風險措施,自己也要學一些理財投資的技能,只有自己足夠的專業,才能抵擋風險於身外,躲過一個個的大坑。

避免把理財買成保險需要注意這幾點:

a. 看合同上公章

看銀行理財產品合同上的公章是不是銀行自己的公章,還要仔細看合同的內容,根據合同分辨是不是保險還是很容易的。

b. 看委託管理期限

一般情況下,銀行的理財產品的委託管理期限是不超過兩年的,多數是幾個月的,所以超過2年就要注意了。

c. 看有無分紅制度

這個非常重要,因為銀行理財產品是沒有分紅制度的,一旦在產品說明書中看到或聽銀行員工介紹到分紅制度,可以轉身走人了。

咱們要知道,銀行賣的不僅只有銀行自己的產品,除了有保險,還有基金、債券、私募等等產品。

所以咱們在購買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和投資方向。

不要相信工作人員的口頭承諾,畢竟不能成為證據。

一切以產品說明書為準,主要在說明書中看清楚產品類型、風險評級、預期收益、投資去向、產品期限這些要素。

甚至在銀行網點上班的人,都不一定是銀行的員工,也可能是保險公司或證券公司的員工。

如果自己沒弄清或銷售人員混淆視聽,買錯產品的情況還是很有可能出現的。

像前幾天就有這麼個事:

一家杭州公司買銀行理財被騙億元的詐騙案。

騙子中介公司用300萬將銀行內部客戶經理收買,偽造有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資質,然後騙取客戶與之合作,差點騙到杭州公司1億元。

類似假理財的案例還有不少。

比如,2017年,民生銀行發生“30億元假理財產品案件”——

這種假理財或假存款,簡直讓人頭大。

02

咱們怎樣防止入坑呢?

a. 可以看購買合同。

合同上一般會對產品是什麼機構發行的、保本還是不保本。凡是合同上沒有的,銷售人員的口頭承諾,都是不可信的。如果是銀行存款,一般都會出具銀行存單。

另外,

如果在籤合同的時候發現上面的產品管理人不是銀行而是什麼投資公司或者私募公司之類的,就要萬分小心了!

b. 可以看產品收益的高低。

一款產品的收益高低是可以看出很多問題的,很多人買理財被騙,都是因為被高收益的誘惑所致。

目前的銀行理財基本不存在收益率超過10%的產品,甚至6%以上的都少之又少。

銀行存款的利率就更低了,包括大額存單在內,目前都很少能找到在5%以上的。

所以當你買的銀行理財收益比較高時,就要當心是不是銀行理財產品了。

c. 通過銀行查證。

如果是一款真的銀行理財產品,肯定會在銀行有備案,有唯一的產品登記編碼,可以撥打銀行熱線或通過銀行官網、APP等官方途徑進行查詢,也可以在中國理財網上查詢到相關信息。

或者看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官網,上面一般都有,會明確寫著銀行某某產品。

如果官網找不到或者沒有明確標示的話,那麼八成都是代銷的其他產品。

除此之外,還可以看理財的基本信息。

“假理財”氾濫,被騙上億元...

一般理財說明書的前幾頁都會有基本信息,銀行發行的產品都會寫著是銀行的某某系列產品。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風險等級。

“假理財”氾濫,被騙上億元...

銀行理財風險一般分成6個等級。簡單理解1級和2級相當於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本金和收益一般沒問一題。

3級和4級相當高風險信用債和混合基金,本金和收益浮動,但是一般風險可控。5級和6級相當於炒股炒期貨,風險大不可控。

一般人為了安全買理財的話還是儘量考慮風險1級和2級的產品。

03

再來說說,大家最近問的最多的問題結構性存款屬於存款保險賠付範圍嗎?

換句話說,它在不在國家50萬存款保險裡面呢?

首先,它是反映在表內(資產負債表)負債端的金融產品。

其次,它並不是存款,名義上是存款,實際上是一種理財產品。

他的結構組成是這樣的:基礎存款+金融衍生品

(保證本金+最低保障的利率)+(高出基礎利率部分的利息投資衍生品)

也就是說我們的本金和合同約定的最低利息是受到國家50萬存款保險保障的。

但金融衍生品部分,即高利息來源是直接掛鉤了利率、匯率、商品、股票和信用等的標的物,屬於理財產品。

因此衍生品高利息部分是不在保險賠付範圍內的。

並且,它分為三類: 本金+最低收益保證型、本金百分之百安全型、部分本金保證型。很明顯,前兩者屬於100%保本,而後者則是部分保本。

也就是說,結構性存款是允許部分虧損的。

如果你是穩健型或者保守型投資者,建議在定製此類產品時,可以直接將保本放在第一,風險等級降至最低。

所以可以總結為:相比保本理財,結構性存款保本更加安全,屬於部分存款保險賠付範圍,有可能損失利息。

還有一個問題大家問的也比較多,就是存款保險制度保障的50萬,包括利息嗎?

根據《存款保險條例》,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機構所有被保險存款賬戶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併計算的資金數額在最高償付限額以內的,實行全額償付;超出最高償付限額的部分,依法從投保機構清算財產中受償。

也就是說,存款本金+利息不超過50萬,是全額賠付的,包括利息。

呼~好累啊,麥芽休息去了。

有啥問題咱們留言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