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明下不可或缺的發明

泱泱中華,農業大國,農耕文明從頭到尾都貫徹了我們的整個歷史。在農耕文明的卷軸中,農作物逐漸增多的同時,農業工具也逐步的完善。

作為農業工具的發明者,秉持著最樸素的想法,自強不息,嚮往和平以及奮鬥的理念,農民的獨具匠心、心靈手巧體現的淋漓盡致。四季春秋,朝露晚霞,那些農業工具依然泛著勞動的光芒——

隨處歇息的拐耙子

不管春耕還是秋收,但凡走在鄉間小路上,偶遇負重者,皆會發現,他們大多隨身攜帶一根形如“釘耙”的“拐耙子”,或是拿在手上杵著走路,又或是將揹簍放在“拐耙子”上,休息一會兒。

農耕文明下不可或缺的發明


“拐耙子”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底端有時會設計成一個尖尖的形狀,方便遇到泥土時更好的固定位置,當然,這得依據當地情況來看,若是水泥平地,大多會選擇做成底部平坦。上方設計成三角形,既保證了穩定性,也很好的將力歸於同一支點。

此物的產生,對於勞動人民來說,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也很好的詮釋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但另一方面,揹簍裡承載的農作物,在耕種與豐收間,不僅僅有喜悅,還有很多的責任,那可能是全家人的溫飽,可能是學子所有費用的來源,也可能是家裡老人的醫藥費。

簡單去皮的苞谷錐子

秋收時節,大片大片的玉米成熟,土地多的家庭,有些可能收穫上千斤的玉米,玉米皮層層相裹,成熟程度不同,玉米皮的難剝程度也不同。雖說都是手上的勞動,也著實是損傷手的運動。這個時節的苞谷地,忙碌身影是隨處可見的,人們大多手裡拿著“苞谷錐子”。

農耕文明下不可或缺的發明


“苞谷錐子”構造非常簡單,一棵竹子可以剪裁很多個“苞谷錐子”,底部用刀削尖,頂部用火匣子燒一個小洞,繫上帶子,方便攜帶。勞動時人們用“苞谷錐子”在玉米外皮錐出一道道溝,然後順著溝將外皮撕去。這樣很是節省力氣,也能節省時間。

在雜交水稻還沒有出現之前,我國的大部分地區主要的主食是玉米,工業發展緩慢,外出務工人員也較少,大多數人員都是以農業為主,閒暇之時,就算不急著用,人們也會做一些準備,準備些竹子,做些“苞谷錐子”。

盛物去水的簸箕

農家風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院子裡總是擺著一些晾曬物,或是茶葉,或是玉米,或是穀子,又或是茶葉,盛放這些物體的大多都是簸箕。

農耕文明下不可或缺的發明


簸箕是用藤條或去皮的柳條,竹篾編成的大撮子,揚米去糠的器具。用於曬農作物,就算是顆粒小點農作物也不易掉出來。簸箕的品種有大簸箕、小簸箕,還有淨物簸箕。淨物簸箕是介乎大小簸箕之間的一種小型簸箕,沒有撐角,主要是裝物時用。

此物的發明,揚米去糠,晾曬物體無疑都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再者,外觀有些古樸,農家味濃,總能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用藤條或去皮的柳條,竹篾編成的大撮子,若是編得稀疏一點,就變成了篩子,可以很好的過濾掉豆子裡的小泥土。若是清洗農作物,去水功能也是相當好的。

與此製作有些相似的還有畚箕,畚箕是用木、竹、鐵片做成的一種鏟狀盤,通常有一短把,用以收運從地板上掃除的垃圾,撮垃圾、糧食等,一般也用作農用工具。

這些農業工具不僅外表好看,質量還很好,耐用年限較長。

抓柴禾的竹爪耙

竹爪耙的用處可大了,曬柴禾、抓去糧食中的渣殼,去竹木裡摟竹葉等等,在農戶家裡大有用。

農耕文明下不可或缺的發明


竹爪耙,砍一根粗細合適的竹子,將一端破成10-12塊竹條,用硬竹塊編平,然後放在火上將竹條尖部烤軟,再弄成整齊的彎曲狀,等到冷卻,就成了竹爪耙。

竹爪耙相比鋤頭、普通耙子而言,針對大一點的不規則物品顯得更有優勢,更加省力。此物的發明,很好的說明了一個道理,在不停的勞動中,勞動人民總會在原有基礎上找到更合適的工具來方便勞作。

做一行,愛一行,也就精一行。遠古時代的人們並不懂得那些物理知識、形態美學,但他們創造出來的農業工具卻顯得在實用的同時,外觀也很唯美。這些在現在看來不可或缺的農用工具,在農業發展的洪流中,經勞動者之手,不斷精進著。

藝術來自生活,藝術的創新來源於不斷的在工作中學習。農耕文明的發展,與歷代農民有著不可脫離的關係。每一雙勞動的手都是值得被尊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