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了解历史 周本纪·西周篇 分封王朝的破碎大动荡大变革


从《史记》了解历史 周本纪·西周篇 分封王朝的破碎大动荡大变革

本篇的正文是东西周一起讲的,堡主将它们分开说,因为这篇内容太多,太长了。

开始,与之前一样,也是讲周朝始祖弃的由来。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译文:周的始祖后稷,名字叫弃。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名叫姜原。姜原是帝喾的正妃。姜原外出到野外,她看见一个巨人的脚印,心里很喜欢,就想去踩它,结果,一踩上去就觉得身子振动,像怀了孕似的。怀胎满十个月,她生下一个孩子,姜原认为不吉利,就把孩子扔到小巷中,但是经过的马牛都绕过去不踩他;又把孩子放在林子中,正赶上山林中人很多;将孩子遗弃在水渠的冰面上,这时有飞鸟把翅膀盖在他身上,垫在身下。姜原认为这个孩子很神奇,就把他抱回来抚养长大。由于最开始的时候想遗弃这个孩子,因此给他取名叫弃。

后稷与伏羲一样,是母亲踩巨人脚印生下来的,但没有交代是哪个巨人留下的脚印,不过,我敢肯定不会比雷神高,毕竟,伏羲的地位比黄帝他们都高。

其后,讲后稷天生拥有种地本领,受到舜帝赏识,赐姓姬。再介绍周部落首领的传承,也是父死子继。

后稷→不窋(zhú)→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公季→昌(西伯侯姬昌)

在部落首领的传承中,作者重点介绍了两个首领,公刘和古公亶父。公刘在祖辈失去农官,生活在戎狄环境里,仍不忘耕种。古公亶父将周部落迁离戎狄,开始营造城池,恢复文明。


从《史记》了解历史 周本纪·西周篇 分封王朝的破碎大动荡大变革

西周疆域

也是古公亶父,选中姬昌,将首领之位传给三儿子季历,让他传位于昌。

书中记载:“生昌,有圣瑞。”不可否认,古人一直迷信自然之力,但我认为,古公亶父应该是个颜值控,该是昌生下来看着聪明,不同一般,才传位给他。

后面记载,与《殷本纪》末段差不多,都是纣王无道,听信谗言,纣王囚西伯侯于羑里,周臣闳夭等人拿钱财珍宝换回姬昌,姬昌又用土地换纣王废除炮烙之刑,使当时其他小诸侯国相信周国仁德,追随周国。

后来,纣王赏赐给西伯斧钺,让他代天子征。周国就打犬戎、密须、耆国、邘、崇侯虎,扩大地盘和影响力,为伐纣做准备。

西伯侯在位共五十年,在囚羑里时,将易的八卦改为六十四卦,是个易学大师,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写了“文王拘而演周易”,算命大师,也算一代占卜集大成者,比商朝的烧龟壳复杂厉害多了!

文王过后,便是武王姬发,周伐商,这场战争除了是伐纣之战,还演变成了“封神之战”。

从《史记》了解历史 周本纪·西周篇 分封王朝的破碎大动荡大变革

周武王像

周伐纣,与商汤伐夏过程一样。都在讨伐前集兵会盟,诸侯都说可以开始讨伐了,武王、商汤都说“未可”,得等到时机成熟。所以,有些事情不可操之过急,要等时机,在最合适的时机做事,才能事倍功半,一锤定音。

在集兵会盟两年半后,纣王杀比干,囚箕子,太师、少师抱着乐器奔周,武王才决定伐纣。在讨伐纣王的盟誓上,武王说:“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意为:如今,殷纣竟然听信妻妾的话,他这是自己断绝天命,违背了日、月、北斗的运行。

就是这个“用妇人之言”,给后世神话作家无限的遐想,才有了《封神演义》,妲己是妖族,妖族祸乱商朝,伐纣灭妖,可以封神。

牧野之战,周国出兵四万五,商朝有七十万大军迎敌,但在临接兵时,商兵倒戈伐纣,使纣王惨败,登鹿台,自焚而死。

从《史记》了解历史 周本纪·西周篇 分封王朝的破碎大动荡大变革

西周青铜纹饰

纣王死后,武王射他三箭,再用剑刺,用黄钺斩其头。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纣王的两个宠妃,用玄钺斩她们的头,并用旗子悬挂头颅。

书中原文: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

射箭——剑击——斩头——挂旗,应该是一种仪式,为民除害,标志着讨伐的正义性吧?

其后,便是武王分封功臣、王室、先王后裔等人。后来,武王崩,成王立,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怀疑周公想自立为王,与武庚(即禄父)合谋叛乱,周公奉成王命讨伐,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

周公摄政七年,还政成王,当时周朝都城在丰邑(与镐京仅隔一条沣水),成王命召公营建洛邑。后来成王崩,太子钊即位为康王。

从《史记》了解历史 周本纪·西周篇 分封王朝的破碎大动荡大变革

西周王室世系

西周的王位传承为(基本父死子继,有特殊情况会标注):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繄扈→懿王囏→孝王辟方(共王弟)→夷王燮(懿王太子)→厉王胡→周公、召公“共和”→宣王静(厉王太子)→幽王宫湦→平王宜臼(进入东周)

以书中记载,厉王年间,周公、召公仍在,应该与西周立国初的周公不是同一个人,可以说,在周朝,周公、召公应该都是一个辅佐周王的官职。东周时期,有“周公黑肩”的称呼,可以佐证。

从《史记》了解历史 周本纪·西周篇 分封王朝的破碎大动荡大变革

西周分封形势

在《史记》的记载里,除了开国的武王外,讲述最多的是成王、穆王、厉王,以及幽王了。

关于成王,就是记载他平定管蔡、武庚之乱,迁殷遗民,伐东夷之事,没过多记载。

而穆王、厉王、幽王,记载较多,且大多是不好的事。

昭王之时(穆王上一任的周王),王道微缺,穆王继位初,他认真处理政事,王道复宁。但是后来,他征犬戎,犬戎没有犯周边界,且内部团结,大臣劝他,不听,一场战事打下来,得了四狼四鹿,劳民伤财。他后来规范了刑法,定了罚金免邢额度。

周厉王,同他的王号“厉”一样,很刚愎武断,对人不善,任用奸佞,暴虐侈傲,不许国人谤政(国人指国都的人,非奴隶),最后,引发国人暴动,袭击王上,厉王出逃,国人要杀太子,太子藏在召公家,召公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被处死,救下太子一命。

后来,厉王一直藏于彘地,国中,周公、召公“共和”执政,厉王死,太子成年,才还政太子,立为宣王。

这个厉王是个极不称职的国王,不修德政,任用势利小人为卿士,不许国人论政,道路以目,召公说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最后引发暴动,可以说是第一个施政不得民心,被民众赶下台的君主了。

而后,幽王算是最后一位西周君主了。他即位初,周朝腹地丰、镐,泾、渭、洛一带发生地震,古人信天,伯阳甫认为周朝气数已尽,要亡国了。

幽王宠爱褒姒,但褒姒是夏朝衰败时,两条神龙在夏朝庭院中的龙涎所化妖女。幽王独宠褒姒,想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废王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

他最疯狂的是,褒姒不爱笑,他就国家重要设施 —— 烽火台乱用,烽火戏诸侯,终于博得褒姒一笑。

后来,当他废申后、太子,申侯怒,联合缯人、西夷、犬戎攻打幽王,再点烽火,没诸侯来救,他被杀沿途骊山下,褒姒被犬戎掳走。周朝也亡国了,而申侯联合诸侯东迁洛邑,开始了王道衰微、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

幽王是个拿权柄公器作儿戏的君主,为博美人一笑,三戏诸侯,他应该没听过“狼来了”的故事,对!他听不到,亡国对他而言,是必然的!

西周时期,政治还算平稳,就是晚期的几位君主太儿戏胡闹,而且,分封诸侯,于国家治理,不好一体化,都城都靠诸侯援军来调防,也不科学,体制太脆弱了。

西周君主,除武、成、康这几位建国初的君主外,穆、宣还算合格,其他君主要么短命,要么乱来,也是命途多舛。

西周的穆王,按《三海经》记载,有西匹良马,喜欢旅游,去过昆仑山,与西王母相会,有一段情,挺魔幻的!后来国中叛乱,秦人祖先之一的造父驾驶马车,日行千里,送他回国平叛,由此,赐造父赵城,所以,嬴姓有一氏是赵。

分封制是周朝特点,但也仅存在于周朝,而后到了其他朝代,汉朝、晋朝等等,有过小规模分封,但都主要以中央集权、郡县制为主了。

西周的分封,也为我们国家的边远地区开发,疆域扩大贡献了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