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火爆的《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

此篇圖文乃是本人制作的視頻講稿轉化,喜歡看視頻的朋友,可以移步看看視頻:

正文:《萬曆十五年》這本書選取了1587年,這個貌似在中國歷史上很平淡的一年,但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下,那個時間段,恰似中西方文明,開始分道揚鑣、各奔東西的十字路口。


超級火爆的《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

在1588年英帝國打敗了海上霸主西班牙,啟動海上征服旅程,也啟動加快了工業文明的步伐。

同時段1587年,古老的中華文明,還深陷“未開化”的泥潭裡,難以自拔。

此時的紫禁城裡有個始終不願上朝的萬曆皇帝,這似乎預示著國家逐漸走向閉關內守。


超級火爆的《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

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在很小的年紀就登基了,聰明伶俐,在首輔張居正的協助下,一度讓國家國庫重新填滿。但成年後的萬曆帝發現,他只能經常的參加各種祭祀活動,少了自己發揮才能的空間,最後發現自己不過是太后和首輔張居正的政治工具,宮女太監們畏懼的對象,宮裡只有鄭貴妃將他當作有血有肉的人,但他卻根本無力,讓這個心愛的女人當上皇后,也無力讓鄭貴妃的兒子當上太子。

萬曆皇帝的這兩個願望,因為長幼有序的祖宗規矩,遭到文官集團的強烈反對,他只能用怠工來消極抵抗。

那麼比皇權還大便是,與之針鋒相對的文官集團。


超級火爆的《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

但大部分文官卻只有嘴上道德的功名利祿私心,對於不符合自己心願的事情,隨時可以搬出儒家經典予以駁斥,善於道德綁架。

但道德禮儀也綁架了文官集團,在萬曆15年這本書中黃仁宇介紹了,1587年紫禁城內的,包括萬曆帝個人的生存困局,對禮儀綁架整個社會,禁錮中國社會發展的前言後果進行了剖析。

黃仁宇在書中著重描寫的張居正,在萬曆15年已經死了五年,也是他被抄家的第三年。

張居正曾經深得皇帝的信任,在他的執政期間內,對稅收不清晰的土地,進行了重新測量後加強了國家的稅收,改善了國庫。

超級火爆的《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

但在此期間,張居正的改革因為觸動了大地主和文官階層的利益,死後被清算。

萬曆皇帝也發現了這個嘴上總喊著勤儉節約的老師,居然過著極其奢靡的生活,最終萬曆新政,也因為張居正的離世而人亡政息。

超級火爆的《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


張居正的繼任者申時行,在執政期間起到連接皇帝與文官集團的潤滑劑作用,他從張居正的時候事情,看透了文官集團的陰陽性。申時行將文官集團口頭上讚頌的禮儀道德,稱呼為陽;他們不能告人的秘密,則稱為陰。

超級火爆的《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

申時行無力改變帝國的整個系統,但以和事佬的身份讓明帝國得到了休養生息。作為中間派,他也因為在立太子的問題上不作為,被文官集團彈劾而下臺。

海瑞是道德典範,他是真誠實踐明太祖的禮儀道德的代表人物。

超級火爆的《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

明朝建國以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就已經滲透到上至皇帝下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當時靠嚴厲刑法統治百姓是有限的,必須依靠禮教道德來洗腦,才能維持統治。

但海瑞始終沒有在社會上起到實際的影響力,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道德無法解決文官們那些微薄的俸祿。

自從太祖定下官員低俸祿的規矩以來,文官集團們早已琢磨出了發家之道。官職越重要,額外收入那就更多。

超級火爆的《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

這些掌控國家權力的利益既得者們,不在乎邊境戰事,不在乎老百姓死活,只在乎保住屁股下的位置,在這一點上,他們達到了驚人的一致性。

1587年,在官場受排擠的道德化身海瑞也死了。

黃仁宇先生用海瑞論證了,道德於大明朝廷管理上的無力。

書中還介紹了孤獨的名將戚繼光。大明建國之初明太祖為了防範軍事風險,以及為保護小農利益,削減軍費的國策,開始採取重文抑武的治國策略。

文官政治隨之誕生,明朝的軍事制度不足以應對一場對外戰爭,尤其是後勤保障極度缺乏。

當支持它的張居正離開世界時,戚繼光的輝煌也逐漸在官場上暗淡,戚繼光在萬曆15年去世。

超級火爆的《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

黃仁宇介紹的最後一個人物是李贄。他是明朝思想家,早年的低級官員,出家後宣揚資本主義萌芽的思想。

李贄最痛恨維護封建禮教的偽君子,認為人類的任何舉動,都有其謀利和計功的目的。被封建宗族壓迫的經歷,讓他主張個性的解放,提倡人類平等。他指出文官集團們藉助道學,為自己謀取高官利祿,把天下百姓痛癢置之不聞。

李贄主張富國強兵,對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重農抑商、社會腐敗,大加痛斥批判。他有著很多信徒,包括了一部分厭倦了虛偽官場的官吏大地主們,但他最後還是因為超前的政治主張,被汙下獄,自刎死於獄中。

超級火爆的《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

黃仁宇通過《萬曆十五年》這本書說明,只靠道德,這個國家是運轉不起來的。

超級火爆的《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

中國舊王朝一直重道德,輕技術,但到了大明朝的萬曆年間,世界技術已浩浩蕩蕩,這時道德明顯束縛了明朝社會的發展,可見道德禮儀治國帶來壞處是致命的,社會內部已開始失去生命力,百姓被綁在禮儀這條僵鎖上,只崇古不創新,社會少了靈活性和創造力,一旦外敵侵入,整個社會就岌岌可危。

黃仁宇認為大明的道德代替法治,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而若想進行改造,皇帝、首輔、軍將、地方官員、哲學家等等,各個層面都需要一場大的的改變,而非局部的改造可以完成。

這就是本書用萬曆年間的六面鏡子,黃仁宇照出了明朝的失敗之處。

超級火爆的《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