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汽車製造到底差在哪裡?究竟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就在上個月,中國的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城”)和荷蘭控股的寶馬公司在德國正式簽署了合資經營的合同。合同中規定,兩家公司合資生產,各持有50%的股份,將會新成立名為光束汽車的有限公司,並且在張家港市投資建廠,公司第一期總市值高達17億元人民幣。

中國的汽車製造到底差在哪裡?究竟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此消息一出,讓國內關心車企的朋友們開始出現了擔憂:這下會不會又是一個“華晨寶馬”、難道是升級版的“新飛”?

國人的擔憂未必不可理解,大家都知道,我國在汽車製造方面的自主品牌核心部件來自進口,自主研發能力還不夠,與作為老牌汽車強國的德國更是無法相提並論,與日本的汽車製造水平也相距甚遠那麼究竟差在哪兒?差距有多大呢?

中國的汽車製造到底差在哪裡?究竟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那麼小編先從最基礎的車身焊接說起:就拿電焊來說,焊工的工資在製造業操作者當中可以算不低,尤其是有證的那種,可以說是技術工種了,但很多都是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當然也沒多難,跟個師傅幹上一段時間自己再摸索就差不多了,就可以找一份收入相當可以的工作,當然包括機械廠和汽車廠。


中國的汽車製造到底差在哪裡?究竟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但是在日本不是這樣。一個合格的電焊工需要經過完整的培訓和考試,對焊接質量的要求也更高更嚴格。德國也是這樣,有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專門培養藍領工人,並且藍領工人的工資不見得比工程師低,更是高於其他做辦公室的人員。


中國的汽車製造到底差在哪裡?究竟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由於中國農民工的流動性,很多時候一個崗位的技能水平就取決於關鍵的幾個人,所以產品的質量波動是常有的事,受限於產品的初級屬性,利潤微薄,不是老闆不願意加工資,而是的確沒有利潤空間,導致留不住人,質量惡化,較差的質量導致無法升級換代,惡性循環。所以在精密工業領域,我們跟日本還是有差距。除了對焊接工人要求嚴格,日本的機器人焊接技術也是非常先進,德國大眾大量採用日本FANUC(發那科)的焊接機器人,甚至一汽大眾在其官網作為賣點介紹。

中國的汽車製造到底差在哪裡?究竟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在學習西方工業技術方面,事實上日本和中國的起步幾乎是一致的。只不過當年大清朝採取的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日本則是採取的脫離亞洲全面倒向西方的明治維新改革。幾十年後事實證明中國的洋務運動完敗給了日本的明治維新,然後就有了屈辱的中日甲午戰爭,陷入了數十年的痛苦深淵,中華兒女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中國的汽車製造到底差在哪裡?究竟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在這之後,清末和民國初年,中華大地經歷了長時間的戰爭和社會混亂,直到新中國成立才穩定下來,這就又過去了50年。也就是說我們和日本的工業發展水平到日本二戰戰敗最少有50年的代差。而日本在這50年的時間裡,大力發展起來了自己的汽車工業,塑造了眾多世界級品牌,尤其是豐田汽車的成功讓日本汽車界引以為傲,更加堅定了自己戰敗後的初衷——首先發展汽車工業。


中國的汽車製造到底差在哪裡?究竟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而在這50年當中,日本本土風平浪靜(除了戰敗時美軍空襲日本),加上戰爭的刺激,日本製造業迎來非理性的大發展,截止戰敗,日本不但能造汽車,還能造坦克(雖然薄皮大餡),能造零式戰鬥機,能造軍艦,甚至航母。就是說到二戰戰敗,日本工業已經能造天上飛的、地下跑的和水裡遊的,已經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工業化國家。接下來,因為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美國要藉助日本的幫助給前線的戰車、坦克、戰鬥機維修和補給,這給予了日本機械工業發展的機遇。


中國的汽車製造到底差在哪裡?究竟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而這個時候的中國工業正在跟著蘇聯學習,這其中還犯了一些錯誤,到最後誰料想蘇聯最後自己都搞不下去解體了,這個時候中國工業發展的方向更加模糊。這一眨眼,時間又過去了將近50年。這期間首先要感謝蘇聯老大哥幫我們打下了現代工業的基礎。讓中國這個農業國在不到十年間迅速成長為一個工業國。中國也引入了蘇聯卡車製造技術,建立了一汽解放汽車廠,並生產出了紅旗轎車。

中國的汽車製造到底差在哪裡?究竟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這時候單從技術層面講,和日本的差距並不大,那為何之後的差距越來越大了呢?體制問題。中國引進的解放卡車製造技術也好,自主開發的紅旗轎車也好,都是在社會主義體制下作為集體生產資料和特殊階層用存在的,因為並不存在市場經濟,也就沒有市場競爭,也就不需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這樣的體制下,技術落伍只是時間問題。日本二戰結束後,國有企業只有七家,很快也私有化了。加之美國佔領軍(麥克阿瑟)在日本推行市場經濟,原來生產軍用卡車和坦克等的公司開始生產民用汽車並參與到市場競爭中。

中國的汽車製造到底差在哪裡?究竟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這樣我們又落後幾十年,所以如果細算,我們從洋務運動失敗到八國聯軍入侵,再到日本侵華戰爭,再到蘇聯解體,我們這100年裡工業質量的發展還不及日本二三十年,尖端領域恐怕差距要大了80多年。所以我們整個大面上看覺得沒那麼多,實際上我們要補的東西卻在這80年裡發生了。而蘇聯汽車工業發展本身就有問題,直到現在,俄羅斯也沒有什麼世界級汽車品牌,所以我們的汽車發展,最終還是要自己摸索的。

中國的汽車製造到底差在哪裡?究竟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後來我們走了合資路線,大眾、豐田、福特等國際知名車企紛紛在中國建廠,而我們的自主品牌也走上了“組裝”的道路,核心部件都是來自於進口。然後我們在消化外來技術的前提下進行自主生產,然而因為一味地追求市場和盈利,以哈弗汽車為代表的一大批國產車企完全倒向了SUV的發展上,發動機直接進口三菱的,就這樣又是十年荒廢了。

差距的確存在,超越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的汽車製造到底差在哪裡?究竟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那麼在未來我們能否追趕上甚至超越日本的汽車工業呢?我們應在在哪些方面要努力呢?日本長壽企業長盛不衰的原因有很多。日本長壽企業比歐美做得更好,日本企業投資都講究戰略,注重長遠投資和利益回報,每每投資都考慮幾十年以後的市場定位和變化。


中國的汽車製造到底差在哪裡?究竟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在中國企業家眼裡,技術基本上等於先進的設備,所以中國老闆的設備一個比一個買得先進,但花錢培訓技術員卻捨不得,培訓全員的老闆則更是少之又少。記得以前給一個傢俱公司做企業形象設計的時候,聽說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某位傢俱公司的老闆願意花750萬買了一臺日本的設備,但是需要花40萬培訓一批技師卻捨不得,以至於被不懂操作的人把機器搞壞,只有再花50萬去修。其實,這樣的例子在中國比比皆是。不可否認,無論是從業界還是從消費者的角度,都能明顯的感受到中國品牌的進步和成長,體現在產品層面確實無論是從造型、做工、配置和質量等方面,中國品牌確實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一點的確可喜可賀。

中國的汽車製造到底差在哪裡?究竟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上述的這些體現產品力提升的相關方面,所能體現的其實還是基於較低研發級別的產品整合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說,在研發方面,中國品牌仍然還存在較大差距,而研發其實才是體現產品力的核心所在。


首先我們必須去掉浮躁和跟風的態度,端正發展路線,積累自己的技術。沒有積累,就沒有獨門秘方,就沒有優勢,沒有優勢就是沒有話語權。這就像是世界知名汽車變速箱生產商德國的ZF、日本的愛信一樣,如果沒有前期投入大成本去研發自己的變速箱技術,何來的幾十年無可撼動的世界地位?這就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秘方,別人模仿都模仿不來。

中國的汽車製造到底差在哪裡?究竟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仔細來看一看全球著名的品牌,無論是任天堂、微軟、尼康、奔馳,豐田,麥當勞……,他們似乎都永遠只專注於某一個領域,始終在他們的行業裡面越做越深,越做越有樂趣,越做越大。而我們的企業,包括海爾、聯想在內的中國品牌,本行都沒有完全成功,也開始搞投資,做房地產,甚至做保健品,忙著賺錢而嚴重忽視本行,典型不務正業。這恐怕就是我們中國的品牌和日本品牌之間的差距所在。

中國的汽車製造到底差在哪裡?究竟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對於汽車製造,我們缺的不僅僅是技術和人才,我們還缺了那100年的技術累積,但相信經過努力,國產車能走出自己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