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请让自己避免成为“画图的”(上)

设计师,请让自己避免成为“画图的”(上)

​我有个朋友,正直而立,做设计师的行当做了将近十年,现任国内某大型装饰集团的高级主创设计师,年薪不错;最近,他跟我说打算换个职业,我并不惊讶,这不是我第一次听身边的朋友说起这类想法。他们的理由都很统一:累了,干不动了。

我还有个朋友,快要不惑的年纪,在互联网行业深耕了十几年,从没接触过室内设计,她最近总问我一个问题:以这样的年纪去转行做设计师到底晚不晚?我和她讲:设计师是可以做一辈子的职业。

对于设计这个围城,两类人做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这并不是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那么简单。

在我看来,设计师的累,并不在于身体负荷扛不住了。30岁正值当打之年,体力、精力都处于一个人一生的巅峰期,很多人说的干不动了其实是画不动了。可以试想,当你把大脑中的灵感一次次的挖出做场景还原,但却又在不停的创作与修改中无限循环时,会不会耗尽心力,循环坏死呢?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很多人都把这个结果怪罪到甲方的反复无常和不专业上,甚至怪罪到生活和创作环境上。虽然我们早早就已经定型为为满足“甲方需求”而服务,小时候遵循老师和家长,长大后满足社会和客户,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甲方,我们早已远离了天性的释放。但你是否还能记起5岁的时候,虽然老师也让你去画一副正常的夜空,可是你讨厌黑夜,于是就让七彩的太阳为黑晚带来光明,你让月亮入睡,让星星冲你眨眼睛。

其实这不能怪任何人,你不能去做奋不顾身的艺术家,那对大多数人来讲都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在设计的路上,只能边问侯着甲方的祖宗十八代边微笑着向其询问“这是不是您想要的效果”?在为业绩不断的奔波过程中,渐渐将设计与图纸画了等号,当初想成为设计师的你也渐渐沦为现在“画图的”你。

你认为无法坚持只是因为少了儿时无畏的勇气,其实不然;在长期的学习和培养过程中,你的确锻炼和掌握了作为设计师的专业技术层面的技能,但是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你想要成为的那种设计师,还需要其他更深层次思想意识中的东西。

如果你选择长久做设计这件事,不想只是让它成为赚钱的工具而快速失去对它的兴趣,不妨静下来听文叨唠叨几句。

如今设计师最被业主所诟病的是:设计方案还没定好,总是让我交钱、买东西。没错,这是公司给你的业绩压力,但要做一个你所想成为的设计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自己的营销属性

减少并不是消灭。这个很容易理解,行业竞争如此严重,你不压单,整个团队的付出都将付之东流,你也可能会因为丢单交不起下个月的房租。

减少只是在设计沟通过程中的时间点选择上做优化,早一点和晚一点的关系。也就是在客户完全信任你之前,认真做服务、做设计,别提钱。为了设计实用性和设计效果,融入你所认可、客户可以接受的产品,让它们成为方案的一部分,就和卖货是两码事了。毕竟到头来,方案还是要依托于产品来实现的。

从家装行业引入设计师这个角色以来,在这几十年的发展间,营销是一直围绕着设计师的负面话题,这也是家装室内设计很难融入到整个设计行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不够纯粹。但这并不影响家装设计师可以做出好的案例,一切的核心,还是在于人,也就是你、我、他的共同努力。就像前文所说,不做奋不顾身的艺术家,但更不要做业绩的奴隶。营销能为家装室内设计师带来很多东西,却也是最容易让从业者迷失自我的东西。记住作为设计师的性格:有所为有所不为,你的行为就是你们共同的生存环境。


现在请认真思考然并回答我下面的问题:如果你想要做好一件事,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

我想你很有可能会给出这个答案:找出“为何做?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可能还有完善版本的加上另外这个答案:“何时做?何处做?做到什么程度?”。没错,能答出来不但证明你设计学的不错,同时市场营销也入门了,这是二战时期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提出的经典的5W2H分析法,可以最快速、简单、清晰、有效的给出如何来做好一件事的方法。

不过我今天并不打算给大家普及这个方法。

在一般领域,此方法无可厚非,甚至在设计领域它也能足够支撑你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为业主做出效果漂亮、功能完善的设计方案。但距离杰出设计师,还有可望而不可及的一步之遥。

5W2H分析法只是达到了充分发现业主需求的层次,它让设计师得到了一个目标明确的任务,去为之努力,完善它完成它,直到任务结束,就再去用它接下一个任务再完成,如此往复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循环坏死。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路人玩游戏,如果只是让你推塔打基地,估计玩两局就会觉得没意思了;但一旦有了玩家之间的对抗,有了double kill和triple kill的荣誉加持,这个游戏就真正有了灵魂。

言归正传,以满足业主需求的任务式设计只会跟随设计流行趋势而随波逐流,难以形成独有的设计风格和设计语言。一个好的设计作品的灵魂是主题——设计的初衷和灵感的来源,有了它,设计师在对格局构建、空间利用、色彩拿捏、产品选择上才能跳脱出模仿的局限,也才可以真正将自己的想法融入设计之中。这也是科班生与半路出家之间最大的技术屏障,一个拥有灵魂,一个只有皮囊。

所以,不妨试着去寻找主题,然后延展它,将它融汇贯通到业主需求的各个层面,最后再形成设计方案。这种设计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设计师自身设计风格的建立。这是文叨唠叨的第一个主题:从用户的角度发现需求,从设计的角度挖掘主题

作为设计师,你一定遇到过以下情景。

朋友说:“哥们,我要结婚了。”

你回答:“恭喜啊,什么时候?我给你包个大红包。”

“红包先等等,办事儿还得有一段时间,得先把房子装修了。”朋友顿了一下,用疑惑的语调问:“你还在做设计师呢吧?哪天吃顿饭,顺便帮我看看怎么弄呗。”

“............好。”你犹豫了片刻,只回了一个字。

这时,你的脑海中所想的并不是多年的同窗情,而是质疑自己的职业为何如此被低估;同样是作为靠知识储备和脑子混饭吃的职业,律师就高尚得多了,绝对没有哪个朋友会问是不是还在做律师,也绝对不会提出以一顿饭的代价换取一个顺便的案件代理。

这是很无奈的结局。在国内,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由于消费意识和买方市场的环境所至,大多数设计师是没有尊严的。甚至在老百姓看来,理发师的尊严指数都要高于设计师,这又是为何呢?

第一,老百姓更愿意为有形服务买单而不是无形产品。这也决定了有形的付出更容易获得认可。就比如理发师,他在20分钟的时间内可以让发型焕然一新,产出效果是看得到摸得着的;而作为设计师,当你伏案连续工作20个小时之后,终于把格局规划、空间布置、设计风格、产品搭配等构想浓缩成一张图纸的时候,客户往往会说一句话:这能实现吗?也没多大变化啊。

第二,老百姓更愿意以主观意愿去更多参与到显性专业壁垒较低的服务中。室内设计就属于这种情况,显性专业壁垒较低可是隐性专业壁垒高的离谱。简单点说,客户可以从互联网上找来相似户型的图片进行空间COPY,但设计主题、空间构造、产品熟知度、居住习惯等内部逻辑是COPY不了的,而这些“面子工程”就是最易被参与的显性专业壁垒部分。海量的数据也导致了客户朝三暮四的设计想法,今天这个好看,明天那个漂亮,但到底哪个适合,如何取舍,就说不明白了;而一旦无法做出决定开始纠结的时候,就会从心理上表现出对外的挑剔行为,直到设计师把客户说服,隐性专业壁垒作用得到发挥才算终了。这也是为什么有经验的设计师会说:改了很多稿方案,往往用的还是第一稿。

回到本文的主题,文叨要讲的第二点是:作为知识产权,设计需要尊严。虽然尊严的形式有很多种,但究其本质都是付出得到回报和认可,从而获得对等的服务关系与地位。在室内设计领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为设计付费。

探究中国式的尊严,其实往往都是从付费开始的。它贯穿了衣食住行的各个层面:拿LV的比拎塑料袋的有尊严、吃米其林的比撸串的有尊严、住别墅的比租房的有尊严、开劳斯的比挤地铁的有尊严......而同样的才华之下,收设计费的可以当总监占据服务话语权的制高点,收不了的只能成为被客户呼来喝去的小催。

说白了,尊严也就等同于面子,谁面子越大话语权就越大,也越能够引导别人跟着自己的思路走。

如果你已经迈过了可以为付出收取相对应回报的并且能够持续自涨身价的阶段,那么恭喜你,而接下来的事情,不要为“预算”放低作为设计师的底线,共同创造服务环境,不要做免费和乱收费的帮凶。

未完待续,下期再谈。


关注设计杂说,了解更多有趣、新潮、透彻的设计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