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下句才是点睛之笔,点醒天下父母

老一辈在谈论自己儿女的时候,可能经常会提到一句话,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用来表示,后一辈自己有自己的福气,老一辈不必过于担心,不必为他们过于操劳。不过说到这句话,很多人只知道这一句,却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句,而且下半句才是整个句子的精华,可惜很少有人知道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句话的典故。

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下句才是点睛之笔,点醒天下父母

相传,在明朝的宣德年间有个姓罗的秀才,家里有妻有儿,而且妻子还是个知书识礼的大家闺秀,不过这个秀才考场失意,仕途暗淡,为了维持家计,只能远离家乡,到一个比较远的地方去教书。所以他不在家的时候,就只能让妻子来干农活了,不过他的妻子也不善于农活,只能让儿子和妻子一起来管理家务农活了,从而荒废了学业。

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下句才是点睛之笔,点醒天下父母

几年过去了,秀才终于有机会回家过年了,然后见到自己已经七岁的儿子,懂事勤奋,很是满意,就想考一下他儿子的学问,便于帮他更进一步深造,于是出了个对子给他对。只见罗秀才用手指着天,先出了个“天”让他来对,但是他不知道这个儿子平日只懂家务农户,根本不会什么学问,自然对不出的。于是,母亲在旁边干着急,于是偷偷用手指着地下,结果不小心指中了地下的鸡屎,儿子看到心领神会,对出了一个“天”对“鸡屎”。秀才当然大怒,又大声地问他,“父亲”应该对什么,母亲怕他丈夫气话了,连忙偷偷指着自己,想让儿子对出“母亲”。不过这个儿子也是逗,看到母亲指着胸前,竟然对出“胸”。罗秀才这下对自己的蠢笨的儿子彻底死心了,他既恨自己科举失意,又对这个儿子心灰意冷,于是最后出家当和尚去了,不再理会尘世的事情。

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下句才是点睛之笔,点醒天下父母

罗秀才的突然离开出家,对这个家庭的打击很大。不过好在他的妻子是位女强人,一边努力维持家计,一边开始用农忙的闲暇时间来教育儿子做学问。后来又省吃俭用,攒下钱来为儿子请了名师。在这样的教导和儿子自己的努力下,进步飞快,后来一举高中状元。为了感谢自己的母亲,儿子中了状元后就为自己的母亲过大寿,邀请了很多邻里乡人来祝寿。出家的罗秀才也听说了,非常高兴,连忙赶回家来探访,不过看门的人不认识他,就禀报说门口来了一位和尚来化缘了。因为离家太久了,罗母也早已认不出自己的丈夫了,于是开始给他钱,不过罗和尚没有要,并且要求见新科状元,见到自己的儿子后也没说话,就只在墙上写了一首诗:

离别家乡十八秋,千钱斗米我不收。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所以这句话的后半句就是,莫为儿孙作马牛。用以告诉天下的父母,儿孙自有他们的生存之道,不能去强逼他们做某一件事,否则最后结果往往是和相信相反的,但是也有另外一种解释说,儿孙自有他们的命运要走,长辈不必为他们过于操劳担忧,如果真的有福,就算开始时候什么都没有,也是能够白手起家的。如果真没这个福分的话,就算开始时候你家财万贯,最后也不够其挥霍,反而还因为这样害了子孙。

所以对比上句,其实这个下句才是经典。另外正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长辈们年末催婚也要悠着点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