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句才是點睛之筆,點醒天下父母

老一輩在談論自己兒女的時候,可能經常會提到一句話,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用來表示,後一輩自己有自己的福氣,老一輩不必過於擔心,不必為他們過於操勞。不過說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這一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下半句,而且下半句才是整個句子的精華,可惜很少有人知道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句話的典故。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句才是點睛之筆,點醒天下父母

相傳,在明朝的宣德年間有個姓羅的秀才,家裡有妻有兒,而且妻子還是個知書識禮的大家閨秀,不過這個秀才考場失意,仕途暗淡,為了維持家計,只能遠離家鄉,到一個比較遠的地方去教書。所以他不在家的時候,就只能讓妻子來幹農活了,不過他的妻子也不善於農活,只能讓兒子和妻子一起來管理家務農活了,從而荒廢了學業。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句才是點睛之筆,點醒天下父母

幾年過去了,秀才終於有機會回家過年了,然後見到自己已經七歲的兒子,懂事勤奮,很是滿意,就想考一下他兒子的學問,便於幫他更進一步深造,於是出了個對子給他對。只見羅秀才用手指著天,先出了個“天”讓他來對,但是他不知道這個兒子平日只懂家務農戶,根本不會什麼學問,自然對不出的。於是,母親在旁邊乾著急,於是偷偷用手指著地下,結果不小心指中了地下的雞屎,兒子看到心領神會,對出了一個“天”對“雞屎”。秀才當然大怒,又大聲地問他,“父親”應該對什麼,母親怕他丈夫氣話了,連忙偷偷指著自己,想讓兒子對出“母親”。不過這個兒子也是逗,看到母親指著胸前,竟然對出“胸”。羅秀才這下對自己的蠢笨的兒子徹底死心了,他既恨自己科舉失意,又對這個兒子心灰意冷,於是最後出家當和尚去了,不再理會塵世的事情。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句才是點睛之筆,點醒天下父母

羅秀才的突然離開出家,對這個家庭的打擊很大。不過好在他的妻子是位女強人,一邊努力維持家計,一邊開始用農忙的閒暇時間來教育兒子做學問。後來又省吃儉用,攢下錢來為兒子請了名師。在這樣的教導和兒子自己的努力下,進步飛快,後來一舉高中狀元。為了感謝自己的母親,兒子中了狀元后就為自己的母親過大壽,邀請了很多鄰里鄉人來祝壽。出家的羅秀才也聽說了,非常高興,連忙趕回家來探訪,不過看門的人不認識他,就稟報說門口來了一位和尚來化緣了。因為離家太久了,羅母也早已認不出自己的丈夫了,於是開始給他錢,不過羅和尚沒有要,並且要求見新科狀元,見到自己的兒子後也沒說話,就只在牆上寫了一首詩:

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所以這句話的後半句就是,莫為兒孫作馬牛。用以告訴天下的父母,兒孫自有他們的生存之道,不能去強逼他們做某一件事,否則最後結果往往是和相信相反的,但是也有另外一種解釋說,兒孫自有他們的命運要走,長輩不必為他們過於操勞擔憂,如果真的有福,就算開始時候什麼都沒有,也是能夠白手起家的。如果真沒這個福分的話,就算開始時候你家財萬貫,最後也不夠其揮霍,反而還因為這樣害了子孫。

所以對比上句,其實這個下句才是經典。另外正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長輩們年末催婚也要悠著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