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嗎?

曉光177679900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走向真正文明的基石,雖然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受到人類的排斥,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社會一直排斥馬克思主義哲學,但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長河中人們將漸漸會明白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性,一切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一切偽馬克思主義哲學都將受到人類社會向真正文明發展的清算。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共同進入大同社會的風向標,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里程碑,一切違背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人類社會生存的兩極分化都將受到無產階級譴責和清算,人類要想進入大同社會,達到真正沒有貧富差距的大同就必須走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才能不存在階級矛盾的存在。但這個問題在很多人心中是不贊成的,原因是人性的自私造就了自私利益集團壓迫無產階級,這種階級性鬥爭往往要到一部分人受到了生存危機時才能逼迫人類重新選擇人類文明之路,我認為人類離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談發展只是自私資本盛行霸權主義橫行的社會,人類就永遠在兩極分化中摸索。





工農視角


馬克思從小喜歡哲學,在23歲時獲取了哲學博士學位。

在他的一生之中,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其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對後人影響很大。他的哲學思想被歸納為“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簡單的說就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

這樣的表述來自前蘇聯對於中國的影響。有人並認同這是真正的哲學,認為只是一種為現實服務的政治思想。或者說,充其量算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哲學理解。

根據現代開放式的理解,馬克思的哲學思想,除了傳統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理解之外,還有另外的被過去長期忽視的一派,也就是在西方影響較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流派——人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即被我們過去稱之為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其代表人物很多,如薩特、馬爾庫塞、弗羅姆。

這一派強調馬克思的早年作品,主要是1844年手稿,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除此外,再有一種流派,就是科學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他們認為人本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是關於歷史的科學。

從哲學家的方面來考察,馬克思有獨特的哲學思想貢獻,肯定算得上哲學家了

那麼,算不算“偉大”的哲學家呢?

世界上偉大的哲學家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有西方古代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有西方近代的培根、霍布斯、洛克、貝克萊、休謨、斯賓塞;羅素、維特根斯坦、笛卡爾、狄德羅、盧梭、孔德;還有跟馬克思同時代的康德、費希特、黑格爾、費爾巴哈、叔本華、尼采……在中國,也有不少值得後人敬仰的偉大的哲學家,比如老子、孔子、莊子、公孫龍子等等。

這些哲學家共同的特點是對後代的思想和方法論有重大影響。

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的意義上,對後代的影響的確是超級重大的,在百多年中,雖然有遇冷的時候,但是,過不了多少時間又會反覆熱絡起來。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創立,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至今仍然存在,因而具有重要地位。


結論當然是:馬克思完全算得上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

那麼,要在偉大之前,再加上一個“最”字呢?

這個,就需要人們來評判了。

關鍵是誰來評判。評判者往往會帶有信仰。比如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人,當然會認為馬克思最偉大的,無與倫比;因而,但凡社會主義國家,對於馬克思的評判,肯定會贈予他“最偉大哲學家”的稱號;如果不完全信仰馬克思主義種學說的人士,他們是不是不會推崇它呢?

其實,西方某些人群,他們也極力推崇馬克思主義!

思想家評選:1999年,在不是普遍信仰馬克思主義的西方,英國劍橋大學文理學院教授們發起,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活動,結果馬克思位居第一,愛因斯坦卻位居第二。

思想家評選:1999年9月,英國廣播公司(BBC),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聯網上公開徵詢投票一個月。彙集全球投票的結果,馬克思位居第一,愛因斯坦第二。

哲學家評選:2005年7月,英國廣播公司以古今最偉大的哲學家為題,調查了3萬名聽眾,結果是馬克思得票率第一、休謨第二(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榮登榜首,第二位的蘇格蘭哲學家休謨得票率為12.6%)。

可見,馬克思被東西方都推崇為“第一”,顯然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這不是社會主義國家的自戀,而是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在現實之中的確影響巨大的緣故。當今世界,處於形形色色思潮之中,而馬克思哲學思想獨樹一幟,永不褪色,最為耀眼。

因而,馬克思作為最偉大的哲學家,應該當之無愧!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憑欄觀史》特約撰稿人:懸疑大師


夜狼文史工作室


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有很多,西方哲學公認的”最偉大”的哲學家是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中國公認的”最偉大”哲學家是老莊、孔子、釋迦摩尼。

此前有過一些整理,下面就大致介紹一下中西哲學史上主要人物的哲學特點。

一:西方哲學史簡述

(一)自然哲學階段

米利都學派三傑——泰勒斯:萬物都是水做的。

注:泰勒斯以為水是原質,其它一切都是水做成的。因為有一種說法是:萬物都是氫構成的,而水是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的。

米利都學派——阿那克西曼德:太陽像大地一樣大,或大於大地的二十七倍,或大於大地二十八倍。

注:他認為萬物都出於一種簡單的原質,但不是水。他是第一個繪製地圖的人,他認為大地像一根圓柱。他的生命起源理論接近現代科學:所有生命來自海洋,有的生命來到了陸地。

米利都學派——阿那克西米尼:我們的靈魂是氣,把我們包圍在一起,也包圍著整個世界。

注:他認為大地像一個圓盤(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大地是球狀的)。米利都學派重要的不是他們的成就,而是他們要嘗試研究的東西——自然科學的奧秘。

畢達哥拉斯:既有神,又有人,也有像我畢達哥拉斯這樣的生物。

注:萬物都是數。畢達哥拉斯是首位數學家,他是個集體主義者,他崇尚集體主義,並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創造了一個小團體:所有榮譽都歸自己,違反規定的以天神的名義處死。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注:這和中國哲學中的“見山是山”類似,理論為:萬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不同時間,物質已經變換。近代也有這樣一道題:一艘船出海三年,期間不斷修補,幾乎所有的船體部件都換掉了。那麼,它還是那艘船嗎?他認為任何東西都是相對的,沒有戰爭,就不會珍惜和平,沒有冬天,就沒有春天。

(二)思辨哲學階段

巴門尼德:唯一真實存在的是“一”,“一”是無限的,是不可分的。

注:巴門尼德否定了赫拉克里特的“對立面統一”,認為根本沒有對立面。就好比他說冷,而“熱”就是“不冷”。他認為凡是能夠思維到的,都是現實中存在的。從他開始,哲學進入思辨領域。

恩培多可勒:我是一位不朽的神明而非凡人。

注:恩培多克勒的創造性,除了科學以外,就在於四原素(土氣火水)的學說以及用愛和鬥爭兩個原則來解釋變化。他拋棄了一元論,並把自然過程看做是被偶然與必然所規定的,而不是被目的所規定的。在這些方面,他的哲學要比巴門尼德、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諸人的哲學更富於科學性。

阿那克薩格拉:心是一切運動的根源。

注:他將哲學帶到了希臘。他認為萬物都可以無限地分割。太陽不是神,只是一塊會發光的大石頭。他研究過隕石,認為其他星球也有生命,並認識到了月亮是反射發光。

德謨克利特:任何不可分割的越佔優勢,則重量越大。

注: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第一個原子論者,也是決定論者,認為萬物都是按照自然規律運行。

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注:智者派,又稱詭辯派,形式邏輯,以辯才聞名。據說普羅泰戈拉教過一個年青人,規定這個年青人如果在第一次訴訟裡就獲得勝利,才交學費,否則就不交。而這個青年人的第一次訴訟就是普羅泰戈拉控告他,要他交學費。

蘇格拉底: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注:雅典就像一匹馬,而我就是一隻不斷叮它,迫使它不斷奔跑的牛蠅。蘇格拉底在辯論中度過一生,他說自己是一個“思想助產士”(他的母親是接生婆),辯論的目的就是引導出知識。他有兩次機會可以躲避死刑,一次認罪,他認為那是放棄真理。一次是選擇流放,他認為破壞了法治。

(三)早期形而上學階段

柏拉圖:理型的世界

注:柏拉圖認為:在物質世界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實在”存在。就比如一匹馬,在另外一個世界裡存在著馬的概念你才能認識到“這是一匹馬”(類似於康德的先驗)。實在世界分為兩個領域:用感官來認識的“感官世界”和用理性來認識的“理型世界”。靈魂只是暫時居住在人類軀殼裡,一旦醒來,就會走出“黑暗的洞穴”,回到“理型的世界”。柏拉圖認為人體分三個部分,頭部代表理性,胸部是意志,腹部是慾望。國家也一樣,只有三個部分協調發展才能和諧。

亞里士多德:第一位百科全書式哲學家

注:亞里士多德否定了柏拉圖的“理型論”,認為馬的概念(理型)未必先於馬的存在。柏拉圖是陷入一個虛幻神話世界裡“不可自拔”。由此,形而上學從柏拉圖的“虛幻式”向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式”開始轉變。他創立“四因說”(形式,目的,質料,動因)用以解釋萬事萬物。這也開創了西方的科學精神,即:凡事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他的倫理學提倡“黃金中庸”,他將自然科學分類(動物植物),創立辯證法,邏輯學。政治學說傾向於“國家主義”。他認同奴隸制,歧視女性,認為女性是被動的“土壤”。

犬儒學派: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物質之上,而在於精神之上,這種幸福一旦得到,就永遠不會失去。

注:最著名的犬儒派人士叫戴奧基尼斯,據說他住在一個木桶中,除了一襲斗篷、一支棍子與一個麵包袋之外,什麼也沒有。有一天他坐在木桶旁,舒服地曬著太陽時,亞歷山大大帝前來探望他。亞歷山大站在他的前面,告訴他只要他想要任何東西,他都可以賜予他。戴奧基尼斯答道:“我希望你閃到旁邊,讓我可以曬到太陽。” 就這樣,戴奧基尼斯證明他比亞歷山大這位偉大的將軍要更富裕,也更快樂,因為他已經擁有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斯多葛學派:沒有任何事物是偶然發生的,每一件事物發生都有其必要性,因此當命運來敲你家大門時,抱怨也沒有用。

注:斯多葛派反對形而上學,屬於務實派,思想開放,富有時代精神。它的學說很多方面類似於現實理念佛學。其最大的貢獻是提出“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基督教在接受斯多葛派許多東西時,也接受了這一觀念。

伊壁鳩魯派:“死亡和我們沒有關係,因為只要我們存在一天,死亡就不會來臨。而當死亡來臨時,我們也不再存在了”。

注:標準的享樂主義者,對政治團體不感興趣,勸人要離群索居。這個學派最初也強調:在我們考量一個行動是否有樂趣時,必須同時斟酌它所帶來的副作用。例如你喜歡吃肉,哪就天天只給你吃肉,慢慢你就會知道什麼是“副作用”了。但後期淪為純粹的放縱。

(四)基督教哲學階段

新柏拉圖主義:上帝的神聖之光也無法普照大地。

注:這個學派的主要人物叫普羅汀,根據普羅汀的說法,靈魂受到神聖之光的照耀,而物質則位於並不真正存在的黑暗世界,至於自然界的形式則微微受到神聖之光的照射。然而,最靠近上帝的還是我們的靈魂。唯有在靈魂中,我們才能使生命的偉大與神秘合而為一。事實上,在某些很偶然的時刻中,我們可以體驗到自我就是那神聖的神秘之光。基督教神學採納了很多新柏拉圖派的學說。

聖奧古斯丁:愛上帝的人最終的歸宿是“上帝之城”,那些只愛自己只能住在“世俗之城”。

注:聖奧古斯丁是基督徒,基督教的理論是:上帝是善的,上帝創造了世界。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善的上帝創造了世界,惡是從哪裡來的?他通過新柏拉圖派認識到:惡不是肯定的實在,只是缺乏“善”的思想。他對新柏拉圖學派的東西爛熟於心,進行了整合,最終使基督教的信仰成為合乎理論的東西。

阿奎那:理性與信仰合二為一

注:每一種宗教都包含著一種哲學,阿奎那在聖奧古斯丁與新柏拉圖主義結合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他拋棄了柏拉圖哲學,採用了亞里士多德哲學。這個行為是明智的,他將哲學和神學做出清晰的界定:凡是理性認識的,就不需要信仰。只有通過信仰才能認識的,理性就不可能認識。使兩者在理論上沒有衝突而且能夠得到互補。

(五)英國經驗主義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

注:經驗主義,歸納法創始人,實驗科學先驅。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學術的偉大復興》

霍布斯:利維坦(國家)

注:霍布斯也是位經驗主義者,還是一名十足的唯名論者。他說,除名目外別無普遍的東西,沒有語言,就沒有真和假。他最著名的是政治學說,他反對專制,認為人生來平等。

洛克:政府論

注:人生下來就像一塊白板,通過感官接受經驗才形成觀念。這是經驗主義者的標準觀念。洛克最著名的是他的政治學說,他強調人的自然權利,也就是“人天生自由”以及財產權神聖不可侵犯。

柏克萊:愛爾蘭天主教主教

注:柏克萊相信人有“靈”,他認為我們所有的觀念都有一個我們意識不到的成因。這個成因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他否認在人類的心靈之外存在著一個物質世界認為人類的感官認知都是來自天主,他以批判世俗的看法聞名,主要著作是《人類知識原理》。

休謨:懷疑論

注:這是哲學史上重要的一個人物,他的懷疑論代表著哲學的一個死衚衕,在這條路上再也不可能有前進的空間。他認為我們的一切知識來源都是不確定的,都是值得懷疑的。他臨終前曾說過一句:“一塊木炭放在火上也有可能不會燃燒”。例如:一隻雞,每天看到主人來就有食物吃,但是有一天,主人來把它殺了。所以,我們接受的都只是“習慣”,而不是確定的知識。就像太陽每天升起一樣,也只是“習慣”,有一天它可能就不會再升起。他的“懷疑論”否定了因果律,否定了邏輯聯繫,這也是後來的哲學家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康德的三大批判也因此而起)

歐陸理性主義(近代哲學)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注:笛卡爾試圖用懷疑的方法為知識找到一個絕對可靠的出發點,因此他懷疑每一件事情。最後得出結論:“我思故我在”。因為我無法確定“我”是真實存在的,但是我在思維,思維就是實體,所以通過我在“思維”這個實體,證明“我”是存在的(康德說這是偷換概念)。笛卡爾另外重要的理論是“二元論”(思維和廣延)和“方法論”。

斯賓諾莎:上帝就是自然法則

注:他否定笛卡爾的“二分法”,認為宇宙間只有一個實體,就叫做上帝或者大自然。除了上帝有“自由意志”外,其餘的都是按照自然法則生活,也就是“機械論”者。因為他的學說有點“無神論”(但不是無神論,只是說法不同),因此招來教會的痛恨。他是猶太人,但猶太人把他驅除出教,基督教也不待見他,最後只得逃出以磨鏡片為生。

萊布尼茨:物質與精神不同的地方在於物質可以不斷分割成更小的單位,但靈魂卻連分割成一半也不可能。

注:笛卡爾承認神、精神、和物質三個實體,斯賓諾莎只承認神,萊布尼茨認為有無限個實體。他認為任何事物存在都有理由,宇宙既然存在也有理由,這個理由就在宇宙之外,就是神。

盧梭: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注:嚴格說來盧梭不能算是一個哲學家,如果一定要把他劃歸為哲學的話只能是政治哲學家。他被認為是啟蒙運動的先驅,他的思想導致了法國大革命的誕生。他認為民主制度適合小國家,中等國家適合貴族制,大國適合君主制。

(六)德國古典主義哲學

康德:不是觀念符合對象,而是對象符合觀念。

注:康德對休謨懷疑論的回應是:對象也是一種觀念,這個對象觀念是我們的主觀建立起來的,我們的觀念當然和它符合。他把兩種概念的主客關係顛倒了過來,從而在邏輯上通過了休謨的懷疑論,因而康德稱之為“哥白尼革命”。他調和了理性派和經驗派。理性派認為知識都來自於先天理性,分析判斷具有普遍必然性,邏輯是可靠的。而經驗的東西是偶然的、易變的、不可信的。經驗派認為知識來自於感官經驗,分析判斷不能產生新的知識,還要依靠感官來進行綜合判斷。康德認為兩者都不正確,那麼有沒有一種判斷既是綜合判斷又是分析判斷?先天綜合命題如何可能?這個問題就構成了《純粹理性批判》的總問題,同時又引申出“十二範疇”和“二律背反”等一系列新概念的誕生。

費希特:自我、非我、絕對自我。

注:雖然自亞里士多德開始就已經存在“三段式”,但不得不說直到費希特這裡“三段式”才趨於成熟。費希特三段式:自我、非我、絕對自我。從自我的概念發展到非我的概念,並最終到絕對自我。這個絕對自我不是經驗的自我,也不是先驗的自我,而是提供了所有知識的實驗性根據,是理論理性和實驗理性的完美融合後的“自我”。

黑格爾:哲學就是哲學史。

注:黑格爾是德國古典主義哲學的頂峰,他認為哲學是不斷髮展著的,是一種承上啟下的關係,哲學家們在各自的歷史時期完成各自的哲學使命。最後,就呈現出一個全新的哲學。因此,哲學史就是哲學,哲學就是哲學史。黑格爾哲學的特點是:不斷用新概念否定自己,他認為這是一種上升,因此稱為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也就是“辯證邏輯”。他的邏輯學就是推理“真理”,也就是上帝的產生過程。在佛教裡,真理是不可言說的,黑格爾的《邏輯學》就是把不可說的說出來的一個過程。他的《自然哲學》也是這樣,通過層層昇華,最後“僵硬冰冷的石頭也會呼喊起來,使自己超脫為精神”。黑格爾哲學的秘密和誕生地是《精神現象學》。精神現象學是講“精神”的,邏輯學是講理性的,理性知識才是絕對知識。但這個邏輯理性轉變為絕對知識需要一個訓練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精神現象學》。

叔本華: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注:叔本華是康德體系的改制品,但他和黑格爾不同。黑格爾取消了物自體的神秘,把這種形而上的東西變成基本的東西。叔本華保留了物自體,在他的哲學裡,物自體就是意志。但因為受到印度佛教的影響,他的哲學趨向於悲觀主義:宇宙是邪惡的,意志也是邪惡的,是我們永無止境苦難的源泉。知識越多,苦難越多。

尼采:上帝死了

注:尼采是兩任路德教教長的子孫,但他卻成為基督教的強烈批判者。他繼承了叔本華的思想,強調權力和意志的作用,提倡昇華和剋制。他的個人私德不堪入目,但他對未來的洞悉能力超出常人。科學的興起,基督教信仰的衰落,使他預感到一個虛無時代即將來臨。因此他預言:未來否定生命的基督教倫理會被肯定生命的的哲學所代替,強權統治和血腥戰爭也將要發生。

七(德國古典主義哲學的終結)

費爾巴哈: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受罰。

注:費爾巴哈所處的時代被認為是著德國古典主義哲學終結,因為此前的哲學已經解釋了世界,以後則是應當改變這個世界。從費爾巴哈開始就批判“唯心主義”和基督教神學。費爾巴哈認為:是人造就了神,而不是神造就了人,神的意志其實也就是人的意志。

馬克思:歷史與邏輯的一致。

注:“歷史與邏輯的一致”其實是“哲學就是哲學史”的另一種翻譯。馬克思哲學的前身是黑格爾這是毫無疑問的。不過不同的是他認為推動歷史發展的不是“精神”而是“物質”,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生產方式。人類歷史上的政治、哲學、宗教、藝術都是生產方式的結果,這種論點就是“唯物史觀”。但社會有物質的一面同時也有精神的一面,因此馬克思哲學的缺點也很明顯。

胡塞爾:理性給予被認為是“存有者”的東西,即一切事物、價值和目的以最終意義。

注:黑格爾之後的哲學,開始分類細化。胡塞爾也談精神現象,更加細化的精神現象。對於“現象和本質”,康德只講現象,本質存而不論。因為本質是“物自體”,是不可知的。黑格爾認為本質是可知的,但現象是現象,本質是本質,兩者是分開的。到了胡塞爾這裡,現象就是本質,本質就是現象。這就如同黑格爾邏輯學裡的“本質就是存在,本質是過去的存在”。胡塞爾論證的是:我們所理解的世界現象、只不過是這個世界對我們的意識的自我映現的原本樣子,也就是本質和現象融合的“普遍意識”。

海德格爾:通過首先理解人類來理解一般的存在。

注:海德格爾要研究的“存在”不同於原先意義上的存在,他研究的“存在”是:“我們的存在方式和世界對我們的存在方式”。他的哲學是胡塞爾的延續,認為原先意義上的“存在”只是我們主觀上的“存在”,而不是客觀和普遍意義上的存在。

二:中國哲學史簡述

(一):哲學起源

1:易經:陰陽,變易,萬事萬物不斷在變化,但又有相同的規律,這就是“道”。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易經,除了六十四卦是周文王所著,其餘的都是後人加上去的。所以說易經是一部匯聚了歷代眾多文人思想成果的一部書,因而才會被認為是“無所不包”,是儒家的“形而上學”。

注:易經六十四卦的原意只是占卜而已,但在這些卦象和爻辭裡卻蘊含著一些事物規律,人性定律和自然法則。因為這些規律呈現多重對應性契合人的心理,因此在占卜過程中會感到“很準”或者說的“很有道理”。這就是一種心理暗合作用,也就是凡事不在於它的結果,而在於它的過程。

(二):先秦哲學思想

1:孔子: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復禮。仁,義,忠恕:己之所欲,亦施與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注:儒家學說可以簡言為“秩序”的學問,它安排了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標準,價值取向。孔子的個人修為很高,他的天命與“道”類似,他的“隨心所欲,不逾矩”與西方哲學崇尚的“自由意志”一致。中庸是一種判斷標準和價值尺度。也就是在“定理”的基礎上用“中正道”的標準看待和處理問題。中庸就是客觀公正的態度和方式。

2:孟子:仁政,王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性善論:人性本善;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養氣說:浩然之氣。

注:孟子繼續完善孔子的理論,簡言之,孔子規劃了行為方式,也就是“應該怎麼做”?孟子提供了“司法解釋”,也就是“為什麼這樣做”。從而為這些理論最終成為政治實踐理論打下了基礎。

3:荀子:性惡論:人性本惡,善良都是人為養成的。禮樂文化是將人性的惡轉變成善的關鍵。天行有常:天道是客觀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積極改變世界:制天命而用之;人定勝天。

注:儒家到了荀子這裡是一個轉折點。是理想主義向現實主義、倫理哲學向政治哲學、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的轉變。

4:楊朱:拔一毛利天下不為也: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 ,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注:楊朱雖然年代較晚,但代表道家第一階段。他認為正確的人生態度是不利人,也不損人,無為避世。

5:老子:道,無名,不敢為天下先,無為無所不為。小國寡民,治大國如烹小鮮。

注:老子認為天下太小,既然避不開,那就要了解這些規律。他的人生哲學是後發制人,弱者生存的方法論,掌握這些方法,就可以以最小的代價(無為)獲取最大的成功(無所不為)。老子的政治哲學是一種退化論,認為人只要迴歸到原始的純樸狀態,就天下大治。

6:莊子:逍遙遊,無用之用,不治之治。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無知,棄知,不知,不知之知。

注:莊子哲學是自由,率性自我。他進入純粹的思辨領域,也就是“實體與現象”的形而上學辯證邏輯。例如:無知是原始狀態的一無所知,棄知則是忘掉這些知識達到“不知”,“不知”就是形成了自己觀點後的“知”。最後,把這個“自己的觀點”也否定掉了(沒有偏見了,完全客觀),就是“坐忘”,就是“真知”。

7:墨子:批評儒家不信鬼神,厚葬禮樂浪費,愛有差別。提倡兼愛,非攻,天鬼,明志。

注:墨子是站在無產階級立場看問題,因而反對儒家“有等級的愛”。他提倡平等,兼愛,但最後卻以不平等的理論方式結束。為了製造平等,他的理論只能採取專制的方法。最終在對最高權力限制方面出現短板只好用天鬼,明志來勉強起到一個神諭的作用。他的部分哲學思想屬於違反人性的理想化。

注:完成了“義利之辨”的統一,即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如果只考慮道德而忽略利益就是違揹人性,只考慮人性忽視“義”就是不道德。只有在人性和道德合二為一的基礎上才是最大的“善”。

9:韓非子:將商鞅,申不害,慎獨的法、術、勢進行了整合。法是統治者公佈的統一法令、制度 ;術是統治者任免、考察、生殺官吏的權術;勢就是統治者佔居的地位和掌握的權力。自然觀和無神論:否定鬼神、否定有意志的“天”;道、理:第一次把道、理分開;道是萬物總體的規律;理是每一具體事務的具體規律。

注:先秦諸子基本都提倡復古,孔子要回到周代,墨子要回到大禹時代,孟子要回到堯舜時代,老子要回到女媧原始時代,韓非則是著眼於未來。另外不同是:孔子,老子,墨子都是希望“聖人”,韓非子耶認為自己創立的這套制度,就算是一個“平庸之人”也可以執行,將執政的標準由“聖人化”變成“世俗化”。

10:管子:《心術》上下,《白心》上下。精氣說:精氣就是道;精氣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本;人的身體 、智慧、靈魂都是由精氣構成。靜因之道:認識事物,要摒棄偏見,排除雜念,按照事物本來 的樣子理解識;“虛”“一”“靜”“因”。

注:管子哲學開始涉及宇宙論,本體論,開始探究自然的本質和人的關係。

11:陰陽家:陰陽五行,天文、歷譜、蓍龜、雜佔、行法(包括面向 和風水)。洪範五行:五行是五種能動的、相互作用的力量。

注:代表人物鄒衍,也就是《尋秦記》裡面的鄒老夫子。陰陽家代表。他認為:五行按照一定順序相生相剋,四季按照五行相生順序嬗變;朝代更替也遵循五行相生的順序。

12:名家:名實之辯,白馬非馬,離堅白,至大無外,至小無內。

注:名家又稱為詭辯派,邏輯家,通過名實之間的對立關係闡述其邏輯。例如:飛矢不動和山與淵平。他們通過對座標點的篡改和偷換概念來取得辯論的勝利。但也同時發展出了最初的邏輯學。

(三): 漢唐哲學

1:董仲舒:宇宙由十種成分組成:天、地,陰、陽,五行,金、木、水,火、人。天人一也。在三綱的基礎上加上了五常;仁、義、禮、智、信。政治學說: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罰、邢;政治過 失必然變現為自然界異常現象。

注:儒家和陰陽家:將陰陽家的天人關係與儒家的政治、社會倫理哲學結合在一起,從而將儒學變成可以和現實政治契合的系統化理論。

2:王充:否定有意志的天:認為天地萬物變化都是元氣自身運動的結果。人與物都是元氣所成,人的富貴卑賤、禍福吉凶都是命定的。

注:道家的延續,否認有人格意義的“天”,其理論和斯賓諾莎的“自然法則”接近。

3:王弼: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不是虛無,無是天地萬物的無形無相的根本;無是無形無相,是本,有是有形有相,是末。得意忘象:王弼註解周易的時候提出“言”“象”“意”三者的關係;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注:王弼之“象”,是表象,現象。“意”是存在,是本質實體。簡單說就是:如果能夠理解現象就可以忘了字面解讀;如果可以深入本質,就應當拋棄表象。

4:郭象:“道”是“無”:道無所不在,而所在皆無。萬物自生,郭象謂之“獨化”。這個理論認為:天地萬物的生成和變化都是自然而然生成的的,不是任何“造物主”創造的,但是這些物與物之間是存在著聯繫的。每一物都需要其它物,但都是為了自己。物自生,而不是它物所生。

注:莊子善於借用諷刺手法講述哲學原理。郭象把這些暗示的東西講的更加明確,因此他註釋的莊子更通俗。但有禪宗和尚認為:曾見郭象注莊子,識者雲:卻是莊子注郭象。

(四):隋唐佛學

1:中道宗:《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二諦義:俗諦、真諦。八不中道:萬物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注:二諦義第一層次:說萬物是有,是俗諦。說萬物是無,是真諦。第二層次:說萬物是無是俗諦,說萬物是非有非無是真諦。第三層次:說萬物非有非無是俗諦,說萬物非非有非非無是真諦。這類似於莊子的“坐忘”,不斷地否定自己,不斷地上升概念,不斷地“忘了”一切。最後,把這個“忘了一切”也忘了,就是“坐忘”,就是“涅槃”。但涅槃的狀態是什麼,這就達到了最後的真諦,就是“不可說”。

2:法華宗:《法華經》,倡導止觀雙修:止即禪定,觀即智慧。一心三觀:一切事物都由因緣所生,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即空;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諸法一體的兩個對立側面,從全體看不應偏於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時具於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

注:修行是一個漸悟的過程,認識到沒有不變的實體,萬物皆空,萬物皆假。假隨時可以是空,空隨時可以是假。能夠在一念之間領悟到三千世間的空假中,就能夠“頓悟成佛”。

3:淨土宗:《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修行方法:“觀想”(作各種淨土羈勒世界的遐想)“唸佛”(口唸阿彌陀佛的名號)

注:淨土宗的概念類似於基督教的清教徒,所秉承的是佛教的基本理念:人生是苦的,要注重內心修行,善結外緣,虔誠之心,功德之心早日往生極樂淨土。

4:律宗: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也稱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實踐;戒相是戒的表現或規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該宗的主要學說是戒體論。戒體是受戒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發生而領受在自心的法體。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

注:律宗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修行不是為了得到,而是為了失去。

5:密宗:指導思想:“菩提心為成佛的種子,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六大: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識大。密宗三部:雜密、胎藏界、金剛界。

注:密宗只有三種佛身,法身、報身、應身。代表生死輪迴,因果報應。他的佛法只傳密宗,不傳眾生。

6:唯識宗:世界分為“我”“法”:我(指生命的主體,意識活動等),法(事物及其規律)。萬法唯識:宇宙間的萬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由“識”變現出來的。唯識無境:意謂唯有識而無外在之對象。轉識成智:通過修煉,使八中識都變成佛的智慧。

注:唯識的認識論,就是由識分成“見分”(認識的主體,亦即認識的能力或作用)及“相分”(認識的客體,亦即反映在主觀上被認識的形相),然後由見分去認識相分。此時的經驗,可以給阿賴耶識(本體)造成新的印象,形成新的種子。世界萬物只是阿賴耶識內藏的自性各別的諸法名言種子的顯現,故說境依識起,唯識無境。簡單說這個宗派的重點就是“形而上學的方法論,認識論”。

7:華嚴宗:四法界:就是指形形色色的現象世界;“理法界”,指清淨的本體世界。這兩種世界互相包容而無妨礙,這就叫“理事無礙法界”。各種事物之間也都互相包容而無妨礙,這就叫“事事無礙法界”。理事無礙:理,一真法界之性;事,一切世間之相。即觀平等之理性與差別之事法炳然而存,二者能相遍、相成、相害、相即、相非而圓融無礙。事事無礙:事物都是本體所變現的虛幻現象,每一現象都包含本體,所以各現象之間彼此包容,沒有差別和對立。

注:華嚴宗被認為是思辨哲學的最高峰,現象界與本體世界、理事無礙法界和事事無礙法界的對立統一關係就是圓融之道。這四種範疇基本包含了世間一切,換言之:世間的一切看似矛盾的個體或者整體其實都不是問題,都可以用佛法來進行“消融”。

8:禪宗: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本性即佛: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人人皆能成佛;佛不在遙遠的彼岸,而在個人的心中;你如欲得如法見解,但莫受人惑。向裡向外,逢著便殺。逢祖殺祖,遇佛殺佛,始得解脫。自性真空:指心處於一種“空虛”的境地,這種空不是空心靜坐,念念思空,而是連心“空”的概念、甚至成佛的念頭都沒有

注:禪宗被稱為“靜默哲學”,第一義知識是不知之知,修行方法是不修之修。因為不修之修本身就是一種修,是一種放下執著心的自然之修。也就是自然成佛,佛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佛。這種“自由成佛”理念就是來自於道家和佛家的結合。

(五):新儒家

1:韓愈:《原道》:“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楊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李翱:《復性書》:子思,仲尼之孫,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傳於孟軻。

注:兩人說的意思大致相似,都是說儒家道統到孟子以後就失傳了。而他們覺得自己對儒家和佛道瞭解有了一定的深度,能夠繼承孟子把儒家重新發揚光大,因此從他們開始就被稱為“新儒家”。

2: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注:周敦頤是第一個研究宇宙發生論,但周屬於新儒家,還是關心如何成為“聖人”的問題。他認為是靜,就是無慾。沒有私慾,內心世界就會客觀反映任何對象。

3:邵雍:邵雍主要以圖表的方式展現了他的宇宙觀;如果陽是宇宙生成的力量,陰就是宇宙毀的力量。復卦的初爻表示成的階段的開始,乾卦的則表示成的階段的完成。姤卦初爻表示毀的開始,坤卦表示毀的階段的完成。然後在復卦初爻開始新一段輪迴,每一個輪迴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注:周敦頤從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演繹出他的系統。邵雍則對宇宙理論,進一步闡述了關於十二主卦的理論。

4:張載: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張子全書》

注:宇宙論的又一觀點,認為“氣”是萬物的主體,氣形成萬物,萬物最後又化成氣的無限循環模式。

5:二程:萬物一體,是仁的主要特徵。天者理也:理是最高實體,永恆的客觀存在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最高法則。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

注:弟弟程頤開創的學派,由朱熹完成,就是“程朱理學”。哥哥程顥開創的學派,由陸九淵和王守仁完成,稱為“陸王心學”。

6:朱熹:格物窮理,存天理,滅人慾:“不是天理,便是人慾”。理是事物的規律、道德上的基本原則;理是事物之所以為事物的根據,是“第一性”的。太極:每一物有各自的理,而太極是萬事萬物最根本、整體的理。

氣:理是第一性的,創造萬物的根本;氣是形而下的,創造萬物的材料;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

人性:性分為天地之性(人之所得於理者)和氣質之性(人之所得於氣者心學)。

注:朱熹的“理”,就如同造房子,房子的作用就是要堅固、保暖。造房子基本都按照這個原理。所以他說在任何東西形成出現之前,“理”就已經出現。車子發明之前,車子的“理”就已經存在,人們按照這個原理造出了車子,而不是造出車子之後發現這個“理”。人的行為方式應當遵循這個“理”而不是根據個人私慾。朱熹的理學發展到後來,變成了一種缺乏“內省”,用道德衡量他人的束縛之“理”。朱熹的政治哲學重新定義了王道與霸道的區別:為自己利益是霸道,為人民利益是王道。

7:陸九淵:心即理:心與理“至當歸一,精義無二”。反省內求:窮理就是反省內求自我本心,“若能盡我之心,便與天同”。

注:陸九淵又稱象山先生,所以也叫陸象山。簡言之,朱熹的理學是用道德標準衡量別人,陸象山的心學是用道德標準反省自己。我的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的心。自己的心之外,什麼都沒有了,因為,他們都已經存在了我的心裡。

注:王守仁又稱陽明先生,朱熹認為一切都建立在“理”上,但王陽明認為,心是宇宙的立法者,沒有心,就沒有理。王陽明的“心”和佛學中的“意念”類似:宇宙都在意念之中,這個“意念”並不只是人看宇宙或者宇宙看人的單一意念,而是“天人合一”後的包含一切的整體意念。王陽明認為行為方式的唯一標準就是根據自己內心的“良知”去做,不必要有太多制度束縛人的行為。他的知行合一也就是:首先要知道一種正確 的做人方式(致良知),然後根據這個原則標準去做。

(六):明清哲學

1:羅欽順:”氣“是宇宙萬物的根本,理是氣運動變化的條理秩序;初非別有一物,依於氣而立,附於氣以行也。人猶物也,我猶人也,其理容有二哉?然形質既具,則其分不能不殊;分殊故各私其身,理一故皆備於我。

注:羅欽順用理氣為一物修正了朱熹理氣二分法。程朱理學的意思是“理在事上”和“理在事先”,羅欽順則認為“理在事中”。他改造了朱熹的格物致知說,指出格物是格天下之物,不只是格此心;窮理是窮天下事物之理,不只是窮心中之理。

2:王廷相:萬理皆出於氣,無懸空獨立之理。造化自有入無,自無為有,此氣常在,未嘗澌滅。是故氣有聚散,無滅息。……譬冰之於海,寒而為冰,聚也;融澌而為水,散也。其聚其散,冰固有無也,而海之水無損焉

注:這是位唯物主義無神論者,他相信宇宙物質不滅和守恆原理。認為福禍和災難的產生是自然規律作用的結果,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他認為程朱理學本質上和老莊學說一樣是唯心主義,無論是道還是理,都是無形無氣的東西,是不可認識的。因此不能把這些”不可知“的東西當做真理

3:黃宗羲: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已,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天下為主,君為客。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應立天下之法,不應有一家之法。理在氣先,氣質人心是渾然流行之體,公共之物也。

注:中國版盧梭,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美譽。理”並不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而是“氣”的運動規律。

4:王夫之:不談人慾,空談天理。天理即在人慾之中。氣是唯一實體,而非“心外無物”。“形而上”與“形而下”雖有上下之名,卻又渾然一體。

注:王夫之字船山,他批評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認為兩者是一體,天理應當符合人慾。他認為“有”是無限的,絕對的,而“無”是有限的,相對的。因為人們通常講無,是相對於有而言。就象相對於人直立行走才說動物是“爬行”。所以,講“無”只是講“無其有”。按照這個邏輯就可以延伸理解:“冷”就是不熱,“惡”就是不善,“矮”就是不高。



霍大勝


海德公園裡,馬克思獨自走來走去,他在考慮階級和資本統一辯證關係,他沒有中庸思想指導憑藉古希臘邏輯之學演繹出的哲學社會科學。漢娜陪著貧窮的丈夫,吃著粗燥的麵包,住著風雨可入的破茅屋,她沒有任何抱怨,畢竟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矛盾時,矛盾主要方面是成就丈夫為人類命運的探索實踐。



資本家們成了上層建築的中流砥柱,國王們上了絞刑架,舊貴族們拿出自己社會影響力與資本家新貴們作出交易,成為了國會議員,議員們代表自己背後的利益集團,制定了苛刻的勞工法,敲骨吸髓的榨取工人的勞動價值,借用工業革命產生新生產力提高人類文明的新高度,生產過剩需要海外市場傾銷,海外市場需要軍艦開拓和保護,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夾雜著殖民地的血淚。

大英帝國的圖書館和博物館裡陳列著英吉利及法蘭西從新大陸,東方搶劫來的罪證,他們把這些贓物包裝成保護人類文明進步的普世價值。馬克思在這些贓物和罪證中,抽繭剝絲髮現了歷史是在曲折中前進的,新生的歷史事物總是面臨舊事物的阻礙,那就是矛盾不斷升級促成新的轉化,這一切複雜的腦力算力把去中心化的價值觀進行了分佈式記賬的演化,這分明就是思維方式的區塊鏈啊!馬克思的大腦與愛因斯坦大腦放到一起,我們應該可以看到蛛網般的褶皺,那是人類偉大的生命力量。



古希臘阿里士多德,把一個倒寫的8演化成無窮大,馬克思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客觀反映,無窮大的東西是人類意識的主觀認識而不是物質客觀反映,阿里士多德拿出了雞,馬克思創立了吃雞遊戲模式,我們開始學會思辯,永遠都是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於是自己不能做不願做不好做的事都可以堂而皇之交給了有關部門。於是,我們沒有了邏輯思維,剩下就是一分為二,主觀上支持,客觀上反對。

馬克思停止渡來渡去,他和漢娜比肩做到公園的長椅上,馬克思對漢娜說:我找到意中人,我想要結婚,我包裡有她的照片。漢娜驚訝萬分,接著是腦袋一片空白,神情難以抑制,這麼久了,我算什麼呢?漢娜忍住情緒,沒有轉頭接過馬克思的意中人的照片,天吶!那是一個鏡子,鏡子裡自己有悲泣轉為羞澀萬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客觀反映,唯心的想象會造成主觀的歪曲。


唐俊龍55398571


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週年,世界各地舉辦了各種紀念活動。不可否認,馬克思是深深影響了歷史進程的人物,稱馬克思偉人毫不為過。馬克思有其過人的才華,學識,以及一段段傳奇式的經歷,他在哲學上也有很深的造詣,但要稱其為最偉大哲學家則有些不妥,從他的哲學建樹上看,至多可以把他稱作二流的哲學家。

何為最偉大的哲學家?哲學本是愛智慧,追求智慧的學問,古往今來,哲人一直都是人類社會的思考源頭,他們思考著人,人類。要評價哲人中誰最偉大,很難達成一致,但在其中分個三六九等還是可以找到一定標準。第一流的哲學家應該是開創了,或者構建了思想體系,這個體系對於人類深入思考自身的處境有重要的幫助,像柏拉圖,康德,維特根斯坦等都是第一流的哲人。他們都是具有構建性的哲學家,比方康德,他構建的三大批判體系,讓人類可以在更深的維度上思考何以為人。

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主要傳承自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和黑格爾的辯證思想,在這個根基上,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深刻剖析了資本主義的運行邏輯,寫出了《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經典作品,特別是這兩部作品,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最為重要的文獻之二。但馬克思在哲學上並沒有構建一個讓人深入思考的體系,雖然他的著作思想對於歷史進程都非常重要,但他也只能在哲人之林中位列第二流的哲學家。


老李有刀


對哲學的定義是什麼?我們不要再延襲西方的話語權了。哲學是對世界的解釋,是人們對世界的認識。而不是什麼智慧體系,不管對錯,胡說八道。哲學起源在哪裡?決不是2000年前的古希臘,而是起源於中國1萬年前的中華民族對宇宙天體,對人類身體的認識,這種天人合一觀,產生的中醫理論及實踐,最偉大的天人合一產物。中國的易學,天人合一陰陽變化五行相生相剋,三大支柱理論,是人類哲學的源泉。他很好地解釋了世界。成為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引領中華民族先進一萬年到數千年。

中國早在3600年前商朝時,宗教達到了頂峰。而到周朝時,宗教已經退出統治地位,人治思想佔了統治地位。看看周朝各國的記史,無不強調人的作用,人的治理。到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關於人的治理和人的作為,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思考的主流,老子的道德經,儒學,法家,兵家,墨子,甚至中醫理論,都在研究人研究辯證法。而此時,西方才出現宗教和哲學,不過兩千年左右,居然成為他們的統治意識,直到今天。

馬克思最偉大之處,就是把西方的所有哲學,經過系統的批判繼承,揚棄過程,把它變成了科學。自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不能解釋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的。這些科學家一般都是創世主的觀念。還有各類胡說八道的所謂哲學。無神論者很少。相信心學。馬克思的學識,可以說當時精通一切自然科學,更廣泛的研究精通人類的一切文明,特別是形形色色的哲學,用他那人類最智慧的千年頭腦,鑑別一切人類文明,從而把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變成了科學。馬克思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思想至今無人超越的寶庫,並且按照人類的規律,人類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馬克思是最偉大的哲學家。其他所謂的哲學家,都是一些膚淺的片面的狹隘的,甚至是錯誤的謬論。

我國當下一些學哲學的人,腰直不起來,沿襲西方的話語權,把馬克思說成二三流哲學家,這隻能說明這些人的無知和膚淺。他們根本不懂中華文化,沒有一點民族文化修養,根本不懂馬克思主義,甚至連一本原著都沒有讀過,他們只是學生時代學過了那些西方東西,還有網上的東西,於是就出來,以他們的小視野,用西方鸚鵡學舌的話語,來評價馬克思,真是恥辱和可笑。


春暖花開


馬克思是哲學博士,其哲學基礎是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馬克思對哲學的重大貢獻,是創立了辯論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方法論領域,有辯證法的對立統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方面;矛盾的轉化及其條件等等。

但是,馬克思的貢獻不止是哲學,還有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在總結了英國經典經濟學和法國社會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此即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組成部分。由於馬克思將自己的立場置於社會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之所在,所以,馬克思的學說是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由於這個原因,馬克思的學說具有最廣大而深遠的影響。全世界曾經有超過半數的人民或多或少受其影響。其影響力遠超康德、叔本華、尼采、萊布尼茨、黑格爾、笛卡兒、卡西爾、德里達等哲學大家。

綜上所述,馬克思才是不折不扣的最偉大的哲學家,其著作幾乎被翻譯成所有的主要國家文字,傳播到世界各地,至今德國有馬克思故居,可供人瞻仰。順便提到,列寧也是哲學博士,傳世有《列寧哲學筆記》。


華中小隱


馬克思思想主要是建立在烏托邦的基礎上,烏托邦是由柏拉圖設想的,但是在他的想法裡仍然存在特權階級,類似於封建制度.後來中國的哲學家思想,特別是大同社會思想傳入西方,讓西方哲學界產生了震動.

16世紀,產生了空想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這種學說最早見於16世紀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一書,是柏拉圖的理想國與歐洲不公現實的衝撞產物。

空想社會主義者莫爾
16世紀至17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了“實行公有制”、“人人勞動、按需分配”等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但對社會主義的設想還僅僅只是一個粗糙而簡單的輪廓而已。
傅立葉

18世紀,這時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開始對社會主義進入理論探討和論證階段,並用“法典”形式作出明確規定;對資本主義私有制進行了批判,認為私有制引起經濟上的不平等、進而導致政治上的不平等 ;當具備初步的階級觀點後 ,主張實行絕對平均主義的、斯巴達式的共產主義;在設計未來理想社會時,以農村公社和手工工廠為原型,主張在封建制度崩潰後,在農村公社和手工工廠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 ;贊同君主制、終身制、家長制等。

而到了馬克思,這種對未來的設想才達到高峰,所以說馬克思的思想是建立在諸多思想巨人的基礎上,大多數內容其實之前已經提出來過了.只是他把這一切串起來,提出了要把理想國變成現實,只有通過階級鬥爭才可能實現.

這個其實不奇怪,任何追求只有通過反抗才有可能獲得,既得利益者是不可能甘心放棄的.

為什麼我要提出16世紀後的西方哲學很大部分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大同社會的基礎上的呢?仔細研究下大同社會的思想就知道了.

大同社會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所宣傳的最高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有幾個主要特點:

1.全民公有,這個全民公有的社會制度,包括權力公有和財物公有,而首先是權力的公有。權力公有的口號是“天下為公”,具體措施是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管理社會的是被選舉出來的賢能,而選舉賢能的權力在於“天下”,也就是全社會的民眾,所以說權力公有。其所以要明確權力公有,是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權力可以改變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只有取消權力的個人壟斷,才能保證社會的其他方面不受壟斷;只有堅持權力的公有,才能保證社會其他方面的公有。所以“天下為公”的口號其性質是與王權根本對立的,是反王權的。

2.選賢與能,這個體制是包括中央與地方的。天下既然是天下人的天下,地方更是地方人的地方。地方事務由地方民眾選舉賢能之士負責管理。這裡的選舉指的是民舉,而不是官舉,官舉與民舉的性質是不同的,但後儒卻混淆了兩者的界線,甚至有意改民舉為官舉。

3.講信修睦,信與睦是良好人際關係的核心,而“天下為公”才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前提和基礎。“天下為公”,人人是社會的一員,社會有每人的一份,衣食有著,地位平等,無脅迫的可能,無依附的必要,是大同世界人際關係總的概括。

4.人得其所,大同世界描繪的社會是人人敬老,人人愛幼,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在這裡,人們視他人父母如自己父母,視他人子女如自己子女。“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5.人人為公,在這裡,人們有高度的責任心,對社會財富十分珍惜,憎惡一切浪費現象,也反對任何自私自利的行為。“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貨棄於地是可恥的,貨藏於己同樣是可恥的。

6.各盡其力,在這裡,勞動已經成了人們高度自覺而又十分習慣的活動。“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能勞不勞是可恥的,勞而不盡其力也是可恥的,勞動只為了自己同樣是可恥的。

再反過來看看所謂烏托邦來自的柏拉圖理想國是什麼樣子的?

柏拉圖認為,烏托邦可以有三個階層,從上到下分別為護國者(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衛國者(保衛國家的武士階層),勞動人民(雖然烏托邦內存在奴隸,但是奴隸不屬於任何一個階級)。烏托邦的領導為哲學王,屬於護國者階層。其建立初還存在立法者階層,專管立法。階層是世襲的。在烏托邦社會里,不存在個人幸福,社會無限地強調城邦整體、強調他一己以為的“正義”。在柏拉圖眼中,第三階層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騙的。他賦予了統治者無上的權力,甚至統治者“為了國家利益可以用撒謊來對付敵人或者公民”。在烏托邦社會里,沒有存在壞人的戲劇,沒有不是宣傳烏托邦的歌曲。在烏托邦裡,人成為繁殖工具,男女性的孩子將被集中送到學校進行嚴格的洗腦式教育。烏托邦內還存在嚴重的極權主義。

可以看的出來,柏拉圖的烏托邦理想國根本就是封建制度而已,是不可能構成16世紀以後西方哲學的來源的!

而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古代先賢思想家就已經構思出大同社會了,眾所周知,中世紀的西方是一團黑暗,思想方面根本是一團爛泥,怎麼可能突飛猛進呢?原因在於蒙古西征後,通過各種渠道,中國古代的思想傳入了西方,對西方產生了巨大的震動,改變了他們之前一直存在的世襲階層理想國柏拉圖思想.

所以,現在一直談西方哲學及馬克思,是對中國古代先賢的思想不夠了解,手裡捧著金碗,卻羨慕別家鍍著泊金的碗.

當然,西方哲學及馬克思思想的貢獻,在於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深刻的經濟危機怪圈,以及如何達到未來大同社會的過程.

就像現在國內有些人生活變的好些,就開始大吹特吹資本主義如何好,實際上是不瞭解,沒經歷過這個過程,一種茫然的狀態,要知道西方的資本主義早就玩了幾百年了,資本主義的優缺點早就爛竹於胸了,又怎麼可能會錯誤呢?

16世紀到19世紀整個西方思想家都是在反省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為什麼到了20世紀反而失敗了呢?那是因為既得利益階層取得勝利了,資本家取得勝利了.

為什麼資本家會取得服利呢?

主要原因是:

資本主義制度主體是資本家,通過創辦工廠來大規模提供人們所需要的衣食住行商品,而到現在還沒有產生能取代這種方式的主體.未來人工智能成熟發達了,能夠取代資本家時候,就自然會改變了.

所以應該這麼說:大同社會,16世紀後的西方哲學及馬克思思想都沒有錯,原因在於錯估計了這中間要經歷的時間,本來以為20世紀就有條件達到,實際上可能要到本世紀末或下個世紀人工智能發達了才能達到.

當然,馬克思思想的貢獻也是很明顯的,他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危機怪圈,揭露了資本家的本質,並通過階級鬥爭的形式讓資本家讓步了.

現在有些人享受的8小時工作制度,各種福利並不是資本主義制度原本具有的,而是通過階級鬥爭爭取來的!

總結一句,馬克思思想是人類思想承上啟下的一個環節,總的框架早在幾千年前中國的古代思想家已經提出來了,大同社會,希望國人能認真的去研究下.但具體如何實現,大同社會具體是什麼樣子,還需要未來的時間來詮釋.


新時媒


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政冶家,哲學家和經濟學家,卡爾,海因裡希,馬克思涎辰200週年之際,懷著對這位人類千年思想家無限崇敬和緬懷,正是這位老人在裡暗中點亮了指路明燈,讓掙扎在黑暗中的人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在歐洲掀起了人類新的歷史起點,成立了巴黎公社,以馬克思為代表的革命先導發表了人類向著光明的衝鋒號《共產黨宣言》一書,接著又發表了《資本論》,在人類鬥爭史這些書就是方向盤,又是指南針。我國早期革命先驅們如周恩來,蔡和森,瞿秋白,鄧小平等,為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赴法勤I儉學不辭辛勞探索馬克思的革命真理,將這些救國救民的真理秘密地傳回國內,為推動中國革命指明瞭前進方向,在革命的近代史中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一直指導著社會主義國家的革命事業的實踐和推動作用,到至今為止,但還有不的人們對於馬克思這個人不太瞭解,有的人則說那我們現在的生活和國家面貌難道是馬克思創造的嗎?我不禁要問,為什麼中國幾年的農民起義為什麼都沒有取得像現在的中國呢?關健問題就在於路線和方向問題,這個方向和路線無疑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政冶基礎,思想和理論作為指導思想,雖然卡爾,海因裡希,馬克思離開了這個世界已135週年了,但他的光輝思想和辨證哲學一直被共產黨人牢記沿用至今,永不衰竭,人類無產者的革命導師,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哲學家卡爾,馬克思主義將光照千秋!


林海雪原185164327


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是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其中的黑格爾為集大成者……。


德國古典哲學一代宗師黑格爾

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分別是:德國的古典哲學(黑格爾)、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歐文、聖西門、傅立葉)。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上半葉的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為康德,其中黑格爾為集大成者,費爾巴哈為第一個走出德國古典哲學的人,而不是最後的代表。德國古典哲學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之一,而且更是在哲學史上佔據著樞紐的位置。在將傳統形而上學推向頂峰的同時,黑格爾又是第一個對現代性展開批判的哲學家,從而為現代西方哲學的興起奠定基礎。德國古典哲學是工業革命時期歐洲哲學舞臺上的主角。它提出了包括認識論、本體論、倫理學、美學、法哲學、歷史哲學以及政治哲學等領域的各種重大問題和範疇,標誌著近代西方哲學向現代西方哲學的過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