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高考:考中进士就能当公务员了?实则考中进士只是第一步

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公元589年,隋朝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以来长达300多年的乱世,统一南北之后,隋文帝勤于政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有效改革,尤其是多次减免赋税,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了国家的农业生产,经济上实现了稳步增长,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开皇之治”。

可是盛世之下也潜藏了一系类危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朝廷内部贵族势力依旧强盛,尤其是当年为杨坚称帝立下汗马功劳的“关陇集团”,“关陇集团”到底有多厉害,按照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的说法:

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事实上,此集团源自西魏(后来被北周取代)时期,总揽军政大权的一部分贵族,而这些贵族又多聚集在关陇地带,因此称为“关陇集团”。集团中包含了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其中,北周、隋、唐的皇室先祖就来源于此。

如宇文泰的子孙是北周皇族、杨忠的子孙是隋朝皇族、李虎的子孙是唐朝皇族,另外,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全嫁给了这些皇族后代。而隋文帝杨坚本就出自“关陇集团”,他当然知道这个集团有多厉害。因此,为了隋朝的统一稳定,那么削弱“关陇集团”势在必行。

隋唐的高考:考中进士就能当公务员了?实则考中进士只是第一步

关陇集团“三朝国丈”独孤信

而削弱“关陇集团”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消除掉“外戚干政”,二是加强中央集权。因此,隋文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进行权力制衡。这可是一石二鸟之计,因为这样以来,既削弱了贵族势力,又消除了“外戚干政”的隐患,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这并不能治本,因为这些贵族的后代还是会继承父辈的官位,因为前朝“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就是为世族垄官所服务的。

前朝“九品中正制”的形式内容和弊端

在前朝,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沿用的人才选拔制度为:曹魏时期陈群所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九品”的意思是:把乡闾所推举的人才,分成三个等级,分别为“上、中、下”,而在这三个等级中,又详细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而“中正”的意思则是:品评人才的官职,他们的评价又大致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家世(家庭出身背景,祖父辈的资历及其仕宦情况);二是:行状(品行和外貌,品行端正,外貌也不能丑陋);三是:定品(即按照上述两个维度,定下评级)。

隋唐的高考:考中进士就能当公务员了?实则考中进士只是第一步

九品中正制

由于中正的官职基本被豪门士族所垄断,且魏晋时期的豪门之间都有姻亲关系,如王谢两家、王郗两家等。这样一来的话,在品级时,就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状况。

私以为,其制度虽然缓解了魏晋时期皇权与士族之间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朝政的稳定。但却使寒门人才无法得到晋升,其才华也得不到施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利于国家去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同时,其制度也为南北朝时期频繁更替政权,埋下了隐患。因此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改推为“科举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唐朝科举制度的形式

隋文帝之后,隋炀帝对“科举制”进一步扩展,从炀帝开始,设进士科,但由于隋朝过早地被推翻,其详细内容已经失去史料。隋朝虽然过早而亡,但就像“汉随秦制”一样,唐朝在制度上,基本也是延续隋朝,所以唐朝的科举制在形式上,应该与隋朝差别不大,可能就是在具体内容上,唐朝进行了添加和改良。

隋唐的高考:考中进士就能当公务员了?实则考中进士只是第一步

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建立以后,为了加强对寒门人才的选拔,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就在隋炀帝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具体的扩展表现在唐代的设科甚多,其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是每年都分期举行,而“制科”则是皇帝心血来潮,临时决定举行,所以主要以常科为主。

“常科”的具体内容

常科的主要科目内容很多,如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等,但其主要的科目是“明经”和“进士”,“明经”主要考察时务策与经义;“进士”则考察时务策和诗赋。

我大致归纳了一下,“明经”的详细内容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写一篇关于时事政治的作文,然后做古代经书的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墨义和贴经);“进士”的详细内容则是写两篇作文,第一篇是和“明经”一样的时政篇,第二篇则是诗赋篇,诗赋需要很强的文学功底,那可比做填空题和阅读理解难多了。

隋唐的高考:考中进士就能当公务员了?实则考中进士只是第一步

唐朝科举制度

考进士又难,又不包分配

所以进士科很难,难到什么程度?据考究,唐代每一年多则招收二十多个进士,少则四、五个,甚至两三个都是常有的事,所以,唐代科举可比今天的高考难得多得多!

说了这么多,那么唐朝的进士科到底有多难考呢?看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就知道了。韩愈从19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而且还是参加的进士科,即使像韩愈这样的大学者,前前后后考了四次用时8年才考上,辛辛苦苦登上了岸,等待他的却是另一个梦魇“选试”。

你以为考中进士就能做官了?不,这只是取得另一考试的资格,常科及第后,还要参加吏部的“选试”考试。如果吏部没考中,你就“空有一纸文凭”,却没有“公务员正式编制”。

很不幸,“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昌黎考了三次也没能通过“公务员考试”,迫于生计压力,韩愈只好另谋生路,最后他到了地方节度使去担任幕僚,虽然幕僚没有正式“编制”,但总算还是踏上了仕途之路。

隋唐的高考:考中进士就能当公务员了?实则考中进士只是第一步

找不到工作的韩愈

唐代科举的不足之处

总的来讲,唐朝的科举制度上承南北朝,下启之后的宋明元清。私以为,虽然唐朝的科举制比起南北朝公平得多,但是其考试内容太难,每年招收的学生又太少。

特别是“进士科”考察诗词歌赋,只能证明考生的文学才能,却不一定能证明其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假如管仲、乐毅、张仪、苏秦、诸葛亮在世,恐怕都考不中唐朝的进士。

因此难免会错过很多治国安邦的人才。之后的朝代也发现了这种弊端,对其进行了改革。不过由于篇幅所限,暂时不对其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