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一定是好事,失敗不一定是壞事!

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說道:“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結果。

這句話與《易經》中所講的“一陰一陽謂之道”道理相似,都是在告訴人們:世間萬物,都是一陰一陽的相反相生,運轉不息,宇宙萬事萬物的盛衰存亡,便形成了無形之大道。

如果把福氣比作是“陽”,把禍患比作是“陰”,那麼福禍互相轉化,也好像是陰陽互相調和,一旦到達了某種平衡,便產生了“道”!所以人們在順境的時候,千萬不要得意忘形,小心因為驕傲自滿而招致禍患,由福轉禍;而逆境的時候,也不要灰心氣餒,因為自強不息,發憤圖強,又可以變逆境為順境。

成功不一定是好事,失敗不一定是壞事!


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裡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裡面。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呢還是幸福呢?它們並沒有確定的標準。正的忽然轉變為邪的,善的忽然轉變為惡的,人們的迷惑,由來已久了。

所以說,成功不一定是好事,失敗不一定是壞事!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來一起分析分析!


1、成功不一定好,失敗不一定壞;

曾仕強教授說過這句話,而且他還解釋道:“很多事情,你當時真的不知道老天是對你好,還是對你壞,你不要那麼急嘛,要看比較長遠一點,你才知道幸虧當年沒有成功,否則都很後悔!”

當我們看到他人成功的時候,或許會抱怨說“為什麼別人成功了,而我沒有成功?”

曾仕強教授便舉例安慰大家說:我是28歲當中校校長,但我現在很慶幸,就是我當時所任職的學校很小。當年跟我一起的中學校長,有很多人自殺了,為什麼?教科書收回扣!就是因為我的學校很小,能收也不過幾千塊錢,所以我就乾脆不收了,留了一條命在。

為什麼說成功不一定好,失敗不一定壞?因為大自然的規律就是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當你成功了,自然驕傲自滿,言行舉止不夠小心謹慎,就容易招致失敗;當你失敗了,深刻汲取教訓,在挫折和逆境中快速成長進步,自強不息,便可以反敗為勝。

成功不一定是好事,失敗不一定是壞事!


人生無常,老天也喜歡開玩笑。上天要降禍給一個人,一定會先用一點點福運來驕縱他,所以福運來了不必太高興,還要看他會不會受用;上天要降福給一個人,一定會先用一點點災禍儆戒他,所以災禍來了不必太憂愁,還要看他會不會解救。

禍害都從恩寵中來,所以得意時必須儘早回頭;失敗是成功之母,因此失意時千萬不可放棄。耳朵常聽些不順耳的話,心裡常想些不如意的事,這才是增進品德修煉品行的磨刀石。反之,若每句話都順耳,每件事都稱心,那就等於把自己的一生埋在劇毒之中了。

因此,君子常常對眼前的成功心懷憂患意識,認為成功不一定是好事;他們的快樂經常是從克服逆境中來的,因此覺得失敗不一定是壞事。但是一般人貪圖安逸享受,喜歡過一帆風順的成功日子,而害怕或厭惡不順心的事情,他們認為失敗是壞事,但挫折常常找上他們。正所謂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成功不一定是好事,失敗不一定是壞事!


2、勝過他人不一定強,落後於人不一定弱;


老子《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什麼意思呢?

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更加強大而不可戰勝。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喪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身雖死而“道”猶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

在老子看來,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不爭去爭,以無私成大私,這些才是更加符合天之道。真正的強者不是炫耀自己多麼有本事,炫耀自己能夠勝過他人,而是要像水一樣有謙下之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忍者無敵!

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真正聰明的人,遇事謙退無爭,不去處處爭強好勝,多修為厚德,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成功不一定是好事,失敗不一定是壞事!


正如《省心錄》中所說:“人勝我無害,彼無蓄怨之心;我勝人非福,恐有不測之禍”,別人勝過我,沒有什麼害處,因為這樣的話,別人不會在他們的內心深處積下對我的怨恨;我勝過別人,不一定是什麼好事,因為這樣的話,那些心胸狹窄之人,恐怕會給我降下難以預測的災禍。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性格剛強,喜歡與人爭強好勝,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但是在他40多歲的時候,突然領悟了做人要“剛柔並濟”的道理,大改之前的處世方式,最後收穫頗豐。正如他在家書中所說:“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

曾國藩認為:剛強並不是說要暴虐,處處想著勝過他人,只是矯正自己的缺點,使得自己由弱變強。陰柔也並不是卑弱,而是在自己強的方面懂得謙讓他人而已。

曾國藩還預言,如果一個人處處剛強,就會有盈滿的徵兆,全無一絲謙虛退讓的表示,那麼必定不會久長,容易招惹禍患!

晚年的曾國藩,做人做事更加圓通,悟出了許多大智慧,他說:

“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我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今日我處順境,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今日我以盛氣凌人,預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氣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孫。常以'恕'字自惕,常留餘地處人,則荊棘少矣。”

總而言之,勝過他人不一定強,也不一定是好福氣,畢竟自古至今都是一個道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高於岸流必湍之!

成功不一定是好事,失敗不一定是壞事!


我們又該如何理解“落後於人不一定弱”呢?

作家餘華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假如你要是不想被狗咬的話,你就跑在狗的屁股後面,意思是你不要覺得我跑在第一就是很了不起,那是很容易被狗咬著的。對於所有人來說,在人生中跑在夠的屁股後面,那是一個最好的位置!

其實,在某些時候,我們落後於人,顯得更加謙虛,還是一種高情商。

幾年前,馬雲參加了一個商業交流會議,一位香港富商向馬雲提問,首先自報家門地說道:“我是香港頂級的手袋設計師,是中國頂級的手袋製造商,也是香港頂級的零售店,都是頂級的,我是頂級的推銷員......”

馬雲首先大讚香港企業家們的創造和拼搏精神,然後說道:“成功在於智商、情商、愛商、持久力、團隊還有文化底蘊。智商就是知識結構,情商很重要的一點是,我知道我比你好,但我永遠不會說我比你好,我知道我是頂級,但我永遠說我是老二……

成功不一定是好事,失敗不一定是壞事!


還比如,越王勾踐十幾年臥薪嚐膽,終於是三千越甲可吞吳,滅掉吳國,稱霸春秋;

劉邦屈居於項羽帳下多年,任勞任怨,終於在後面的楚漢之爭中打敗了項羽,成為了笑到最後的人;

司馬懿在曹操曹丕面前韜光養晦,大智若愚,做人做事非常低調,從來不敢搶風頭,最後卻是扮豬吃老虎,成功竊取了曹魏政權,成為了三國最大贏家。

虛名俗利,只是庸人自擾,很多人為了一個空頭銜,最後丟了身家性命,非常不值得!

正如《菜根譚》中所說:“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後”,面對名利的誘惑不要搶在他人之前,進修德業不要落在他人後頭。爭名奪利的時候,落後於人,可以少找人嫉妒,明哲保身;修為品德的時候,我們要努力學習,暗自發勁努力,千萬不能落後於人,才能為自己多積德積福!

成功不一定是好事,失敗不一定是壞事!


結語:

生活中的好與壞,都需要時間的考驗,我們不要太著急,心態要好。現在的好不代表未來的好,或許在未來就成為了壞;現在的挫折與磨難,不代表是未來的壞,或許它們可以成就未來輝煌的你!

有些人,早早成功了,名氣很大,但是天妒英才,最終他們失敗得也快,去世得也早。

比如說,項羽20幾歲就成功了,當上了西楚霸王,號令天下,但是他在30歲剛出頭就遭遇了打失敗,自刎於烏江前。

霍去病17歲就一戰成名了,幾場大仗下來,官至驃騎將軍大司馬,但是他年僅24歲就突然病逝了。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6歲就被人譽為“神童”,16歲考中進士,但是他26歲時突然因為渡海溺水而死。

成功不一定是好事,失敗不一定是壞事!


​還有些人,一直遭受著人生挫折與失敗,過得很不順,但最後反而成功了。

比如說,姜子牙到了72歲才遇到伯樂西伯侯姬昌,被拜為“太師”,終輔佐周武王滅商建周。

劉邦從小就被家人嫌棄好吃懶做,一事無成,直到48歲才正式開創事業,54歲卻君臨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

左宗棠少年出名,年僅20歲便考中舉人,但此後的6年中,他3次赴京會試,均不及第,真可謂是“科場失意”。但是左宗棠永不言棄,身無分文,心憂天下,在困境中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也為他在後面帶兵打仗、平定太平運動打下了夯實基礎。左宗棠算是大器晚成的勵志代表,更是告訴大家:失敗不一定是壞事!

因此古人告誡我們:與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與其晚失敗,不如早失敗!因為大器往往是晚成的,大才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磨練,“看人只看後半截”!

所以說,成功不一定是好,失敗不一定是壞,人生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老天最好的安排!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