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鴉片戰爭裡,道光下了血本調兵遣將,清軍卻還是一敗再敗?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軍的戰略模式並不是像三國志那樣,佔下一塊地再打旁邊另一塊,而是跳島式的運動戰。英軍佔下來的地方經常就放棄了,重新集結兵力後再進行下一波進攻。例如在《廣州和約》訂立後,英軍就退出了虎門,轉而北上;在浙東反攻之後,英軍又放棄了寧波,轉而發動江蘇戰役。

雖然就是讓英軍佔著州縣,等清軍集結兵力來打,可能清軍也還是打不過(浙東反攻之戰,清軍分兩路攻打寧波、鎮海,以慘敗告終,清軍主要瓶頸是對英軍炮兵陣地的強壓火力完全束手無策),不過這種情況也的確造成了清軍紙面上調兵10萬,很多部隊卻乾等著無法參戰的情況(大概是分散在江蘇、浙江各地,英國人沒有來進攻,也來不及增援)。

應該說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英國人還是比較謹慎的,始終沒有遠離海岸,如果問戰爭結束時英軍佔著哪些城池,似乎還真只有廈門、定海、鎮江三城(南京條約有專門開出廈門定海的英軍撤軍條件),而浙江戰役英軍佔地最多的時候,也只佔著一個寧波府而已(而且只是紙面上,城市周圍還有很多鄉民盤踞),之後就形成了跟紹興的清軍對峙的局面。

為什麼鴉片戰爭裡,道光下了血本調兵遣將,清軍卻還是一敗再敗?

英軍佔領定海、寧波、鎮海後佈防互為犄角,清軍根本打不動


隨後,英軍為集中兵力,又主動放棄了寧波,北上攻打江蘇,不過這個過程中,英軍同樣不敢戀戰,乍浦、上海都是大掠一番就退走了,而揚州富商顏崇禮向英軍進貢35萬兩白銀及新鮮食物,與英軍達成協議,英軍不進入揚州城。所以英軍實際上就攻佔了鎮江,周邊很多重要城池如松江、太倉、蘇州、常州、通州、揚州應該都還在清軍手上,當然也必然分散了清軍的兵力。

為什麼鴉片戰爭裡,道光下了血本調兵遣將,清軍卻還是一敗再敗?


所以從英方角度來看,一鴉的戰略並非完全沒有問題。不難看出,就是把英國陸軍全調來,也不足以佔領中國一個省,英方有英方的困難,戰爭爆發後英軍傷亡500多人只是戰鬥傷亡,並不包括非戰鬥減員,而後者根據經驗來說可能會明顯大於第一個數。因為兵力不足,又不斷被戰損和疾病零敲碎打,英國最後集中兵力直取鎮江和南京其實也有點孤注一擲的味道。

馬公就認為如果中國哪個城抵抗都像鎮江一樣,英國就將失敗,這種說法不是沒有道理,僅僅是攻一個鎮江(州府級別)英軍就出動陸軍7000人傷亡160多人,已經有點邦克山的味道了,萬一碰上的是個死硬不投降的對手,英軍在江蘇陷入泥潭的可能性是有的,畢竟如果南京守軍也如此頑強抵抗的話,英軍勢必付出比鎮江之戰大得多的代價。

所以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國人就認識到了有這兵力在江浙無底洞般地填坑,還不如直取北京,如果佔了紫禁城清朝沒有理由不投降吧,並且拉上了法雞,緩解了兵力問題。


要是問,偌大一箇中國,怎麼被佔了那麼幾座城池就慫了,我覺得更多是財政問題。赫德之前的清朝那種典型的古代王朝財政你懂的,道光最出名的就是節儉就說明當時清朝國庫沒多少銀子了,而在沒有準備就惹動兵端的情況下更堅持不了多久。鎮江被攻陷後英軍就切斷了大運河的漕運,並且湖廣等地還爆發了農民起義,使得部分清廷調集的大軍去鎮壓起義去了,無法抵達江蘇前線,這些都促使清廷加速決定屈辱求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