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滅蜀後,劉禪已經投降放棄抵抗,為何太子劉璿卻要被殺掉?

劉璿是何人?他是後主劉禪和皇后侍女生下的的兒子。他在七個兒子中不僅是長子,而且還是被後主劉禪立為了蜀國的太子。但這個看似前途一片光明的四十歲中年男人,卻非常倒黴。在後來跟從自己父親劉禪投降過程中,因為姜維等人謀反牽連而被司馬昭殺掉。其實關於這點我們就比較好奇了,明明啥事都沒有做的劉璿,為什麼就這麼倒黴的被司馬昭盯上,做了政權更迭的犧牲品?

司馬昭滅蜀後,劉禪已經投降放棄抵抗,為何太子劉璿卻要被殺掉?


要知道劉禪當時的兒子除了死去的五子北地王劉諶,他還有次子劉瑤,三子劉琮,四子劉瓚,六子劉恂,以及七子劉璩啊!而且司馬昭為什麼要殺一個已經亡國的太子,這對司馬昭有什麼用嗎?

畢竟司馬昭這種老謀深算的人,幾乎每做的任何一個舉動,決定都會達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那他有何必借姜維造反的藉口,堂而皇之的把曾經蜀國的儲君殺死?在這其中司馬昭究竟是賣的什麼藥?以下便是個人觀點。

司馬昭滅蜀後,劉禪已經投降放棄抵抗,為何太子劉璿卻要被殺掉?


第一,資治通鑑裡面曾記載郤正對劉璿的評價“奉親虔恭,夙夜匪解,有古世子之風;接待群僚,舉動出於仁恕。”意思差不多就是說他日日夜夜,無時無刻都記得要對父母雙親恭謹有孝道。對待臣下幕僚的舉止上也也賞罰分明仁義寬恕有加,有上古賢明世子的遺風。那麼風評這麼好的一個人自然會籠絡人心,讓屬下為他賣命。

萬一哪天他又來一個一呼百應的造反那可就不妙了,所以本著斬草要除根的處事原則來講,司馬昭不對他這個聰明的潛在風險下手對誰下手?畢竟留著一個聰明的,且隨時可能成為敵人的人,可不是明智的選擇。

司馬昭滅蜀後,劉禪已經投降放棄抵抗,為何太子劉璿卻要被殺掉?


第二,劉璿是以前的太子,對蜀國的那些臣下,自然會在有形無形之中有一種中心向導感。雖然劉禪已經廢了,可那些大臣心中或多或少還是有一些僥倖的心理。畢竟他們還有還有太子可以重整蜀國。對於混跡朝堂多年的司馬昭來說,這一點他不會不明白。

而正所謂誅人誅心 如果讓蜀國的人連蜀國接班人都失去了,那就是斷了他們背叛念頭的最好辦法,所以不殺他殺誰。而這一點也在三國志裡面明確寫到“太子劉璿被魏兵所殺,軍民大亂,互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由此可見司馬昭為什麼會選劉璿了,不然留下這樣的劉璿無疑是給自己留下一個心腹大患,定時炸彈。

司馬昭滅蜀後,劉禪已經投降放棄抵抗,為何太子劉璿卻要被殺掉?


第三,劉璿如果不死,他就是世子,那麼劉璿的幾個兄弟或許就會比較平和。畢竟有世子在,那就是在怎麼爭奪也輪不到自己來繼承。所以對於他們這些皇子來說,就沒有可以爭奪的必要了。可是如果劉璿一死,那麼那些被收起來的小心思或許就會再度活躍起來。在利益面前,誰不想分一杯羹呢?而對司馬昭而言,只有劉家幾兄弟內部真正的亂了起來,才能無暇顧及外患,蜀國的江山也才能平安的落到魏國手中。

司馬昭滅蜀後,劉禪已經投降放棄抵抗,為何太子劉璿卻要被殺掉?


第四,一個國家被滅亡了不可能沒有反抗之人。抵抗的頑固勢力歷朝歷代都有,尤其是東漢末年門閥勢力的囂張態度。以至於,魏國如果要想迅速攻克蜀國內部釘子,反抗就必須殺雞儆猴,樹立威信。而司馬昭挑來挑去就挑到了劉璿,其實這也怪不得老奸巨猾的司馬昭會盯上劉璿。因為他要殺人立威信,就就必須殺個重量級的人物才能起到震嚇的作用。

可司馬昭總不能殺後主劉禪吧,如果真的殺了,那劉備留下來的老臣還不得拼死一搏,鬧翻天了?而且究竟是留聽話軟弱的後主,還是留深得臣心有主見的劉璿一比,那選擇讓劉璿去死就顯得是最好的結果。

畢竟誰叫他是無權無勢的太子呢!即分量足殺起來又不費事。而且老話說得好啊,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總不能太子是他當,而殺雞敬候的炮灰就不是他,天下的好事自然不會全讓他劉璿一個人佔了去。

司馬昭滅蜀後,劉禪已經投降放棄抵抗,為何太子劉璿卻要被殺掉?

第五,劉璿的母親王氏曾經是一個侍婢,後來也不過是一個王貴人。相對於他背後的勢力支持而言是不大的,就算司馬昭殺了他也不會有多大的權貴和門閥勢力為他出頭,抱不平。那這樣一顆在蜀國無足輕重,卻又有十足的震懾價值的棋子,司馬昭能不抓住機會利用嗎?

所以說司馬昭殺劉璿是在情理之中了,因為當時的環境需要,總要有一個當炮灰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劉璿就是那個被司馬昭萬里挑一挑出來的替死鬼。

你是如何看待劉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