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这3个观点不是“无为”,是要你敢作敢为,很多人理解错了

一提到道家,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都是无为、不争。甚至还有人认为道家过于消极,那真实的是这样的吗?你真的懂道家思想吗?其实道家的这3个观点不是“无为”,是要你敢作敢为,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道家的这3个观点不是“无为”,是要你敢作敢为,很多人理解错了

无为而不为

《道德经》多次提到“无为”,很多人都容易把“无为”理解为“不作为”,而完全忽略了“无为”的后半句:“无为而不为”

所谓的“无为”是一种更高效更高级的“为”,老子推崇的是“不求而得”、“弗为而成”的自然而然,发自天性的兴趣,故而可以全身投入,而不是心怀目的。“头悬梁,锥刺股”的一意强求,这二者之间,谁更高效,不言而喻。

道家的这3个观点不是“无为”,是要你敢作敢为,很多人理解错了

当然,也有人说“无为而不为”的进一步解读是:自己无为,让别人替己有为。

不敢为天下先

还有人说道家的“不敢为天下先”,是缺乏上进心,思想太过保守。《道德经》说:“不敢为天下先”,原意是不敢站在天下人的面前号令天下,也就是说不敢用个人意志,去替代天下人的想法,不过我们现在所认知的“不敢为天下先”,却是指不敢于尝试,不敢于挑战,不敢于出头。

道家的这3个观点不是“无为”,是要你敢作敢为,很多人理解错了

小国寡民

还有人说道家反对社会进步过分强调“小国寡民”。《道德经》中有说道: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道家的这3个观点不是“无为”,是要你敢作敢为,很多人理解错了

结绳记事,是因为无事可记;不用工具,是因为没有战事;不乘舟舆,是因为社会安定,一个安定的社会,大家是安居乐业而“与鸟兽居”,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在追求却达不到的目标吗?

我们不能抽象去看《道德经》中的某一章,要全面去看老子的思想,才能读懂小国寡民的小和寡。其实,这个小在老子心中预示着大,寡就是无是少或者穷。

道家的这3个观点不是“无为”,是要你敢作敢为,很多人理解错了

小是大的基础,寡是多的累积。只有重视小,发展小,把小做好,才能越来越大。才能避免两极分化,才能均贫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

出门见山水,抬头见鸟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从来都不是隐士文化,而是积极应世,敢作敢为。

道家是一门深意的学问,绝不是字面上理解的那样!学会了,你的人生一定就不一样了。

道家的这3个观点不是“无为”,是要你敢作敢为,很多人理解错了

后世西方哲学家对老子的思想给予极高的评价,并受此启发得到了很多科学的见解,而我们学校的课本把它定性为消极遁世,这实在令人感到悲哀。

一位伟大的逻辑辩证法圣人就这样被学校的课本抹杀了,我们连自己祖先的思想都不能领悟,还谈什么参透宇宙苍生?

道家的这3个观点不是“无为”,是要你敢作敢为,很多人理解错了

你可能没读过《道德经》,但你的为人处世,肯定会不经意间的暗合着它。

所以,读《道德经》,能让你理解自己。德国电视台的一项调查表明,每4个德国人家里就有一本《道德经》。

因为老子《道德经》的厉害之处,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升自己人生的领导力,任何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的人都应该读一读道德经,“一以贯之”,每一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领导者。

道家的这3个观点不是“无为”,是要你敢作敢为,很多人理解错了

阅尽世间万本书,不如读懂一本《道德经》。

只可惜,这么一部好书,却让很多人望而生畏,因为文言晦涩难懂,多数人选择回避,但是今天老张这本《道德经》有全篇的注释和翻译,还有对于一些难理解地方的析评。

道家的这3个观点不是“无为”,是要你敢作敢为,很多人理解错了

不论男女,不论在什么年龄阶段,

身处什么角色,为学,为商,为政,还是为人父母,都能从其中汲取到所需要的“处世智慧”。

道家的这3个观点不是“无为”,是要你敢作敢为,很多人理解错了

这套《道德经》,有原文,有注释,有赏析,闲时静下心来,品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沉淀自己的心灵,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您想购买这套注释版道德经,点击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购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