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生解讀完美哲學天才——維特根斯坦

2005年研究生階段研習美學的時候就常常聽武大張老師談起哲學巨匠維特根斯坦。當聽到這些哲學人物時,總覺得離我們好遠,甚至想去崇拜都覺得虛無縹緲。我想是因為老師忘記了給學生講講這些人的傳奇故事了,所以才感覺哲學文本是如此枯燥,才有了研究生階段的不斷逃課。

最近專門研究了一下維特根斯坦的生平,才發現了一種有血有肉的人生。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猶太人,1889年4月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1951年4月逝世於英國劍橋。他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其研究領域主要在數學哲學、精神哲學和語言哲學等方面,曾師從英國著名作家、哲學家羅素。維特根斯坦的父親是個商業奇才,他用三十年時間,從一個普通繪圖員一路奮鬥成鋼鐵大王,壟斷奧匈帝國鋼鐵產業。他們家的財產是世界級的,其在維也納的住宅被外人稱為“維特根斯坦宮殿”。

陳生解讀完美哲學天才——維特根斯坦


維特根斯坦的父母藝術修養極深,很多藝術家都是他們家的座上賓。這也導致維特根斯坦小時候興趣廣泛。除了是一個哲學家之外,他還幹過很多事情,包括:演奏多種樂器,尤其是吹奏單簧管;能用口哨吹出交響樂的整段樂章;喜歡飛行和機械,擁有一項改進螺旋槳的專利,間接幫助了噴氣式飛機發動機的發明;上過戰場,因其作戰英勇,當上了中尉;獨立設計了一幢藝術價值極高的現代風格房屋,從門鎖到合頁無不精益求精;發明了一種牆漆;能雕刻出精美的胸像;當過藥劑師,製作的藥品質量出眾;當過醫學實驗室助理,設計了新的醫學實驗方法;編了一本針對小學生的字典……

22歲的時候,維特根斯坦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專門跑到了英國劍橋去向伯特蘭·羅素學習。23歲羅素成為了維特根斯坦的導師。當羅素聽說維特根斯坦沒有上過邏輯課,便安排了一個邏輯學家、國王學院的理事給他上課。結果,維特根斯坦後來對別人說:“第一個小時,我就發現這個老師沒什麼可教給我的。”那位老師也憤憤不平地向別人抱怨:“這個傲慢的傢伙,第一次見面他就給我上起課來了。”

陳生解讀完美哲學天才——維特根斯坦


見此情形,羅素只能親自來教授他。羅素特別喜歡維特根斯坦,誇他是“傳統上認為的天才人物的完美範例”。他也不負眾望,很快在數學和哲學上與羅素並駕齊驅。

陳生解讀完美哲學天才——維特根斯坦


維特根斯坦25歲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童年做過疝氣手術,本來可以不參戰,但是這哥們動用家族關係硬是讓自己上了前線。戰爭開始不久,軍隊發現他懂數學,於是讓他當炮兵,駐守在後方。很長一段時間,他只負責在辦公室整理文書。於是他好幾次主動申請把自己調去前線當衝鋒步兵。對此做法,軍部非常不理解,竟然有大學生想去主動送死當炮灰的?

戰事發生了變化,維特根斯坦藉助一個機會真的被調去當先鋒炮兵了。去了前線,他主動去到最危險的觀察哨所,參加了不少殘酷的戰鬥,每次都是表現的特別英勇,因此不斷提拔,成為了軍官,獲得不少勳章。

他一邊打仗,一邊寫作《邏輯哲學論》。後來他被意大利軍隊俘虜了,據說被捕時他正騎在炮架上哼唱著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被關進戰俘營後,營中流行傷寒,很多俘虜都死掉了。他的家人暗中活動,並讓一名醫生宣佈他的身體不行,不能長期監禁。他卻覺得這樣不道德,拒絕在同伴獲釋前被放出去,堅稱自己完全健康。

直到30歲那年,戰爭結束了,他才被釋放。此時,他也寫完了《邏輯哲學論》。當他回家時,他的父親已經去世,他繼承了大筆遺產。然而,成為富豪的他做了一件非常驚人的事情,那就是立刻把所有財產贈送給了兄弟姐妹,自己分文不留。公證人都不相信世界上還有這種事情,維特根斯坦不得不在眾人前面一次又一次申明自己的主張,這件事才算是塵埃落定。

陳生解讀完美哲學天才——維特根斯坦

分光所有家產後,維特根斯坦立刻到鄉下當了一名小學教師。一開始教育部門顧及他的身份,把他分配到一個繁華的小鎮教書,他非常不滿。在他的強烈要求下,他被調到最貧困的山區教書。

當時很多人問他,為什麼要把錢財給自己的家人,怎麼不去接濟窮人?維特根斯坦回答,“金錢讓人墮落,我的親人已經夠墮落了,再墮落點也沒關係。”

在鄉下,維特根斯坦對自己的學生盡心盡力。他為孩子們編寫字典,還爬上佈滿積雪的高山為孩子們摘果實。他給孩子們安排了豐富的教學內容,給他們讀文學大師的作品,給十一二歲的孩子教高等代數和幾何,還讓孩子們學習製作機械,帶孩子們去參觀,郊遊。有一次,村裡羊毛加工廠的機器壞了,人們束手無策。他看了一圈,叫了四個工人拿著錘子在指定位置按節奏敲打機器,機器就奇蹟般的好了。

當然再完美的人也有不光彩的一面,他有毆打孩子的劣跡,家長們為此還把他告上了法庭。法庭審查後,他就結束了小學教師生涯,離開鄉下,在維也納當了一名普通園丁。

又過了一段時間,維特根斯坦萌生了研究哲學的想法。在他40歲的時候,決定回劍橋繼續念博士。交了學費之後,他竟身無分文。於是在凱恩斯的建議下,他向劍橋申請津貼。但是劍橋翻閱了他的資料後,回覆:“你家是世界富豪,津貼怎麼也輪不到你啊。”人家問他,“你有別的經濟來源嗎?”他回答,“沒有。”於是,在理解他處境的老師們的幫助下這個曾經的富豪終於得到了一點微薄的津貼。後來他發現犯不著讀完書,只用交一篇論文就能獲得博士學位,他就把那篇《邏輯哲學論》交上去。因為這篇《邏輯哲學論》已經成名多年,被當時很多哲學家當經典閱讀,所以負責審閱這篇論文的摩爾直接評價說,這篇論文是“天才的作品”,水平已經遠超過劍橋哲學博士學位所要求的標準。

論文答辯那天,羅素和摩爾一起走進考試的房間,羅素微笑著說,“我一生從未經歷過如此荒謬之事。”在答辯中,羅素對維特根斯坦一個觀點產生了疑問。維特根斯坦淡定的解釋完,然後拍拍兩個老師的肩膀說,“別介意,我知道你們永遠都搞不懂我在講什麼。”

天才的誕生必有天才的土壤,他的經歷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