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生解读完美哲学天才——维特根斯坦

2005年研究生阶段研习美学的时候就常常听武大张老师谈起哲学巨匠维特根斯坦。当听到这些哲学人物时,总觉得离我们好远,甚至想去崇拜都觉得虚无缥缈。我想是因为老师忘记了给学生讲讲这些人的传奇故事了,所以才感觉哲学文本是如此枯燥,才有了研究生阶段的不断逃课。

最近专门研究了一下维特根斯坦的生平,才发现了一种有血有肉的人生。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犹太人,1889年4月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51年4月逝世于英国剑桥。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曾师从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罗素。维特根斯坦的父亲是个商业奇才,他用三十年时间,从一个普通绘图员一路奋斗成钢铁大王,垄断奥匈帝国钢铁产业。他们家的财产是世界级的,其在维也纳的住宅被外人称为“维特根斯坦宫殿”。

陈生解读完美哲学天才——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的父母艺术修养极深,很多艺术家都是他们家的座上宾。这也导致维特根斯坦小时候兴趣广泛。除了是一个哲学家之外,他还干过很多事情,包括:演奏多种乐器,尤其是吹奏单簧管;能用口哨吹出交响乐的整段乐章;喜欢飞行和机械,拥有一项改进螺旋桨的专利,间接帮助了喷气式飞机发动机的发明;上过战场,因其作战英勇,当上了中尉;独立设计了一幢艺术价值极高的现代风格房屋,从门锁到合页无不精益求精;发明了一种墙漆;能雕刻出精美的胸像;当过药剂师,制作的药品质量出众;当过医学实验室助理,设计了新的医学实验方法;编了一本针对小学生的字典……

22岁的时候,维特根斯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专门跑到了英国剑桥去向伯特兰·罗素学习。23岁罗素成为了维特根斯坦的导师。当罗素听说维特根斯坦没有上过逻辑课,便安排了一个逻辑学家、国王学院的理事给他上课。结果,维特根斯坦后来对别人说:“第一个小时,我就发现这个老师没什么可教给我的。”那位老师也愤愤不平地向别人抱怨:“这个傲慢的家伙,第一次见面他就给我上起课来了。”

陈生解读完美哲学天才——维特根斯坦


见此情形,罗素只能亲自来教授他。罗素特别喜欢维特根斯坦,夸他是“传统上认为的天才人物的完美范例”。他也不负众望,很快在数学和哲学上与罗素并驾齐驱。

陈生解读完美哲学天才——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25岁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童年做过疝气手术,本来可以不参战,但是这哥们动用家族关系硬是让自己上了前线。战争开始不久,军队发现他懂数学,于是让他当炮兵,驻守在后方。很长一段时间,他只负责在办公室整理文书。于是他好几次主动申请把自己调去前线当冲锋步兵。对此做法,军部非常不理解,竟然有大学生想去主动送死当炮灰的?

战事发生了变化,维特根斯坦借助一个机会真的被调去当先锋炮兵了。去了前线,他主动去到最危险的观察哨所,参加了不少残酷的战斗,每次都是表现的特别英勇,因此不断提拔,成为了军官,获得不少勋章。

他一边打仗,一边写作《逻辑哲学论》。后来他被意大利军队俘虏了,据说被捕时他正骑在炮架上哼唱着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被关进战俘营后,营中流行伤寒,很多俘虏都死掉了。他的家人暗中活动,并让一名医生宣布他的身体不行,不能长期监禁。他却觉得这样不道德,拒绝在同伴获释前被放出去,坚称自己完全健康。

直到30岁那年,战争结束了,他才被释放。此时,他也写完了《逻辑哲学论》。当他回家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他继承了大笔遗产。然而,成为富豪的他做了一件非常惊人的事情,那就是立刻把所有财产赠送给了兄弟姐妹,自己分文不留。公证人都不相信世界上还有这种事情,维特根斯坦不得不在众人前面一次又一次申明自己的主张,这件事才算是尘埃落定。

陈生解读完美哲学天才——维特根斯坦

分光所有家产后,维特根斯坦立刻到乡下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一开始教育部门顾及他的身份,把他分配到一个繁华的小镇教书,他非常不满。在他的强烈要求下,他被调到最贫困的山区教书。

当时很多人问他,为什么要把钱财给自己的家人,怎么不去接济穷人?维特根斯坦回答,“金钱让人堕落,我的亲人已经够堕落了,再堕落点也没关系。”

在乡下,维特根斯坦对自己的学生尽心尽力。他为孩子们编写字典,还爬上布满积雪的高山为孩子们摘果实。他给孩子们安排了丰富的教学内容,给他们读文学大师的作品,给十一二岁的孩子教高等代数和几何,还让孩子们学习制作机械,带孩子们去参观,郊游。有一次,村里羊毛加工厂的机器坏了,人们束手无策。他看了一圈,叫了四个工人拿着锤子在指定位置按节奏敲打机器,机器就奇迹般的好了。

当然再完美的人也有不光彩的一面,他有殴打孩子的劣迹,家长们为此还把他告上了法庭。法庭审查后,他就结束了小学教师生涯,离开乡下,在维也纳当了一名普通园丁。

又过了一段时间,维特根斯坦萌生了研究哲学的想法。在他40岁的时候,决定回剑桥继续念博士。交了学费之后,他竟身无分文。于是在凯恩斯的建议下,他向剑桥申请津贴。但是剑桥翻阅了他的资料后,回复:“你家是世界富豪,津贴怎么也轮不到你啊。”人家问他,“你有别的经济来源吗?”他回答,“没有。”于是,在理解他处境的老师们的帮助下这个曾经的富豪终于得到了一点微薄的津贴。后来他发现犯不着读完书,只用交一篇论文就能获得博士学位,他就把那篇《逻辑哲学论》交上去。因为这篇《逻辑哲学论》已经成名多年,被当时很多哲学家当经典阅读,所以负责审阅这篇论文的摩尔直接评价说,这篇论文是“天才的作品”,水平已经远超过剑桥哲学博士学位所要求的标准。

论文答辩那天,罗素和摩尔一起走进考试的房间,罗素微笑着说,“我一生从未经历过如此荒谬之事。”在答辩中,罗素对维特根斯坦一个观点产生了疑问。维特根斯坦淡定的解释完,然后拍拍两个老师的肩膀说,“别介意,我知道你们永远都搞不懂我在讲什么。”

天才的诞生必有天才的土壤,他的经历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