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66號公路上的四次叛逆,演繹嬉皮文化的“離經叛道”

傑克·凱魯亞克,自從《在路上》出版之後,便成為美國“垮掉的一代

”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作品有《在路上》、《達摩流浪者》、《荒涼天使》、《孤獨旅者》等。

《在路上》:66號公路上的四次叛逆,演繹嬉皮文化的“離經叛道”

這部小說看起來結構比較鬆散,主要內容描寫了一群年輕人的看似荒誕的生活,他們不斷的通過旅程以及離經叛道的行為來標榜、逃離自我與生活,這也反映了當時的美國青年的大部分精神現狀,也被公認為是60年代嬉皮士文化和垮掉的一代的經典之作。

66號公路上承載著的嬉皮士精神

美國小說家約翰·斯坦貝克在小說《憤怒的葡萄》裡寫過這樣一句話:“66號公路是美國的母親之路,也是一條飛翔之路。”

美國的66號公路,被稱為“母親之路”,在這條路上承載著太多太多的人與事,其中便包括傑克·凱魯亞克,這條通往自由的道路,帶著他、帶著搖滾精神、帶著嬉皮文化一路向前。

①66號公路—通往自由之路

66號公路上的美,別具一格。2448英里的公路綿延不絕,一路上或廣闊無垠、或美不勝收,總能讓人耳目一新、為之震撼。

但,這不是一條普通的公路,它的美也絕不僅僅是因為風景俘獲人心,更重要的是它的承載著的夢想。

“……你的道路是什麼,老兄?——乖孩子的路,瘋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蕩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麼地方、給什麼人,怎麼走呢?”——《在路上》

在美國的20世紀 50、60 年代,很多淘金者、民謠歌手、浪蕩子,所有去往加州追夢的青年,每天都會在 66 號公路上往復,美國的漢堡、名牌都穿梭在沙漠與仙人掌之間,夢露、貓王……都成為路標,這是一條見證了所有美國人追求夢想與自由的路。

這條路上,不僅有海明威、鮑比·楚普、阿甘……也不僅有公路文學《在路上》、公路電影《逍遙騎士》,更有公路音樂以及嬉皮文化的全方位展現。

《在路上》:66號公路上的四次叛逆,演繹嬉皮文化的“離經叛道”

在那時的美國,正處於動盪的年代,標榜自由與民主的信仰崩塌後,美國的年輕人通過毒品與搖滾樂來不斷的麻痺自己,逃離現實,逐漸地形成了嬉皮士。

嬉皮士通過毒品、性、搖滾以及公路生活構建了理想中的象牙塔。用看似“離經叛道”的行為來掙脫禁錮的枷鎖,追求著自由。他們不僅搭建了心靈的烏托邦,更將嬉皮士文化精神推向高地。

②嬉皮士精神——獨立自我的靈魂自由

傑克·凱魯亞克被譽為“垮掉的一代之父”,這部小說本就是以他自己的流浪歷程為原型寫的,通過在路上的四次旅途,通過一群單身的男女,將嬉皮士的文化精神揮灑到了極致。

很多人對於這本書的看法、評價褒貶不一。書中那些“離經叛道”的行為以及生活方式並不是大部分所能接受的,但是隨著人們對於自由的渴望,獨立靈魂的追求,逐漸地這本書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傑克·凱魯亞克通過書中迪克這個人物的塑造,將嬉皮士的原型發揮到極致,用他極端的“離經叛道”的生活方式,來展現出一個嬉皮士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

嬉皮士看似“離經叛道”的背後,是對於自由的渴望,是對於夢想的嚮往,更是通過掙脫傳統與現實帶來的枷鎖,迴歸自我,做最真實自由的自己。

書中的很多行為是逾越道德以及社會底線的,但我們要關注的更多是這些行為背後,他們對於自由與自我的追求。

《在路上》:66號公路上的四次叛逆,演繹嬉皮文化的“離經叛道”

文中,薩爾的原型是作者自己,通過自己與夥伴們的四次上路,逐漸地找到真正獨立的自我與精神上的自由。

薩爾的四次“叛逆”,演繹出嬉皮文化的離經叛道”背後的獨立自我

主人公薩爾,是一個雖然看起來很嬉皮士但實際上還是被傳統價值觀所束縛的矛盾的人,他的“叛逆”不過是對於現實與過去的逃離。而,在這四次的“叛逆”過程中,他逐漸地找到真正的自我與靈魂的獨立自由。

①逃離痛苦,傾聽內心,自我意識的甦醒

薩爾的第一次上路,為了逃離分手帶來的痛苦,在遇到墨西哥姑娘特雷之後,更加享受著這種酒精與搖滾帶來的刺激與麻醉。

他們到了墨西哥之後,種種棉花,談談感情,一度美好的讓人無法自拔。但是,特雷家人的反對,以及丈夫的歸期無一不提醒著薩爾面對現實,他再一次逃離了,這也就結束了他的第一次“叛逆”之旅。

第二次的上路,薩爾有了迪安作為夥伴,迪安是個徹頭徹尾的嬉皮士,但是薩爾卻與他的很多想法背道而馳。

比如:迪安逼著他和瑪麗盧在一起,原因僅僅是他好奇;迪安與瑪麗盧接吻還必須要握著方向盤……

迪安的瘋狂讓薩爾難以接受,迪安對於生命的態度讓薩爾難以想象。在談論起婚姻觀時,兩人更是天差地別。

而這一次“叛逆”,我想薩爾不得不開始正視自己,傾聽內心的聲音。他不接受這種瘋狂而極端的生活方式,所以不得不樹立自己的生活觀與價值觀,這也是自我意識甦醒的表現。

②重新出發,獲得新生,擁有獨立自我意識

薩爾的第三次出發是在百般聊賴之下,敲開了迪安的門,而這一次,他的“叛逆”不再是逃避過去了,而是對他人意志說“不”。

他已經獲得了一個全新的自己,他不再死氣沉沉,而是煥發了生機,獲得了新生。

《在路上》:66號公路上的四次叛逆,演繹嬉皮文化的“離經叛道”

薩爾的第四次墨西哥旅程,也是薩爾的最後一次“叛逆”,這一次,他完完全全脫胎換骨擁有獨立自我意識。

文中,中途迪安拋棄薩爾獨自一人回到了美國,這一次,薩爾不再依附於迪安,這一次的獨處讓薩爾更加深刻的認識自我,產生獨立的自我認知。

在文章的最後,薩爾和迪安的最後一次見面,在一場音樂會上,薩爾在車內,迪安在車外,將兩人阻隔的不是一扇車門,而是分道揚鑣的自我,這不僅意味著薩爾公路生活的結束,更是意味著薩爾精神的獨立與自由。

薩爾的四次“叛逆”,從最開始的逃避、厭惡、發現到認知,整個歷程一步一步走向深刻,薩爾其實是個矛盾的嬉皮士,但我覺得他可能才是大部分人心中的嬉皮士。

“離經叛道”背後的精神獨立與自由

迪安所代表的嬉皮士,是固有的刻板印象,他們的行為離經叛道,他們的思想放蕩不羈,但更多的如薩爾一般,在這“離經叛道”的背後都是對於自我精神的獨立與自由的追求與渴望

①追尋自我

迪安所代表的嬉皮士更多的把公路生活看作是生活的必備,只是生活的標榜。但是,薩爾的所代表的嬉皮士更多的是對自我的追尋。

從最開始的逃離,他不僅僅是逃離分手的痛苦,不僅僅是逃離現實的無奈,更多的是逃避自己,但是卻在一次次逃離中迷失了自己。

在對於迪安的生活態度所不能接受時,又不得不面對自我,傾聽內心,這時的自我在逐步甦醒,直到最後,迪安的離開,獨自一人的上路,旨在認識自我後的追尋。

《在路上》:66號公路上的四次叛逆,演繹嬉皮文化的“離經叛道”

66號公路的前方是夢想,但是那也是有獨立自我之後才會呈現的目的地,否則,只能是空虛與寂寞。

所以,在這些“離經叛道”的背後,更多的是對於自我的追尋,是面對生活的積極態度,與面對現實的堅定勇氣。

②追尋自由

66號公路是通往自由的道路,是無數人都在追尋的伊甸園。薩爾內心深處渴望自由,所以,他才會與他的夥伴們不停地穿梭在66號公路上。

然而,薩爾卻沒有迷失在這種看似瘋狂看似“離經叛道”的路上,沒有迷失在這種物慾橫流,空洞匱乏的生活當中,他不斷思考、不斷地反思、不斷地通過每一次的“叛逆”來找回自我。

最後,薩爾選擇了隨性自由的生活,他不僅僅找回了自我,更加找回了靈魂的獨立與自由。薩爾的四次“叛逆”,掙脫了傳統的束縛,也掙脫了固有思維的枷鎖,他實現了從身體到精神的自由。

《在路上》為我們展現的不僅僅是嬉皮士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以薩爾為代表的嬉皮士文化精神。

《在路上》:66號公路上的四次叛逆,演繹嬉皮文化的“離經叛道”

我想,嬉皮士被人們所接受,搖滾被人們所喜愛的原因,大抵是因為他們所傳達的那獨特的自由與自我的精神所在吧。

結語

嬉皮文化中的“離經叛道”的行為可以說是導致後期嬉皮文化沒落的直接原因,源於它本身的侷限性以及其開放性。但是,不得不否認在這些“離經叛道”的背後,卻依舊影響著人們,鼓舞著人們勇敢做自己,勇敢追求自由與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