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生活縱使一塌糊塗,我們都要行走在路上!叛逆不可怕


《在路上》:生活縱使一塌糊塗,我們都要行走在路上!叛逆不可怕

《在路上》這部電影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整部電影時長長達2個多小時,我最終沒有耐著性子看完全部,可能是因為整個電影反映出來的主流思想和我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相悖,電影無論是節奏上或者是內容上,都是拖沓混亂、頹廢、矛盾、放縱不羈、逃離責任和束縛,我想但凡一個有責任心一點的成年人,可能都無法融入和接受的影片。

但是同時,《在路上》這部小說卻也獲得了一大批年輕人的追捧。在人類文學史上,《在路上》成了一部永恆的精神宣言,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去嘗試、去折騰、去闖蕩,在生活之路上尋找信仰和力量。不得不說,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一直“在路上”的夢想!

儘管有爭議,儘管在閱讀的時候會覺得是一種潛在叛逆性的內在刺激,這本書,仍然值得為內心的那一種夢想而閱讀,在想象的空間裡,給自己一份充足的思想自由。


《在路上》:生活縱使一塌糊塗,我們都要行走在路上!叛逆不可怕

1957年,本書問世時,作者凱魯亞克正值當年,35歲,他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就退學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在29歲之時,就出版了第一本小說《鄉鎮和城市》,小有名氣。

從1957年4月2日到22日,20天的時間裡,傑克凱魯亞克用一部打字機和一卷120英尺長的打印紙完成了《在路上》的初稿。《在路上》是凱魯亞克的自傳性代表作,青年學生薩爾為追求個性自由,與狄安以卡薩迪為原型、瑪麗露等一夥男女開車橫穿全美,一路狂喝濫飲、沉迷酒色、流浪吸毒、性放縱,在經過精疲力竭的漫長放蕩後,開始篤信東方禪宗,感悟到生命的意義:每個人都可以有在路上的理想,但是人還是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活在當下!

凱魯亞克作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對當時美國社會的種種現實和傳統是持有反叛態度的。同時,他也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作家,想要通過自己的文學實驗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文體,擺脫閱讀經驗所帶來的影響和桎梏。也許是在這種反叛精神和創新抱負的背景下,他實驗性地採取了一種“狂野的形式”來寫這部小說。

“。。。。。。有朝一日,你我傍晚時會在小巷子的垃圾桶裡尋找吃的。”

“你是說我們會淪為流浪漢嗎?”

“幹嗎不會,老兄?我們自己願意的話當然會。最後落到那個地步也沒有壞處。你一輩子不干預別人的願望,包括政客和有錢人,別人也不來打擾你,你自顧自,獨行其是。”

我同意他的看法。他以最直截了當的方法得出了他的符合道家學說的結論。

“你的道路是什麼,老兄?——乖孩子的路,瘋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蕩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條在任何地方、給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到底在什麼地方,給什麼人,怎麼走呢?”

我們在雨中頻頻點頭。

“他媽的,你得注意自己的身體。生命在於運動——大夫都這麼說。我老實告訴你,薩爾,不管我住在什麼地方,我的衣箱總是塞在床底下,隨時可拿,我隨時都可以離開或者被趕出去。我決定什麼都撒手不管了。你明白,我為了做到這一點已經竭盡全力,你知道那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我們懂得怎麼消磨時間——我們磨磨蹭蹭,溜溜達達,東張西望,找一些老式的刺激,其實還有什麼刺激呢?我們懂。”


《在路上》:生活縱使一塌糊塗,我們都要行走在路上!叛逆不可怕

整本書和現代傳統小說完全不同,它沒有清晰的主線脈絡,小說中的人物就是一直在路上,不停地穿梭在美國東西部之間,他們沿途所見所聞,他們的特有生活方式。

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開車、搭便車、喝酒、泡妞、抽菸、相邀去酒吧,聽爵士樂。沒錢的時候,他們有的去偷車,有的去打零工,只要搞到錢,馬上又出發。他們是一群在任何時候都處於精神極度亢奮狀態的瘋子。他們的感官不能得到一刻的休息,必須時時用酒精、香菸、大麻、音樂、舞蹈、女人和無休止的旅途來刺激。當他們分開一段時間,回到各自的生活中的時候,他們很快就會厭惡一成不變的生活,會互相思念,然後匆忙裝好揹包,踏上旅途,又變得像瘋子一樣在全國各地橫衝直撞。

生活本身是令人痛苦的,我們必須忍受各種災難,唯一的渴望就是能夠記住那些失落了的幸福和歡樂。我們曾經在生命中擁有這些幸福和歡樂,現在它們只能在死亡中才能重現(儘管我們不願承認這一點)又願意去死呢?這些紛雜的思緒不斷在我的腦海中湧現。


在我心中,真正的人都是瘋瘋癩癜的,他們熱愛生活,爰聊天,不露鋒芒望擁有一切,他們從不疲倦,從不講些平凡的東西,而是像奇妙的黃色羅馬煙花筒那樣不停地噴發火球、火花,在星空下像蜘蛛那樣拖著八條腿,中心點藍光砰的一聲爆裂,人們都發出“啊”的驚歎聲!


《在路上》:生活縱使一塌糊塗,我們都要行走在路上!叛逆不可怕

這本“叛逆”書和村上龍的《無限近似於透明的藍》有相同的故事基調。一群酗酒,吸毒,濫交,狂歡,放縱的年輕人的成長之路。不同的是,《無限近似於透明的藍》中的人物是靜止的,讀起來更令人壓抑;而《在路上》是流動的,讀起來讓人沒那麼窒息。 這些非主流書籍本質上不是一本討喜的書,瘋狂、放縱、叛逆向來容易使人反感,也正因如此,它能引起許多人被掩藏和壓抑的情緒。

每一代人、每一個人擁有不同的自我找尋的路罷了。 靜下心來體會,便會著迷於人物身上源源不斷散發的熱情,表面上看似離經叛道和匪夷所思的一切都暗藏光芒,讓人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想傳達的精神力量。

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我非去不可,在到達之前,永不停止。

《在路上》醒悟過後的態度卻是正向的,無論我們在怎樣的人生道路上前進,都離不開一直“在路上”永不止步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