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公司“开门红”不红不行?调整产品形态、覆盖下沉用户再较劲

原本,“开门红”则“全年红”的寿险公司,可能要备战第二次“开门红”。

市场对寿险业接下来几个季度的表现存在不同声音。目前,寿险公司业务情况已有所改善,且没有丝毫松劲迹象,在产品、渠道等方面相继调整和加码。此外,寿险领域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也有助于寿险业保费增长。

发力二季度

疫情对寿险业的影响不言而喻。今年前两个月,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9921.76亿元,增速较2019年同期减少20.5个百分点。

对于寿险业接下来的走势,市场存在不同声音。

国泰君安非银金融认为,4月后的保险板块,将迎来负债端的超预期,原因在于各家公司在人力增长和复工后业务推动上超市场预期,因此二季度行业将迎来2020年的第二次开门红。

但汇丰研究则指出,寿险的新业务价值前景未见亮点,预期下半年前业务量不大可能复苏。

有寿险业务人士表示,疫情主要影响寿险公司一季度长期储蓄型年金产品销售,复工后存在短期快速恢复部分产能的可能。高价值保障型产品的形态相对复杂,销售难度相对较高,主要倚仗个险销售团队拓展。

目前,寿险公司业务情况已有所改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客户需求、销售模式外,一些寿险公司队伍管理等方面也进行了调整,也加大了在线销售和服务、以及线上队伍建设,产品优化升级。

例如,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的新产品均为两全主险,附加重疾险,通过设置期限(主险为定期形态),降低满期金和身故给付金,实现降低件均价格、适合线上销售的目的。

疫情令科技在寿险公司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科技要解决保险业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帮助代理人销售。保险公司线上获客已经比较成熟,但客户转化还是更多依赖线下面对面展业,因为额度稍大一些的保单,客户还是很难接受线上方式。

中国人寿副总裁詹忠认为,无论是线上线下,保险公司都要把握住发展规律,要求有活动量,在线下要求能够见到客户,在线上要能够触达客户。

疫情期间,一些互联网保险平台数据显示,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的用户保险意识被唤醒,健康险保单数量增长幅度超过一二线城市。

面对保险用户下沉的趋势,这些互联网保险平台亦及时调整产品策略。例如,水滴保险商城上线的“百万医疗险2020”,将异地就医保外结算比例从60%提升到80%,还考虑了异地就诊的交通费用。

水滴保险商城总精算师滕辉表示,国内医疗资源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状,一些重症患者仍需到一二线城市就医,如果异地就医的报销比例较低,患者医疗费用的压力也会较大。百万医疗险的市场竞争激烈,因此需要不断升级迭代,才能保持竞争力。

寿险政策助力

近期,寿险领域的一系列政策亦相继出台。例如,3月31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修订版(征求意见稿)》;4月2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泰君安非银金融认为,保险公司预计将把握新老产品迭代的机会,阶段性推动现有重疾险产品的销售,预计有望刺激新单快速增长;在政策鼓励下,未来保险公司有望设计更多满足客户需求的长期健康险产品,并通过费率调整平滑利润,预计健康险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疫情期间,健康险已经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今年前两个月,在人身险公司中,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239亿元,同比增长17.22%。若从2月单月看,人身险公司除健康险外,其余增速均为负。

此前,银保监会人身险部曾下发《关于对人身险公司近期经营情况进行书面调研的函》,要求人身险公司报送一季度业务情况。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监管在调研后也有可能出台支持性政策。”

在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召开的疫情研究线上会议上,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副主任贾飙表示,保险业是一个与宏观经济发展高度相关的行业,研判疫情对保险业影响,需要不断跟踪宏观基本面的发展变化,动态分析。

“一是要强化保险产品监管,推动产品创新,严格产品备案;二是规范销售渠道创新,如互联网人身保险等领域;三是做好重点风险防控,在风险处置和日常风险监测上下功夫;四是动态调整资产配置,在保持大类资产配置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结合低利率环境,关注权益资产的长期配置。”贾飙强调。

本文源自北京商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