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外資背後,國內險企離開“舒適圈”

放開外資背後,國內險企離開“舒適圈”

險資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機構投資者,常在股市出現低估值時進場掃蕩。今年以來,險資舉牌上市公司已經發生13次,比2019年全年10次還要多。

和以往險資的偏愛類似,險資保持中規中矩,傾向於銀行、地產、非銀金融和生物醫藥等行業。不同的是,這次險資舉牌事件多指向港股。

今年一季度,險資共發生9起舉牌事件,其中有7起就是發生在香港市場,除了1月份的2次舉牌發生在A股市場之外,2月份的3次舉牌、3月份的4次舉牌事件都發生在H股。

放開外資背後,國內險企離開“舒適圈”

險資入市的“雙贏”

在3月22日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表示,對償付能力充足率比較高、資產匹配狀況比較好的保險公司,允許其權益投資的上限超過30%。

也就是說,銀保監會鼓勵險資入市,投資股票或股票類基金。

放開外資背後,國內險企離開“舒適圈”

目前保險公司投資資產中固定收益類資產佔比最大,在在70%-80%之間;權益類投資佔比較小,在15%-25%之間,其中股票基金兩類標準化證券佔比一般在8%-13%之間,有時甚至可能會更低一點,相較於30%的上限相差較遠,其投資風險完全在可控之內。

根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9年年底,保險資金運用餘額突破18.53萬億元,投資於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2.4365萬億元,佔比卻只有13.15%。

險資充足,而A股市場資金入場相比2019年還有些差距,且多家基金公司認為A股適合長期價值投資,對險資來說是一大機會。

銀保監會鼓勵險資入市在情理之中。而對險企來說,適當投資權益類資產是一件有利可圖的事。

險資資金規模大,投資期限偏向長期性,低估值、高分紅的行業龍頭、盈利好的公司,深受險企的青睞。

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1日,有711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19年年報,其中險資現身76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

不過,險資在2020年的A股投資並沒有太多驚人之處,去年四季度,險資增持了30家上市公司,集中在銀行、非銀金融和生物醫藥等行業,倒是港股實現了一大豐收。

上市公司險企持有港股基本以估值低、股息高、業績確定性強的金融、地產等板塊為主,港股平均股息率超過7%。

放開外資背後,國內險企離開“舒適圈”

中國平安的配置思路,是集中持有優質核心資產,高股息、盈利狀況良好且業績穩定,包括工商銀行、匯豐控股、碧桂園、中國金茂等。

中國人壽配置港股的思路較為穩健,以高分紅的銀行股為主,如郵儲銀行、農業銀行、光大銀行等;對A股上市公司的配置傾向於浙江銀行、杭州銀行等這些城市商業銀行股,除此之外,還偏好行業龍頭股,如貴州茅臺、伊利、中國石化、中國電影等。

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相對於中國平安和中國人壽,對港股的配置相對較低,但也集中在金融和地產等行業板塊。

雖然險企投資以穩為主,但是收益並沒有萎縮。

根據近期險企財報,五大保險公司的總投資收益和收益率都有所提升,這主要得益於2019年良好的資本市場,以及各家提升了對權益類資產的增配。

具體數據如下:

放開外資背後,國內險企離開“舒適圈”

放開外資背後,國內險企離開“舒適圈”

外資險企入局,中國險企,“安否”?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境外保險機構在我國設立了59家外資保險機構、131家代表處和18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

去年12月6日,銀保監會發布通知,明確從今年起,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可達100%,放開了外資入股險企的限制。

放開外資背後,國內險企離開“舒適圈”

中國保險市場為外資險企敞開了大門,很多人擔心其是否會威脅到中國險企?

美國擁有較為成熟的保險市場,其保險業約佔金融總資產的60%左右,而在中國這個數字僅有5%-6%。

截至2018年底,美國的保險密度為3412歐元/人,保險深度為6.4%;世界平均保險密度為614歐元/人,保險深度為5.4%;而中國的保險密度為295歐元/人,保險深度為3.6%。

中國保險資產佔比和美國相差甚遠,保險密度還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保險深度和世界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這表明中國未來的保險市場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供中、外資險企去開發。

放開外資背後,國內險企離開“舒適圈”

從這點來說,外資保險公司的入局對中資險企是一大挑戰。

知名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也在2月18日指出,這一政策發佈前後,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加速擴張。

如,安聯集團11月14日宣佈,安聯中國成為中國首家獲批開業的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11月28日,中德安聯湖北分公司在武漢開業,成為中德安聯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佈局全國的第十家省級公司。

安聯的首席執行官稱,安聯進入中國已經20奶奶,近10年來,公司在中國的發展漸入佳境。

在2019年11月25日,全國最大的上市財產險和責任險公司安達保險宣佈,擬繼續收購華泰集團15.3068%的股份。同時,安達保險還與交易對手簽訂了一份《股份購買意向性協議》,上述股權交易獲監管批准,將繼續收購交易對手7.05%股份。兩筆交易全部完成後,安達保險在華泰保險集團中的持股比例將超過53%。

2020年伊始,友邦保險的“分改子”工程就提上了重要日程,有望成為我國首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同時,招商信諾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招商信諾資管)也已獲批籌建,將成為我國第4家外資保險資管公司。

可見,外資險企來勢洶洶。值得注意的是,外資保險的保費收入遠高於國內行業整體水平。

2月3日,銀保監會公佈數據顯示,2019年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呈現出更加快速的發展態勢,同比增近三成;外資保險公司市場份額也有近1個百分點的上升,增至7.17%。

而全年保險業原保費收入為42645億元,同比增長只有12.17%,增速不到外資保費收入的二分之一。

隨著外資保費收入的加速增長,以及市場份額的提升,在巨大的蛋糕下,可能留給中資險企“安逸”的時間不多了。

放開外資背後,國內險企離開“舒適圈”

上市公司險企的未來戰略

從上市險企的財報中發現,中國太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2020年的發展方向中都有提到保險的數字化轉型。

放開外資背後,國內險企離開“舒適圈”

數字化轉型的表面含義是指,更多的拓展線上服務,以及強化科技在銷售、服務、管理等領域的運用和賦能。

其本質,是利用現有的科技工具,比如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打造先進的運營平臺,創新適應市場和保險客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美國保險業的成熟是其保險的多元化,國內保險種類比較貧乏。而通過科技+金融,保險公司可以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制定保險,對我國保險業多元化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