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剖析數字貨幣的本質——評新書《數字貨幣》

注:《理財週刊》創刊於2001年3月,是中國個人理財傳媒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媒體,也是全國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

理財週刊950期 | 深入剖析數字貨幣的本質——評新書《數字貨幣》

圖書問世恰逢其時

著名經濟學家朱嘉明、北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衣錫群和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王巍聯袂為龍白滔博士的新書《數字貨幣:從石板經濟到數字經濟的傳承與創新》(簡稱《數字貨幣》)作序。本書已於2020 年4 月上市,圖書的問世可謂恰逢其時。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加密資產歷經跌宕,從比特幣等發展到巨型科技公司主導的全球穩定幣Libra 和各國爭相研發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數字貨幣正在迅速進入主流視野併成為監管和金融機構的優先事項。2020 年初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意外地加速了數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在中國。

朱嘉明認為,“唯有引進新的思想資源”,“方可得以深入探討”數字貨幣。王巍認為:“數字貨幣可能如潘多拉魔盒一樣釋放太多能量……之前所有金融認知幾乎全面被淘汰,需要重新學習和理解”。衣錫群認為:“本書最大的價值和最鮮明的特點在於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橋接了傳統貨幣金融理論與數字貨幣創新實踐。”

深入剖析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為貨幣金融、央行和數字貨幣等理論領域較為前沿的學術思想進行了總結,描述了商業銀行“貸款創造貨幣”的機制和基於這項事實央行和商業銀行的運行機制。書中呈現的理論準確反映了銀行業運行實質,並且可以準確解釋加密資產交易所的金融本質和重大系統風險來源,也能準確解釋各個發達經濟體央行對CBDC 不同的態度和穩定幣與CBDC 的經濟影響。該書還對數字貨幣國際學術領域和央行界的成果有豐富體現,例如數字貨幣帶來傳統貨幣競爭範式的轉變,影響未來國際貨幣金融體系關鍵的概念“數字貨幣區”,CBDC 的原理、分類、設計原則和宏觀經濟影響等。

針對主要的數字貨幣金融現象,該書分析了其金融和經濟學本質,以及對金融穩定性的影響,指出通證兼具貨幣和證券的雙重屬性,並且提出了修訂規則以防止通證被用作金融騙局。書中分析指出加密資產交易所其實是憑空創造資產(或貨幣)的商業銀行,但缺乏行業自律和中央監管,極高的槓桿比率是其最大的系統性風險來源。相比較比特幣等加密資產,穩定幣具有相對法幣穩定的價值,因此可能實際地充當法幣等價物。但是全球穩定幣在洗錢/恐怖主義融資/非法融資、法律確定性、健全的治理架構、數據隱私、消費者保護等方面帶來了挑戰,對公平競爭、現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金融穩定性等也帶來額外的公共政策挑戰。本書也討論了批發和零售CBDC 對現有貨幣政策、金融穩定性、銀行中介行為的影響、潛在風險和應對措施。

極具全球視野

《數字貨幣》素材、內容和觀點極具全球視野,是一本完成度極高的數字貨幣金融理論嚴肅之作。

基於發達經濟體中央銀行和國際標準制定機構主導的貨幣制度,書中有關數字貨幣的分析,不僅體現了G20 央行針對全球穩定幣帶來的法律、監管和公共政策的挑戰形成的共識,也分析了主要三大經濟體在CBDC 方面的共識與分裂,以及造成分裂的相關思考。本書跟蹤並分析了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歐元區國家央行、國際清算銀行和金融穩定理事會等高級官員在過去半年期間就加密資產、穩定幣、CBDC、支付、普惠金融、數字化、金融主權、大型科技公司、超主權貨幣、歐洲一體化等熱點題目的發言或工作報告。

本書理論體系完備、邏輯自洽、學術嚴謹、文字精煉感人、編輯百密無疏、設計低調內涵,體現了作者縱貫古今的歷史觀和橫貫東西的全球視野,以及考古、人類學、政治、金融和科技等學科的交叉縱橫和跨界思考。作者深厚的清華理工背景賦予本書行文流暢、邏輯嚴密、獨特寫作風格,頗有閱讀愉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