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岳:明帝国最后的转机

公元1582年7月6日,农历明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明王朝最后的脊柱张居正溘然长逝。明王朝失去了它最后迈向光明大道的最后机会,自此失去了整个帝国的重心,逐步跌落深渊···

隆庆六年六月,九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张居正取代高拱,成为了宰相般的人物,大明王朝的内阁首辅。

张居正在早年就察觉到,大明王朝如同“将圮而未圮”之室,外表虽然看起来很鲜美,但是内部早已经祸患重重。

张太岳:明帝国最后的转机

张居正的远见卓识,使他下定决心,要给大明王朝来一次大换血。可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张居正这般远见,正所谓‘匠人已有所察觉,急欲振之,而闻者不信反以为多事’,这样听之任之多结果就会“大坏极敝”。

为了重振大明,张居正毅然决然的走向了一条与众人对立的独木桥,任世人评判他独裁专横,受尽清流分子的唾骂侮辱。他决心不惜牺牲个人,来换取一个大明盛世。

张居正指出了大明王朝当时所急需改革的五大弊端:“曰宗室骄恣,曰庶官鳏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

大明王朝所患的是综合性病症,张居正对此进行了全面改革。

对政治进行改革。

张居正加强官员考核,讲求工作成效。

先前,经各部议复后交由地方抚、按调查之事,常常稽迟不报。导致很多地方官员存在不作为并且贪赃枉法的现象。

张太岳:明帝国最后的转机

张居正则根据事情的大小、缓急定出时限,延误者受到究治。并对当时无视法纪,上下因循苟且、遇事推诿的腐败官场作风,进行了整顿。

整治之后,取得了“一切不敢饰非,整体为肃”的效果。

并且在用人上,注重才能,官员的“用舍进退,一切以功实为准”。对那些疲软无能的冗官,大加裁汰。

张居正主政时期的官场风气堪比洪武时期。

对军事进行改革。

张居正此时接手的大明王朝边患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早在隆庆五年,张居正与高拱合作,于隆庆五年主张封扰边30年之久的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并于蒙古开放商业设立互市,解决了一个头疼的劲敌。

但是此时的大明王朝北边防线还遭受到了另一支土蛮不断扰边;并且辽东边外的女真人因不能得到通商互市,也是屡屡入寇。

张太岳:明帝国最后的转机

张居正使用戚继光镇守蓟门和李成梁镇守辽东的政策,守御之事和他们商榷讨论,给与专断之便,并让当地政府官员配合,使得张居正主政时期,边境一片晏然,各个民族在边境互市,其乐融融。

对水利进行整治。

中国历史上无论在哪个时期,都是将治水列为头等大事。

大政治家张居正对此也不例外。

张居正启用先前总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河。

潘季驯在治河中贯穿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原则,很快取得预期的治水效果并且节省下二十多万两白银。

张太岳:明帝国最后的转机

黄河得到治理,槽船可直达北京,“河上万艘得捷于灌输人大司农矣”。

对经济进行改革。

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是张居正改革的重心。

张居正认为,豪民隐占田地,逃避赋税,豪民有田而不去交税,贫民没田却让他们负担过多的赋税,最后导致贫民破产逃跑,所以导致税收不足。从而导致政府财政危机日益加深。

(一)

赋税的不均和欠额是土地隐没不实结果,所以要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首要的前提就是勘核各类土地。

张居正不顾官僚和缙绅地主的反对,万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凡勋戚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等,一律丈量。最后清查结果,全国总计田亩7013976顷。

张太岳:明帝国最后的转机

这个数字在大体上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二)

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针对当时赋役制度存在的弊端,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概括起来有主要有四点:

(1)田赋折银征收。

(2)徭役折银上纳。相当于说,解放了民间的劳动力,不再需要民间义务进行徭役劳动,政府有需要,便用所折银两雇人劳动,

(3)赋、役银合并征收。

(4)赋、役银合并征收后,直接交与地方官府,即“丁、粮毕输于官“。

张太岳:明帝国最后的转机

张居正清查土地和改革赋役制度的直接结果,使明朝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极大的好转。

张居正改革既是对当时人口流移相对自由和商品货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现实的认可,同时为改革后人们离开土地到处流动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农民对国家对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为城镇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张居正的全面改革,旨在解决明朝两百年间发展中所积留下的各种问题,以改变明朝此时的统治危机。

张太岳:明帝国最后的转机

然而想要解决明王朝的危机,必然会触动明王朝的毒瘤--大地主阶级,但明王朝统治的基础也是地主阶级,在张居正在位时方可用权势来控制他们,但是若张居正失势,他们便不会容忍改革成果的存在。

所以或许张居正改革注定是难以成功…

万历十年,一心为国的大政治家张居正积劳成疾,迅即病死。

反对张居正的官僚地主,在失去了张居正的权势压迫后,便群起而攻之。

张居正成了他一生改革事业的牺牲品,死后被抄家,家属或死于非命。

张太岳:明帝国最后的转机

张太岳或许早已料到如此结局,这位政治天才很清楚他的改革会触底什么,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什么,但是他早已经将自己的个人荣辱置之度外,为了整个国家的兴盛,他甘愿与一切为敌···

张太岳的后继者申时行认为张居正不知明哲保身,才落得英年早逝、身败名裂的下场。

可若真的如申时行一般在首辅之位,不知作为,只知明哲保身之道,看着大明王朝一步一步跌落深渊而无动于衷,纵然如申时行这般高寿,便也绝配不上‘政治家’这三个字。

太岳并非不知官场那一套套明哲保身之道,不然他怎会坐到一手遮天的首辅之位?

然若想救国,张太岳很明白这条独木桥却又不得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