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国”为什么能持久?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几千年之历史长河中一个强大的“帝国”倒台后很快又能恢复新的“帝国”,然后不断的循环呢?而反观西方历史,中世纪及其以前的那些庞大的“帝国”灭亡以后就再也建立不起同样类型帝国呢?

这两个宏观的历史问题直接指明了一个基本的历史结论,那就是中国古代“帝国”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而西方历史上的“帝国”无法在灭亡后再度出现,即使建立新的帝国也根本就不是同质的。

国内外史学界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来出现的众多大一统国家实际上都归为了一种类型,拥有同一个称呼——“中华帝国”。而西方的“帝国”实际上就单指某一个具体的帝国。如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即使是那些所谓的“帝国继承人”也是假的,就比如罗马帝国灭亡后出现的所谓神圣罗马帝国、第三罗马帝国都只不过是打着罗马帝国的旗号而已,它们和罗马帝国有什么实质性的关系吗?没有。

中国古代“帝国”为什么能持久?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


那“中华帝国”为何能说是同质的、同一个“帝国”呢?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古代中国“帝国”的内涵:一种文明集合体

讨论这个问题前需要对“帝国”做一个历史范畴的界定和区别,否则就会使得某些论断出错。我们熟知的是近代历史上随扩张而建立起来的“殖民帝国”。就比如耳熟能详的“日不落帝国”、荷兰帝国等。以及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到来而形成的“帝国主义国家”。很明显我们在此说的都不是这些类型的帝国。那如何定义中国古代“帝国”的内涵呢?

参照一些现有的观点及个人理解,作者把它定义为:一种文明的集合体。具体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广阔的统治疆域和众多的人口组成的集合体;二是,拥有一个统治核心,即集权式的集合体;三是,一个拥有某种程度上统一的制度和文化基础的集合体,并且成为某个地理范围内的文明核心;四是,一个统一的集合体

。总结的简单点就是这么一种文明集合体:

中国古代“帝国”为什么能持久?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古罗马斗兽场


所谓帝国,指的是以皇帝为君主的国家,一般领土广阔,常常拥有属国,并在一个文化区域内占支配地位。

根据这个标准,中国古代基本所有的大一统国家都能算作是一个“帝国”,并且可以统称为“中华帝国”,因为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关系。<strong>无论是从统治地理范围来说,还是从制度传承与文化的统一性来看,他们都是同质的。这也难怪有人就说中国古代实际上就是处于一种“循环之中”。(内涵已经明确,故下文对帝国的表述不再加引号)

二、制度上的建设与传承:中国古代帝国统治的基石

自秦以来的古代帝国都有着庞大的统治疆域和人口,这种大规模性帝国的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治理难题。因此没有制度的存在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帝国秩序和稳定的基石。历代也都比较重视制度的建设。而这里的制度不仅是明确的、定型的制度,还指那些已经被统治者或者社会公认为基本准则的惯例。

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说。

(一) 帝国的政治秩序制度的传承:朝廷与地方制度

中国古代的帝国是很重视制度的建设和传承,尤其是事关朝廷统治的根本秩序问题。

在朝廷层面,自始皇帝开创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以来 这一基本模式始终贯穿整个帝国时代的发展,而且还处于不断的强化过程中。这是古代帝国制度建设与传承的一条还核心主线。

中国古代“帝国”为什么能持久?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秦始皇画像


在这条主线中,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那就是:<strong>一是在朝廷层面核心治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强化。这表现在秦汉帝国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帝国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以及明清之际的以皇权强化为核心的内阁制(当然清朝前期的议政制度是个例外)。整个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不断强化君主权力,提高朝廷行政效率的制度演变过程。而且是一脉相承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帝国都会有共性的一种具体表现。

<strong>另外一点就是地方治理秩序的一个稳定发展。纵观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清楚的发现,县级单位作为一个重要的基层治理单位一直以来都是很稳定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把县级作为最重要的治理单位保存下来,并且不断的强化。

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维系,实际上就是“郡县制”发挥着核心的作用。这种传统的朝廷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制度保证了国家统一的稳定,这就是中华文明传承不断的制度根源。

更有意思的一点是帝国交替之际的制度稳定传承的问题。就以秦汉帝国和隋唐帝国来说明这个问题。众所周知,秦始皇奠定了古代帝国结构的基础,虽然只有短暂的十几年的统治,但是新诞生的汉帝国并没有抛弃这些,反而将秦朝的制度发展和完善。“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等秦所推行的那一整套,汉再经行合理化改进之后把它传承下来了,即历史上所谓的“汉承秦制”

中国古代“帝国”为什么能持久?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大秦帝国


同样,隋朝主要的“三省六部”到了唐朝也是应用的相当好,而且还得到了极好的完善。例如著名历史学者钱穆先生就认为唐朝的制度是比较完善和完美的。再比如“科举制”,同样是隋朝开创,到了唐朝依然发挥作用,而且非常的具有实用性。以至于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帝国时代才终结。

因此,这种朝廷的制度的延续和传承它就奠定了古代帝国同质的基础,我们可以从后一代,甚至后几代帝国的政治实践中找到之前的帝国制度的影子,甚至都没有改变,如帝位的传承模式和地方的基层组织模式。

(二) 帝国的经济制度的传承:基本生产模式的持久性

如果抛开生产工具的改革进步来看,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帝国的经济生产模式都是高度相似的。即<strong>最重要的农业生产是由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在于保证帝国财富来源的稳定以及对人口的有效管理和人力资源的运用,同时还能促进农业人口的增长。其次是手工业生产模式基本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官方经营的用于满足帝国建设和战争的需要,另外一条就是个体家庭手工业生产,用于满足百姓日常生活需要和交换。再者就是将最重要的生产行业掌握在帝国的手中,如食盐和铁器的官方专营模式。

以上提及的生产模式在中国古代帝国的演变中具有比任何制度更加有力的生命力,甚至到了近代以来都难以摧毁它。而这些个“持久模式”也就塑造了帝国的同质性,管你是秦还是汉又或者是唐、,都几乎一样。这点你在世界其他帝国中是很难找出来的。

中国古代“帝国”为什么能持久?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大明帝国


(三) 帝国的农村和家庭制度传承:强有力的基础社会细胞

在古代帝国时期,农村和家庭组织是一个非常稳定和具有活力的单位。它是帝国稳定的基础也是帝国财富的核心来源。

相比于城市,农村是好很少受帝国政治影响的,在和平时期,只需要按时按量的向帝国缴纳赋税和履行徭役等义务就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帝国是很少干涉农村组织的活动。因而具有很强大的持久性和传承性,任何一个新建立的帝国不会去农村改变他们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这一点其实通过“桃花源记”我们就能很好的印证。桃花源中的人是“不知魏晋”的,他们有极强的自我生存能力和传承能力。

至于家庭就更加稳定了。只要保证基本的生产生活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以及繁衍生息的需要,一个家庭组织是很稳定的。它不会发生改变,也不会去反对帝国的统治。唐朝、明朝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重要,但不是必须的。相反宗法制度,乡里规则是他们必须的东西,而任何一个帝国都不会去破坏他们的这种东西,反而会强化。

三、文化上的优越感与同化力:中国古代帝国统治的基因

任何一个古代的帝国都会有这么一个共识,即自己处于文明的中心,代表了整个区域内最先进的文明和文化。但凡是承认帝国是文明中心的,都会卷入到帝国的影响中来。而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感来源于帝国内部精英阶层高度的文化自信与自觉,还深入到普通社会家庭生活中。这又不得不提儒家思想的重要力量了。

中国古代“帝国”为什么能持久?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儒家创始人孔子


儒家儒学是一种非常适用的哲学,它强调和谐、等级制度和纪律。天朝被看作是宇宙的中心,在他的周围和周边以外的全是野蛮人,而身为中国人就意味着有教养。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在三个方面维持着社会的稳定。

一是在帝国层面。儒家文化严格的规定着帝国的等级和秩序,也有力的约束着精英阶层的活动。即使是身处统治核心的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都必须遵守规则,这种规则来源于传统的祖训以及儒家思想的“天人感应”和“仁政”理念。各级官员也得老老实实的根据这种文化共识来行事,不能胡作非为。

二是在社会层面。士、农、工、商各阶层有着深厚的等级之别,这种对从业身份的高低认同文化实质上是规范着这个帝国亚层次社会的秩序。当然这种秩序不是严格固定的,可以改变,但是基本是延续的,不会大规模改变。另外就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理念“礼、义、廉、耻、信”等思想深深的扎入了每个人的思想和教育中,也融入了社会各阶层的生产生活中,虽然不曾有严格的法律约束,但是他们必须遵守。

三是在家庭生活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也特别大。任何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最为重要的在于孝道和勤劳。当然还有对婚姻的规范。

中国古代“帝国”为什么能持久?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儒家的核心思想


这三种文化上的规范贯穿于整个帝国演变阶段。不论是任何一个企图建立稳定统治的帝国都必须尊重和遵守这种文化。因而整个帝国都表现出一种高度相似的文化基因,这种基因不仅存在于现有帝国中,还不断的被传承到下一个帝国,直到最后。

<strong>你很难想象俄罗斯帝国能继承罗马帝国的那种文化,这是不可能的,但中国古代帝国是必须的。

由此,建立于这种文化基因上的帝国具备了了高度的文化优越感。其实也很好理解,就好比一个你多年来养成和遵守的好习惯,它已经影响到你各个方面了,自然成为你引以为傲的一种品质。

具备了这样优越感,任何一个外来的人或者要建立新帝国,都很快就被这种文化给同化了,来一个同化一个(如清帝国),甚至受其影响都会被同化,例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样。在这种优越和强有力的文化同化之下,还有哪个朝代会走“奇葩”路线吗?根本就不可能。

四、综合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认同感:中国古代帝国同质的保障

认同感解决的是帝国统治的一个合法性问题,而历代帝国要想有持久稳定的统治都要取得认同。而古代中国人的认同感是高度一致的,几乎有统一的标准:帝国统治者要遵守传统的文化;要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和发展,即行“仁政”。而这种认同感基于以下几个因素形成。

一是,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国古代其实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集合体。北面是沙漠和草原,南面是高原和山脉,东边是海洋。这种较为封闭式的环境长期作用于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时间长了就慢慢的具备了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认同。而对于外面的那些国家或者文化自然就被排除在共同文化和认同之外了,和我们不是一样的。

中国古代“帝国”为什么能持久?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大唐帝国


二是,庞大的单一民族实体。在古代帝国中没有哪一个能像中国一样拥有这么庞大的同一民族实体—汉族。共同的地域环境,共同的宗族起源以及共同的文化使得这个民族具备了强大的凝聚力,而且人口众多 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慢慢的让周围的人也具备了相似的价值观,形成共同的认同感。

三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力。这点不用说,文化最大的力量就在于它的同化力,以至于让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形成共同的认同感。第三部分已经探讨过这个文化的因素了,自不再多阐述。

四是、社会的流动性作用。古代帝国虽有等级和秩序,但社会的横向与纵向流动还是存在的。从纵向来看,一个人还是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比如经商赚钱以后可以买地成为地主,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为统治者。从横向看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人再不犯罪的前提下他可以在帝国内部旅游,经商和探亲等活动。这种流动性加强了人们的共同意识,强化认同感。

综上所述,正如美国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所说的那样:

中国古代“帝国”为什么能持久?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布热津斯基


中国是自成体系和自给自足的,它主要建立在得到认同的种族同一性的基础之上,对异族和地理上处于周边的附庸国,中央只比较有限地使用力量。

就是因为基于多重因素而形成了强大的共同体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武力不能够也不敢去消除的。任何一个新帝国都得依靠这种认同感去获取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因而我们才发现中国古代帝国具备了高度的同质性。同样的生产模式,同样的家庭组织和生活模式,以及相似的制度体系。都是基于这种认同而建立或者维系起来的。

五、对于古代中国帝国同质性的总结

说了这么多,核心思想就一个。那就是中国古代帝国具备高度的同质性,因而可以归结为“中华帝国”而不会像其他帝国哪样仅仅指具体的某一个帝国。

中国古代“帝国”为什么能持久?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大清帝国


<strong>中国古代帝国之所以能够在已经灭亡的旧帝国基础之上建立新帝国,主要因素就在于这三个层面上的稳定。即制度上是不断传承的,后一代对前一代的继承和发展,而不会完全抛弃;文化上的优越感和同化力使得新帝国不得不按照传统模式施行统治,这是必须的;最后就是中国古代人的认同感是高度统一的,要想稳定就必须取得这种认同感,否则帝国就是无效的。

在这三个层面的作用下,中国古代帝国具备了高度的同一性,而中国古代的历史也就进入这么一个模式中了:

中国的历史是统一继之以衰落和分裂的反复循环。中国不止一次成功地建立了帝国体系。这种体系独立自助、孤立、不受任何外来有组织的对手的挑战。

参考文献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大历史》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战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