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新片《攀登者》獲差評,愛國什麼時候成了一種罪過?

昨日,電影《攀登者》進行了首映,該部電影是由吳京、章子怡和和張譯三位實力派演員聯合主演,被網友堪稱“王炸組合”,再加上胡歌,井柏然、成龍等傾情加盟,光這演員陣容就讓人無比期待。

吳京新片《攀登者》獲差評,愛國什麼時候成了一種罪過?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支中國登山隊伍歷經磨難,最終登山珠穆朗瑪峰的故事,該故事改編自上世紀我國珠峰登山隊勇登峰頂的真實事件。

我們先來說一下事件的大背景,當時我國和鄰國尼泊爾就領土歸屬問題開展了談論,但是唯獨珠穆朗瑪峰的歸屬問題卻始終未能達成共識。當時尼泊爾政府一直堅定珠穆朗瑪峰是屬於他們的領土,並且還挑釁:“中國連珠峰都沒登上去過,憑什麼認定是屬於你們的領土。”

吳京新片《攀登者》獲差評,愛國什麼時候成了一種罪過?

但是苦於我國當時的技術,經濟還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想要登上珠峰,談何容易。而且最令人可怕的是,珠峰的氣候和高度都是極具危險性的。隨後蘇聯說願意派出100名登山者幫助中國,可最後又背信棄義,於是乎一些外媒記者開始叫囂:

“中國就這麼弱,還要依靠別人的力量登上去?”

“中國,你為什麼部自己登山去?”

似乎全世界都在等著中國的笑話。於是周恩來總理下達了指示:一定要登上珠穆朗瑪峰,副總理賀龍督促登頂珠峰任務,並組建中國登山隊。最終經過嚴密的篩選和嚴格的訓練,組建了一支200人的登山隊伍。當時的條件和設備有多簡陋呢,從這些老照片就可以看出來。

吳京新片《攀登者》獲差評,愛國什麼時候成了一種罪過?
吳京新片《攀登者》獲差評,愛國什麼時候成了一種罪過?

在此之前已有無數名攀登者的生命留在了那裡,最終浩浩蕩蕩的200人,最後只剩下了19人,但犧牲仍然在繼續,當達到北坡海拔8680的“第二臺階”時,僅僅只剩下了四人,登山隊員集體發誓”就算最後只剩下一個人,怕也要爬上去!“沒有辦法,最後四人選擇搭建人體,用自己的肉體把一名隊友送上封頂。

吳京新片《攀登者》獲差評,愛國什麼時候成了一種罪過?

最終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隊員王富洲、屈銀華、貢布終於從珠峰北坡成功登頂,將五星紅旗插上了世界之巔。最終毫無異議地確定了我國在珠峰的主權,維護了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

雖然我們已經成功登頂,但是因為我們第一次登頂沒有留下任何影響資料,卻依然不被國際社會所認可,這是多麼的令人感到無恥和無奈。身為後輩的我們難以體會到當時那種被冤枉卻又難以解釋的感受。

吳京新片《攀登者》獲差評,愛國什麼時候成了一種罪過?

終於到了1975年,國務院和中央軍委一聲令下,再一次組建珠峰登山隊!一定可以!

這一次中國又一次以血的代價成功登頂,中國正式向全世界宣佈,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就是8844.43米,再高的山又如何?寧願身死於此,也要你俯首稱臣,這就是中國登山隊員英勇無畏的氣魄。

吳京新片《攀登者》獲差評,愛國什麼時候成了一種罪過?

為了記錄那些壯烈犧牲的英雄,為了讓後代銘記這一歷史,這就是電影《攀登者》拍攝的目的。

可是要拍攝這樣一部電影同樣又談何容易,主演吳京早在19年初就已抵達崗什卡雪峰,進行了半個月的極寒訓練。他親自上陣爬雪山,凍得鼻青臉腫,期間因為缺氧病倒好幾次,等等場景太多了,他是真的用命在拼,包括其他演員也是。我覺得無論是演技、劇本、製作、敬業程度,都稱得上是上等之作,我看完首映之後,眼眶已然溼潤了。

吳京新片《攀登者》獲差評,愛國什麼時候成了一種罪過?

但就這樣一部電影,不但沒有得到喝彩,居然還招來一片謾罵。在電影還未上映期間,就有一些黑粉惡意差評,甚至指責吳京本人又是虛假的愛國主義,都是老套路。

“就一個登山而已,有什麼好看的,還拍成電影?”

“呵呵又是吳京,又是愛國主義,太噁心。”

吳京新片《攀登者》獲差評,愛國什麼時候成了一種罪過?

可我想說的是,這些無腦的人對這部電影根本就一無所知,對電影拍出來的意義更是一無所知。作為一箇中國人,如果連自己的國家都不愛,你又會去去愛誰呢?

這些登山隊員為國家做出這麼大的犧牲,為了國家贏得榮譽,難道不值得被我們讚頌嗎?

愛國什麼時候成了一種罪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