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室三仁都是哪三個人,其中一位建立了朝鮮國


殷室三仁都是哪三個人,其中一位建立了朝鮮國

《論語·微子》: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名啟,是帝辛的同母兄弟,微子年長於帝辛,而且應該是頗有些名望,也很有希望被帝乙立為君主,可惜的是微子的母親不是正妃,太史根據禮法認為微子啟是庶出,帝辛是嫡出,便立帝辛嗣位,也就是後來的殷紂王。

至於微子到底跟帝辛之間有沒有權力爭鬥,倒是少有在史書中提及。不過按照《論語》的說法,微子是個賢人,由於殷紂王不敬鬼神,違背禮法,常常做出些殘暴的事情,微子多次勸諫,結果殷紂王不聽,微子便逃到了自己的封地微地,想在自己的封地繼續推行自己的主張。如果如此看來,微子並非是個愚忠者,他是個固執的守舊派。那麼,如此就是跟殷紂王對著幹,自然不會受到殷紂王的認可,後世的典籍中記載,微子曾經幾度遷徙,到底是他主動遷徙,還是被殷紂王所貶斥,倒是很難追溯。

後來周武王攻入殷商故地,微子居然不顧及成湯列祖列宗,肉袒面縛,投降於武王陣前,那麼他對殷紂王的怨恨,可能絕非史書中那般單純,也許竟是為了借周室之力為自己贏得權柄。從後來微子被周王室分封到殷商故地,建立宋國,成為一方君王,卻也是極有可能的。

殷室三仁都是哪三個人,其中一位建立了朝鮮國

箕子名胥餘,從輩分上計算起來,箕子是殷商君王文丁的兒子,也是君王帝乙的弟弟,那麼就是帝辛的叔父,在朝中可謂是元老級人物了。不過這個人似乎繼承了祖輩的勤儉,對於帝辛也就是殷紂王的生活習慣非常看不慣,看到殷紂王吃飯的時候還用象箸,就覺得太過奢侈,常常嘆氣:“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箕子跟微子的不同之處在於,他的確像個真正的賢人,苦心諫阻,但屢諫紂王都不聽,索性割發裝癜,披髮佯狂為奴,隱居起來,常常彈琴自悲,殷紂王見箕子既然瘋了,也就真的把他囚禁起來,當作奴隸來使喚。如此對待自己的叔父,殷紂王倒是真像個殘暴之君了。

箕子曾對微子說過:商其淪喪,我罔為臣僕。意思是說,殷商如果滅亡了,我不會作新王朝的臣僕。這裡的箕子倒是和餓死首陽山的伯夷叔齊頗為相似。後來周武王到山中去請求箕子,想讓箕子出山為周王室出力,箕子踐行諾言,堅決不肯出山。

箕子後來率領族群遠赴遼東,又到了朝鮮半島,建立了箕子王朝,也就是最早的朝鮮國。雖然周王室曾經派人前去封箕子為朝鮮國國王,可天高皇帝遠,箕子建的國都裡生活著的大多是殷商遺民,就算是周王室想來管,其實也是管不過來的。因此箕子也就接受了封王,封與不封,其實對於他而言,已經沒有多少意義了。因為殷商的祖先們,已經開始重新找到了生存的地方

殷室三仁都是哪三個人,其中一位建立了朝鮮國

比干則是最為有名的賢人了,他也是文丁的兒子,輩分上比箕子大些,也是帝辛的叔父,官至丞相,從政60多年,應該是在帝乙時期就開始掌握權柄。

據說比干頗有政績,除了輔助殷紂王治理國家,也主張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殷商末期的鼎盛之態,跟其必然是有關係的,否則其也不會被後世的周王室奉承為聖人,這也是為了讓比干的聲名可以影響殷商舊地,周王室使出的計謀。

當然,關於比干最為有名的當然是《封神演義》,其中關於比干被剖心的說法,或許更多可能是演義出來的小說,因為在《論語》中只是說“諫而死”,並未說剖心,而說得像模像樣的,多半是在後世數百上千年後,比如北周宣帝宇文贇碑文:”觀竅剖心,固守誠節。忠逾白日,羲概秋天。羲皇已來,一人而已。”是對比干被剖心的定論。

不過,在《封神演義》中,比干雖被剖心,最終卻被姜子牙封為文曲星,算是二十八星宿中最為有名的神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