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勇、趙立新他們演繹的《一本好書》,能讓你更好的讀書麼?

可以想象一下:

有趙立新、王洛勇、潘虹、王勁松這些實力戲骨們在舞臺上演出:斯特里對繪畫的瘋狂,阿里薩執著了半個世紀的痴情……

有吳伯凡、朱大可、史航、蔣方舟這些學者、作家們在舞臺外解讀:“他愛上了愛人,她愛上了愛情”……

這樣的節目,值不值得去體驗一番?

《一本好書》已到了第十期。從10月開始在網絡播出,每週一期,每期詮釋一本好書。《月亮與六便士》、《霍亂時期的愛情》、《查令十字街84號》、《麥田守望者》等耳熟能詳的作品都已經出現在這裡。然後很多人會想,有多久沒有感受過那一捧書香了?

王洛勇、趙立新他們演繹的《一本好書》,能讓你更好的讀書麼?

重溫書香,迴歸精神家園

聽名字,《一本好書》就是一個推薦好書、引導人們讀書的節目。天生具有文化感,再加之現代媒體的娛樂性,被定義為文化類綜藝。以沉浸式360度舞臺表演的方式,把書籍和視效結合在了一起。它也被稱為“場景式讀書節目”,把現場的演員表演和場外的嘉賓解讀相互穿插,來分享一本書。

它讓人會聯想到之前的《見字如面》、《朗讀者》,都是比較受好評的節目,也都是以文化、情感,去觸發人們的共鳴和思考,給予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和收穫。

但《一本好書》更具故事性和舞臺感,把文學著作用戲劇的形式表現了出來。就像你去人藝看《茶館》、去蜂巢看《戀愛的犀牛》、去看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只不過,核心內容或者說載體變成了名著,地點或者說呈現媒介變成了電腦或者手機屏幕。

王洛勇、趙立新他們演繹的《一本好書》,能讓你更好的讀書麼?

《一本好書》裡的每一本作品都是經久不衰的經典,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藝術審美,用故事和人物來反映永恆主題,給人警示和感悟。文化的認知或薰陶,情感的觸動或共鳴,還有娛樂的輕鬆與直觀,都綜合在了一起。

這是一個話劇舞臺的視頻版。就像之前的《幻月之城》,是音樂劇和歌舞片的視頻版一樣。

當然,它和純粹的話劇、舞臺戲劇還是有差別的。它一般都沒有完整的用表演形式來重現整部作品,而是以重點片段+現場旁白+場外解讀+最後懸念的形式,最大引發觀眾對原著的興趣。就如節目導演所說,最直接的目的是引導觀眾去讀原著。

王洛勇、趙立新他們演繹的《一本好書》,能讓你更好的讀書麼?

知識經濟下的讀書

讀書,和愛情一樣,是永恆的主題。

近兩年有很多關於讀書的閱讀推廣活動,也引發了人們的討論和思考。比如新世相的丟書大作戰,當時刷炸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尤其是公關廣告界。

它是新世相借鑑英國“Books on the underground”並取得英方認可後,在北上廣的地鐵發起的讀書分享活動,黃曉明、徐靜蕾等聯合助陣,引發了爆量關注。當日北京地鐵的線路故障都被誤以為是這次活動的原因;隨即有企業跟風到地鐵上丟房卡;各大媒體、自媒體連篇累牘的推文;繼而單讀也在地鐵上丟信……總之不僅一個“熱”字了得。

王洛勇、趙立新他們演繹的《一本好書》,能讓你更好的讀書麼?

但輿論對此事的評價卻褒貶不一。很多觀點是認為其“作秀”,以討巧的方式來證明自身的影響力,還有人稱之為“裝逼行為”。也有很多觀點是讚賞活動的創意和向善的初衷,只是懷疑其實際執行效果、結果和後續影響力。

我同意新世相說的:讓擁擠的地鐵和乏味的城市變得不一樣。沒有人能保證不失望,失望也是一種結果,不試,就沒有結果。

我最不贊同的觀點就是:認為這個活動是在把讀書進行全民娛樂化,失卻了讀書的本質和意義。

事實上,如果通過探索娛樂營銷、製造流行話題的新嘗試,能讓更多人看到美好向善的事物,引發更大的關注和影響,當然是事半功倍。任何事物的推廣,如果僅憑一己之力,很難有成。比如有廣州有工程師也曾在地鐵上丟書,結果是很多人不敢拿不敢看,以為是失物,以至於被工作人員收走放在站臺邊上。再比如許知遠的單讀,把文學警句名人名言貼進地鐵,但是知之者甚少。

營銷和傳播的價值就是讓好東西被廣泛認知並取得轉化。很多人也是通過丟書活動關注了新世相,繼而也成為新世相流動圖書館、新世相讀書會的擁躉。讓更多的人熱愛讀書,這當然是一種結果和影響。

說回《一本好書》,雖然豆瓣評分高至9.3,但是參加評分的人卻只有1萬多人。第一期累計播放量4300多萬,最新一期是1500多萬,這和動不動就過億的娛樂綜藝節目相比,還是有差距。如何把好節目推向更廣大的人群,確實需要考慮。

王洛勇、趙立新他們演繹的《一本好書》,能讓你更好的讀書麼?

社會環境的變化、媒介的變遷,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越來越多。現在還有很多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學習型APP,通過讀書、講書、聽書倡導“全民閱讀”。當然也有很多應用是針對職場發展、專業技能方面,這種有更直接的目標性和功能性,與純粹的讀書類節目還是有所不同。

不過就像《未來簡史》提到的,經濟導向已經從物質經濟轉向知識經濟,過去主要的財富來源是物質資產,現在主要財富來源則是知識。

《一本好書》要考慮播放量,讀書類APP要考量用戶留存與轉化,都會對知識所帶來的商業價值進行評測。所以無論是視頻廣告播放、還是音頻購買收聽,從知識經濟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合理的商業關係。關鍵是隻有它合理良性循環起來,才有走向更多大眾的可能。

真正好的東西都是有普世性審美的,面向公眾的,尤其是文化、綜藝類內容,要是沒能被更廣大群體接受,那一般來說,如果不是產品本身,那就是傳播推廣,還有很大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