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勇、赵立新他们演绎的《一本好书》,能让你更好的读书么?

可以想象一下:

有赵立新、王洛勇、潘虹、王劲松这些实力戏骨们在舞台上演出:斯特里对绘画的疯狂,阿里萨执著了半个世纪的痴情……

有吴伯凡、朱大可、史航、蒋方舟这些学者、作家们在舞台外解读:“他爱上了爱人,她爱上了爱情”……

这样的节目,值不值得去体验一番?

《一本好书》已到了第十期。从10月开始在网络播出,每周一期,每期诠释一本好书。《月亮与六便士》、《霍乱时期的爱情》、《查令十字街84号》、《麦田守望者》等耳熟能详的作品都已经出现在这里。然后很多人会想,有多久没有感受过那一捧书香了?

王洛勇、赵立新他们演绎的《一本好书》,能让你更好的读书么?

重温书香,回归精神家园

听名字,《一本好书》就是一个推荐好书、引导人们读书的节目。天生具有文化感,再加之现代媒体的娱乐性,被定义为文化类综艺。以沉浸式360度舞台表演的方式,把书籍和视效结合在了一起。它也被称为“场景式读书节目”,把现场的演员表演和场外的嘉宾解读相互穿插,来分享一本书。

它让人会联想到之前的《见字如面》、《朗读者》,都是比较受好评的节目,也都是以文化、情感,去触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给予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收获。

但《一本好书》更具故事性和舞台感,把文学著作用戏剧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就像你去人艺看《茶馆》、去蜂巢看《恋爱的犀牛》、去看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只不过,核心内容或者说载体变成了名著,地点或者说呈现媒介变成了电脑或者手机屏幕。

王洛勇、赵立新他们演绎的《一本好书》,能让你更好的读书么?

《一本好书》里的每一本作品都是经久不衰的经典,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审美,用故事和人物来反映永恒主题,给人警示和感悟。文化的认知或熏陶,情感的触动或共鸣,还有娱乐的轻松与直观,都综合在了一起。

这是一个话剧舞台的视频版。就像之前的《幻月之城》,是音乐剧和歌舞片的视频版一样。

当然,它和纯粹的话剧、舞台戏剧还是有差别的。它一般都没有完整的用表演形式来重现整部作品,而是以重点片段+现场旁白+场外解读+最后悬念的形式,最大引发观众对原著的兴趣。就如节目导演所说,最直接的目的是引导观众去读原著。

王洛勇、赵立新他们演绎的《一本好书》,能让你更好的读书么?

知识经济下的读书

读书,和爱情一样,是永恒的主题。

近两年有很多关于读书的阅读推广活动,也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和思考。比如新世相的丢书大作战,当时刷炸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尤其是公关广告界。

它是新世相借鉴英国“Books on the underground”并取得英方认可后,在北上广的地铁发起的读书分享活动,黄晓明、徐静蕾等联合助阵,引发了爆量关注。当日北京地铁的线路故障都被误以为是这次活动的原因;随即有企业跟风到地铁上丢房卡;各大媒体、自媒体连篇累牍的推文;继而单读也在地铁上丢信……总之不仅一个“热”字了得。

王洛勇、赵立新他们演绎的《一本好书》,能让你更好的读书么?

但舆论对此事的评价却褒贬不一。很多观点是认为其“作秀”,以讨巧的方式来证明自身的影响力,还有人称之为“装逼行为”。也有很多观点是赞赏活动的创意和向善的初衷,只是怀疑其实际执行效果、结果和后续影响力。

我同意新世相说的:让拥挤的地铁和乏味的城市变得不一样。没有人能保证不失望,失望也是一种结果,不试,就没有结果。

我最不赞同的观点就是:认为这个活动是在把读书进行全民娱乐化,失却了读书的本质和意义。

事实上,如果通过探索娱乐营销、制造流行话题的新尝试,能让更多人看到美好向善的事物,引发更大的关注和影响,当然是事半功倍。任何事物的推广,如果仅凭一己之力,很难有成。比如有广州有工程师也曾在地铁上丢书,结果是很多人不敢拿不敢看,以为是失物,以至于被工作人员收走放在站台边上。再比如许知远的单读,把文学警句名人名言贴进地铁,但是知之者甚少。

营销和传播的价值就是让好东西被广泛认知并取得转化。很多人也是通过丢书活动关注了新世相,继而也成为新世相流动图书馆、新世相读书会的拥趸。让更多的人热爱读书,这当然是一种结果和影响。

说回《一本好书》,虽然豆瓣评分高至9.3,但是参加评分的人却只有1万多人。第一期累计播放量4300多万,最新一期是1500多万,这和动不动就过亿的娱乐综艺节目相比,还是有差距。如何把好节目推向更广大的人群,确实需要考虑。

王洛勇、赵立新他们演绎的《一本好书》,能让你更好的读书么?

社会环境的变化、媒介的变迁,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多。现在还有很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型APP,通过读书、讲书、听书倡导“全民阅读”。当然也有很多应用是针对职场发展、专业技能方面,这种有更直接的目标性和功能性,与纯粹的读书类节目还是有所不同。

不过就像《未来简史》提到的,经济导向已经从物质经济转向知识经济,过去主要的财富来源是物质资产,现在主要财富来源则是知识。

《一本好书》要考虑播放量,读书类APP要考量用户留存与转化,都会对知识所带来的商业价值进行评测。所以无论是视频广告播放、还是音频购买收听,从知识经济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合理的商业关系。关键是只有它合理良性循环起来,才有走向更多大众的可能。

真正好的东西都是有普世性审美的,面向公众的,尤其是文化、综艺类内容,要是没能被更广大群体接受,那一般来说,如果不是产品本身,那就是传播推广,还有很大的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