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王洛勇:中国演员在国外,根本捞不到好角色

“诸葛亮”王洛勇:中国演员在国外,根本捞不到好角色

1

请不要试图从王洛勇身上寻找“诸葛亮”的影子,这注定会失败。

和本人完全不一样”——王洛勇自己也一再强调,“那不是我”。

然而,演员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存在。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方式,让埋身于故纸堆的历史人物,再次映射出鲜活的生命体。

于是,我们在《虎啸龙吟》中见到了这样的诸葛亮。没有敬而远之的谪仙之感,亦无多智近妖的狡黠,王洛勇将这位180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曾被人奉为神明的忠智武侯,还原为可感可亲、最接地气的蜀汉丞相。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精短凝练,字字珠玑,虽是诫子之言,亦可看做是他一生的准则。而为了达到“宁静致远”的状态,王洛勇下足了功夫。

“诸葛亮”王洛勇:中国演员在国外,根本捞不到好角色

《虎啸龙吟》

除了看到自己新生儿子时的欣喜若狂,还有火烧上方谷时“天不佑蜀汉”的痛彻心扉,诸葛亮情绪鲜有大开大合。然而面前的王洛勇,虽无“每临大事有静气”的神人风范,但显然更富有激情,也更为有趣。

因此,接到角色后,王洛勇担心的重点,可以归结为一个“稳”字。如何“宁静致远”,他并不擅长,可这是最终的目标:“秀波一直提醒我说,稳一些,静一点,发现拍出来的不满意,随时可以重拍。索性我就开始练太极拳,观察身边所有人,尤其发现张永新导演言谈举止很沉稳,甚至他的呼吸节奏都可借鉴,因为他就是个特别特别静的人。”

王洛勇惟妙惟肖地模仿《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的导演张永新,模仿他如何从始至终保持一个姿势不动,静静地聆听别人说话的样子。

洛勇先生比孔明先生更有活力。采访过程中,你会不由自主被他的情绪带动,这也是他的个人魅力所在——说到尽情处,要么手舞足蹈,要么就来一次活灵活现的模仿,不吝惜赞美,也善于贡献各种“表情包”。

“诸葛亮”王洛勇:中国演员在国外,根本捞不到好角色

让一个习惯于生龙活虎的人迅速静下来,难,尤其又饰演这样一个重量级历史人物,“很深沉的东西怕不够”。于是,把导演的“静功”学到手,又每天打太极,王洛勇把身体里所有的“静”都调出来,一个“静静的诸葛亮”就这样诞生。

铺天盖地的好评与赞美,可以说是意外的惊喜。当初能接下这个角色,完全是受到团队的鼓励,王洛勇自己一开始完全是拒绝的,一直嘀咕“我怎么能演诸葛亮呢”。

然而,《虎啸龙吟》播出后,收到的反馈比初衷更喜人。王洛勇最初的想法,只是用尽全力塑造好角色,“压根没想过这么多90后、00后的孩子会这么喜欢这部戏。

至于诸葛亮的影响力漂洋过海,甚至让他昔年那些百老汇的朋友们都大为震惊,这更是后话了。

当《虎啸龙吟》的海报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时,王洛勇的美国朋友们纷纷感慨,上次他在这里出现,还是因《西贡小姐》,如今却以这么有名的一位中国历史人物的形象回归。

“诸葛亮”王洛勇:中国演员在国外,根本捞不到好角色

《虎啸龙吟》

有不少网友表示疑惑,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国内尚且被认为是“愚忠”,崇尚自由、民主的西方人能理解吗?

王洛勇的回答斩钉截铁:“他们太了解了。”

王洛勇解释说,西方人对于责任感的训练,都是从小开始,各个行会更是有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而诸葛亮,正是忠诚、诚信、无私、公平、契约精神的代表。

“诸葛亮一生都在遵守誓言,即使碰到这么一个扶不起来的刘禅,也要把他身边的四梁八柱立好,从来没想过取而代之。魔鬼的野心,他是没有的。他的坦荡源于无私,宁静源于单纯。”

而这样杰出的中国人形象,西方社会可能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诸葛亮”王洛勇:中国演员在国外,根本捞不到好角色

《虎啸龙吟》

王洛勇苦笑,西方人的“中国印象”,大多是“打打杀杀,疯狂搞笑,英文奇腔怪调”。

“所以英文版《出师表》传播出去,美国朋友听完,说你们还有这样的人物?这么有责任感,这么忠诚?我说有啊!所以我觉得,这个形象的塑造蛮有意义的。”

意义在于,不仅仅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角色塑造,更是意外地发现为中国做了一次正面的形象普及。在国外定居多年,王洛勇发现,中国的文化表达在世界舞台上,很多年来一直停留在技术和民俗风情展览的层面,如杂技、武术、耍狮舞龙。

“让人家看我们能顶多少碗,翻多少跟头,腰腿有多软,打打杀杀、语言不洁比比皆是,我们用形体来展示的作品,远远超过了用思想的。”

如今,西方终于开始对中国变革和文化内涵有所注重了,但我们实在缺少一支训练有素、能讲好中国故事、并且能用中英文与世界进行高水平对话交流的团队。

“做了英文版《出师表》之前,我起初也没意识到它会有这般影响和效果,但现在发现,作用确实蛮大的。”

说到英文版《出师表》,王洛勇坦言,自己一开始其实有些抵触,还是在团队和经纪人一再坚持下才去尝试的。“我说好端端的古文干嘛整成英文的,谁看呢?没想到很多年轻人,尤其是那些留学海外、想家的年轻人,对他们来说,这是来自于古汉语的记忆。”

王洛勇发现,仅仅有经典名著是不够的,文化工作者还要继承讲述的传统,讲述方式更要多种多样。在他看来,文化自信应该来自于文化诉说:“我们对中国文化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非常有分量的。”

2

聊到以前演过的角色——杨靖宇、焦裕禄、李白,王洛勇干脆来了段即兴表演,模仿每个角色的台词、声调。他笑道,这些角色其实都不是自己选的,认为自己“没到那个份上”:“都是别人找到的我。我是个缺乏自信的人,所以很多角色都不敢演的,比如这个诸葛亮一开始也是,都是团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但久而久之,大家就会考虑我演这些,反而海归的戏没人找我演。”

的确,归国以后,王洛勇接的全是这类“接地气的正面角色”,他自己调侃说,因为“在国外演反派太多了”,因此回国以后,开始尽情地演这些民族英雄、民族脊梁、男人榜样。这样的正面形象,“在国外根本捞不到”。

“诸葛亮”王洛勇:中国演员在国外,根本捞不到好角色

《焦裕禄》

采访中,王洛勇的一句话让人极为感动:“如果艺术家不为自己出生过的土地呐喊,声音是没有根的。”

所以,他厌恶了去塑造这些丑陋、愚昧、胆小、罪恶、猥琐的中国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远远少于中国对世界的了解。

用正面的角色来弘扬中国文化,已经是刻不容缓。2001年,王洛勇回国。兜兜转转,百转千回,2018年,终于在《虎啸龙吟》中,把诸葛亮的形象推向世界。

“中国有这样的人物?”

“当然。”

名如其人。王洛勇的“勇”,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几次关键时刻,都极具勇气。比如当年好好的上戏老师不做了,铁饭碗不要,直接去了美国从头打拼。而好不容易熬到了“百老汇华裔第一人”,又是一个筋斗云,腾云驾雾回了国。

“诸葛亮”王洛勇:中国演员在国外,根本捞不到好角色

《西贡小姐》

然而回国以后,王洛勇发现,久违的祖国有些陌生,80年代离开,20世纪初回国,中间一段是空白。“就像是剪接上的一样,好多事都看不懂了”。

而最不习惯的,当属国内的卫生问题。拍戏的时候,有几次在农村上厕所,简直要了命。而剧组扔垃圾的习惯,更是让他没法适应。开始觉得自己“挺矫情”,后来干脆不管了,看到了垃圾就捡。

王洛勇调侃自己,这叫“被资本主义的香风吹迷糊了”。

“回来以后,从工作到生活起居,甚至如何跟人打交道,都要从头学起,还有好多小事都得调整。在国外习惯了说谢谢,回国以后有人就说我特虚伪,说我怎么老跟人说谢谢,咱俩认识好几天了你还谢谢?我说哦,谢谢你告诉我。”

李安曾评价王洛勇,说他是个“生不逢时的演员”。

之所以说“生不逢时”,是因为要找一批像他这样既懂中文又懂英文的演员,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都很难凑齐。即使像李安这样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大导演,也不得不服从中国市场。李安给王洛勇提醒过,在很长时间内,他的能力有可能不会被国内制作人看好,要做好心理准备。

“诸葛亮”王洛勇:中国演员在国外,根本捞不到好角色

被李安这样一说,王洛勇也曾很烦恼。但这种担忧很快消散,因为他发现了自己“最能做的是什么”。

“我可以教书啊,我可以把我这些横跨东西的知识,传承给年轻学生,来培养中国的下一代,来弥补李安曾经讲过的,两边都找不齐的这种演员生态。当时想,我是千人计划和上海东方学者的获得者,国家给我这么大的荣誉,我应该对得起这个称号。我就说回到上戏教书吧。

我这辈子可能当明星是有限的,或者做最好的演员也会打折扣,机会不会都到我身上来,但是如果我教书,我可能会教出更多的好学生。

3

当年上戏毕业后,王洛勇就留校当老师,后来在麻省艺术学院、威斯康星大学教戏剧,现在又重新回到上戏任教。如今的王洛勇,除了拍戏,剩下的时间全部用在教学工作中。很快他就发现,国内国外的表演系学生差距太大了。

“最让我痛心疾首的,是这些学生的毅力太差,练基本功没有耐心,让我非常痛苦。我在国外学的戏剧教育,在美国也教了很多年的书,来自美国、欧洲、南美的学生,从没有过迟到、作弊,然而这些情况是经常会在国内出现的,很是让我痛心。”

“诸葛亮”王洛勇:中国演员在国外,根本捞不到好角色

《虎啸龙吟》

除了专业课辅导,王洛勇甚至开始弥补学生们家庭、中小学教育上的缺失:“这方面做了最强的调整,小学、中学、家庭没有辅导好的习惯,我们要尽快给纠正,让他们做好职业的准备,否则他们最多以后只能在中国剧组演演戏,世界的剧组合作不了的。世界迫切想了解中国,所以我希望中国有一支懂得世界文化的演艺团队,能带着人类共同有的美好品德走进去,否则永远会被耻笑的。”

比较让他欣慰的是,目前市场上对这几届学生的反馈相当不错,甚至对在校生都开始“预定”,但他知道这些远远不够。除了上戏,王洛勇还在全国各地授课,但每次得到的反馈是,讲的东西很好,但实现不了,尤其在中国剧组,百分之一都用不到。

“我说不怕,好的东西就得讲,你看诸葛亮的好东西憋了一千八百年,90后的孩子不是照样拥抱它吗,所以我在想我应该多做一些这样的工作。”

“诸葛亮”王洛勇:中国演员在国外,根本捞不到好角色

《虎啸龙吟》

越往前走,越觉得任重而道远。国外的演员,毕业于哈佛、耶鲁、牛津、剑桥这些世界一流名校的大有人在。一位优秀的演员的培养,应该在入学之前就开始了。王洛勇发现,国内的早期教育太落后了,考上戏的学生入学前,“能读完一整本剧本的考生几乎没有”,但是在美国招生,读上50部整本剧本的,“大把抓”。

“这就是我们的早期教育,对阅读不重视,孩子对戏剧文学作品接触的太少。家庭不了解,社区不了解,学校老师不了解,甚至到了大学,教他艺术技能的老师都有可能不了解。所以我们只是在传承技术,而人文修养的培养,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对民族文明的态度,这样的训练太少了。

身为上海戏剧学院音乐剧中心主任,王洛勇完全知晓学生毕业以后为什么纷纷转做影视演员,也表示理解:“就是分配不公平,拍一部电视剧得到的钱和拍一部话剧得到的钱差异太大,另外在今天中国的文化消费概念里面,走进剧场成本太高,花那个钱不如吃火锅,吃海鲜。”

“诸葛亮”王洛勇:中国演员在国外,根本捞不到好角色

《简·爱》

他给我们算了笔账:“比如我在国家大剧院演的《简·爱》,七点半开始,最便宜的150元,最贵的690元,买票加上停车,看完演出再吃个夜宵,一晚上就得五六百,对于普通工薪阶层可能会觉得吃力。但百老汇票价跟全国平均工资相比,这个比例就会低很多。现在文化市场很混乱,没有监督机制,你看美国二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后,有很长时间也是这样,所以中国也要经过多方面鼓励、调整、监督。现在我们在上戏,经常请外国专家来讲课,让我们的学生有这样的市场意识,

说不定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就是国家文化部门、国内文化企业的领导干部,所以现在我们给他们装的东西越多越好。

4

王洛勇也痛斥现在的唯颜值论,认为“我们的外观主义已经到了一个极端病态的时代”。

“现在招演员都是凭长相,全都是高个儿,小瓜子脸,我说咱们不是招模特,国外胖演员多了去了。但在国内,中年女演员基本没有戏演的,体重多一点的演员也很艰难。但像国外Hairspray里那个胖丫头,人家都有戏可演的,我们这儿没有的。”

王洛勇一言以蔽之,之所以有种种乱象,原因就是“我们不自信到极点”。而荒谬的是,因果循环,乱象导致的结果,是让大家更加不自信。演员的思想、品德、修养不被今天的购片人看重,大家重视的,一定是“几眼皮的眼,瓜子般的脸”,而生活中的真人各有差异,高矮胖瘦各有不同。

“诸葛亮”王洛勇:中国演员在国外,根本捞不到好角色

《虎啸龙吟》

“全都整成一样,跟机器人有什么区别?机器人才按标准生产,活人就得有差异。”

差异就是美——这一点在西方演艺教学中非常清晰。所有的学生进来都是公平的,是自信的,是被鼓励的,而我们的大环境里面,只有漂亮的人是被宠爱的。

“包括我们的广告是很病态的,劳动人民的形象是没有的。在国外,一二线演员拍广告是被人笑的,而我们这里经济奖赏更丰厚,当然可能大家也需要些资本积累。”

王洛勇呼吁大家,不等于今天流行的就是最好的,好东西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大家需要有耐心,还开玩笑说:“和我一样不自信,对自己形象不满意的人,觉得自己各方面还有差距的人,咱们是一样的,我觉得咱们应该相互鼓励。”

然而,作为曾经的郭靖大侠,王洛勇并不赞成过多的武侠文化输出,也不希望有太多武侠元素在西方的舞台、银幕上呈现。

“诸葛亮”王洛勇:中国演员在国外,根本捞不到好角色

《神雕侠侣》

王洛勇告诉我们,在百老汇一直有个说法:能罗曼蒂克的法国人,能神秘勇猛的是意大利人,有修养的是英国人,有探险、创新精神的是美国人,神秘不可测的是日本人,而不管到哪儿有钱就去赚、啥规矩都不讲的,是中国人。

“为什么会这么分?因为我们的作品太多这样的人了。所以我认为中国的戏再出去,就不要只做拳打脚踢、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中国人,这个正好套进了中国威胁论,让人感觉我们就是没文化,没法沟通。所以中国应该多些诸葛亮这样的戏,忠诚守信,有责任感,有契约精神,忠贞不渝,全世界听到这样的故事都会感兴趣,看到这样的人都会去交朋友的。”

“诸葛亮”王洛勇:中国演员在国外,根本捞不到好角色

《虎啸龙吟》

今年的平安夜,就是王洛勇老师的六十岁生日。回忆起在美国的几年,王洛勇表示,丝毫没有“普天同庆”的感觉,过生日总是很孤独,因为圣诞节放假,大家纷纷回家过节,只剩他一个人无家可归,只能到中国城吃碗面条。后来老师听说了这种情况,特意把12月所有的生日集中到1号,提前为他过生日。

眼看已到耳顺之年,王洛勇表示,这是个感谢母亲的日子,没有必要“自鸣得意”。而且,每次一到生日,反而倍感失落,觉得好多事没有做成。尤其有着“千人计划专家”、“东方学者”的荣誉称号,“希望能干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把学到的东西贡献给祖国,所以没有退休这一说。

不退休对他来说,真是再好不过了:“不管是我自己的演艺事业,还是教学工作,都能多做一些,此外,希望能更加实实在在帮助弱势群体。我刚在贵州拍完脱贫的故事,村支书带领乡亲们,坚持了三十多年在家乡种树,克服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逐渐依靠农作物脱贫致富。我时常在想,中国还没有到一个享乐的时代。

从北京出发,到地方上走走看,真正需要帮助的地方蛮多的。所以用文化知识也好,献策献计也罢,或是公众人物在平台上呼喊,大家应该多做一些帮助中国发展的事。所以,为了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每个人还得继续努力工作,包括我。

“诸葛亮”王洛勇:中国演员在国外,根本捞不到好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