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大中華區CTO謝東詳解"雲主機"研發:可擴展的架構最具生命力


IBM大中華區CTO謝東詳解

IBM中國系統中心現場參觀圖


自2019年10月正式發佈IBM新一代主機z15、LinuxONE III和高端存儲IBM DS8900F至今,IBM的“主機上雲”迅速引起金融界、數據中心圈的熱議。

針對業界關注的問題,12月10日,IBM副總裁、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中國系統科技中心總經理謝東,詳細闡釋了“主機上雲”的幕後研發歷程,IBM自身數據中心的雲轉型實踐,IBM中國系統中心經理丁偉還帶領記者現場參觀了採用主機搭建的IBM中國系統中心。讓我們深入瞭解了IBM擁抱互聯網和開源計算所做的努力、開放的態度和顯著變化。

IBM大中華區CTO謝東詳解

IBM副總裁、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中國系統科技中心總經理謝東

不一樣的數據中心與IBM的開放姿態

在位於北京東北旺的IBM中國系統中心,記者首先感受到一個不一樣的現代數據中心: 明窗淨几的落地玻璃牆,休閒舒適的茶歇區,機房外牆上掛著實時顯示機房運營狀態(能耗、主機狀態等)的顯示屏(如圖1);

IBM大中華區CTO謝東詳解

顯示機房運營狀態的顯示屏

即時的IBM中國系統中心的PUE值為1.24,低於工信部的新建乃至改擴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的PUE值需要達到1.4以下的要求。 這裡佔地面積不大,卻是IBM亞太區五大數據中心之一,也是亞太區最大的數據中心,承擔著IBM中國區客戶的業務需求。

IBM大中華區CTO謝東詳解

兩排機器中間的玻璃門是一種氣流管理方案,嚴格區分冷、熱通道,從而顯著提高熱效率

記者不僅現場看到IBM Z系列主機、LinuxONE系列、高端存儲系列在IBM數據中心的實際應用,也切身感受到由IBM主機搭建的數據中心所彰顯的“現代、簡約”的技術精髓。 相比動輒上萬臺服務器的x86分佈式架構式數據中心,IBM中國系統中心展示了Z系列主機“以一頂百、以一頂千”的技術優勢。

謝東表示,Z系列主機每天可處理高達1萬億筆網絡交易,支持大型數據庫,在單臺z15系統中橫向擴展至240萬個Linux容器,與裸機x86平臺相比,運行相同的網絡服務器負載,每個z15 LPAR(邏輯分區)上的Linux容器,最多可以多出2.3倍。通過使用企業數據壓縮集成加速器(Integrated Accelerator for z Enterprise Data Compression ),可將IBM z15上運行的延遲減少到三十分之一,CPU效率提高28倍。

在最近幾年的雲轉型過程中,除了產品方面積極擁抱開源技術,IBM也以更開放的心態吸納新的業務模式,比如嘗試改變傳統複雜而冗長的面對面銷售流程,簡化為現代雲模式。

IBM大中華區CTO謝東詳解

IBM中國系統中心經理 丁偉

據丁偉介紹,目前IBM已經在官網上線在線實驗室(“ ”),企業用戶可以直接遠程登陸並在線選擇自己所需要的服務和設備容量,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面對客戶的前期測試需求,IBM數據中心也設置了概念模型測試區,幫助客戶進行概念驗證。該數據中心也是亞太區唯一能夠提供IBM Z大機性能指標測試的數據中心。

除了物理上的優勢,在數字化轉型時代,IBM的主機技術能否滿足傳統企業或傳統數據中心的混合雲轉型需求?

60年技術再革新的核心優勢:架構可持續擴展

面對傳統金融機構或傳統數據中心的混合雲轉型需求,z15的發佈生逢其時,z15可以說是滿足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雲主機。

回顧IBM主機歷史,有三次大的技術變革。

第一次是1964年到1990年,當時IBM將主機取名為System。例如1964年上市的System/360,其最具劃時代意義的是它的兼容性,一個龐大的數據中心只要安裝一臺小型System/360主機就可以了,無需重寫軟件或更換外設,簡單易用。

第二次是從2000年到2008年的zSeries,IBM開始把System取名為Z,意為Zero零宕機。上世紀90年代,全球互聯網與電子商務海量交易出現,IBM再次洞察先機,率先提出“電子商務 隨需應變”概念,並打造eServer z900以及新的操作系統z/OS,這也是Z系列主機的第一代。z900的技術優勢包括“允許千臺服務器在一個機器內運行”,還充分發揮了互聯網的潛力,其他軟件開發商可以將成千上萬的Linux應用運行在z900上。

第三次是zEnterprise。從2010年開始,面對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變革所引領的企業數字化轉型浪潮,IBM主機技術已進入第三次技術革新,從2010年z196系列上市到2019年雲主機z15問世,都是IBM吸納開源技術而革新原有架構的成果。

用戶需求推動著z15的技術革新方向。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推進,企業擁有越來越多的數據,大規模數據保護、數據安全、數據隱私保護,以及雲原生開發的需求越來越重要。基於以上用戶需求,謝東表示,IBM首創三大技術安全護駕主機z15上雲。

1、數據隱私護照技術:數據隱私護照就像人的身份證明,是“數據”隨身攜帶且不可或缺的。該技術能夠確保銀行的數據不會被第三方服務公司洩露,或者第三方服務公司被收購之後,銀行仍然可以通過“數據隱私護照”技術撤銷數據訪問權,甚至當遭受諸如撬開硬盤等物理攻擊時,數據還會自動銷燬。

2、即時恢復功能:即時恢復功能通過啟用內置內核恢復停機前的服務等級協議(SLAs)實現,最快能以2.5倍的速度,處理停機期間沒能處理的交易。這能夠有效地幫助企業降低因用戶失誤、惡意破壞或勒索軟件攻擊而造成的業務中斷或財務損失等風險。

與IBM z15同期發佈的新一代高端企業存儲系統IBM DS8900F,更是具有超過“7個9”的可用性、為實現恢復時間接近於零而設計的容災恢復方案等,將數據保護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

3、雲原生開發:IBM Z和LinuxONE都支持紅帽OpenShift平臺。藉助雲原生開發的集成工具和功能豐富的生態系統,雲開發人員可以利用OpenShift部署z/OS應用程序,而不需要掌握特殊的Z技能,可以更好地打造安全開放的混合多雲平臺。

在日新月異的IT技術發展歷程中,IBM主機技術已經發展了60年,並且在全球金融業的關鍵業務系統始終佔據核心優勢。

主機技術持續發展60年,著實不易。有些人可能認為,主機架構是不是老了?

謝東表示,歷史經驗已經說明,那些沒有良好可擴展性的技術架構,往往“火”一陣就淡出了我們的視野。60年來,IBM主機始終能夠緊隨每一次技術變革而成功革新,這恰恰說明,IBM主機架構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一個成功的技術架構。

z15可以說是IBM在2019年巨資收購世界領先的企業開源軟件解決方案供應商紅帽之後第三次成功革新的碩果,它不僅代表了IBM主機系統的最高技術標準,更標誌著業界最高端的IBM Z系列主機正式邁入“雲”時代,將帶領全球關鍵業務系統以開放姿態進入混合雲環境,全面滿足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上雲”需求。


大機:數字化轉型的最優選擇

為了具體評估引入革新大型機給受訪強企業產生的定量和定性影響,2019年IDC 對運行了大量大型機(平均運行 23 個大型機)的企業進行了訪談和分析。 分析結果表明,受訪企業利用當今大型主機和工具的革新性功能,實現了巨大價值,受訪企業獲得的收益是他們在大型機平臺轉型上投資的成本的 6.2 倍以上。部署主機上雲方案,不僅可以保護現有業務,還可以創造新的收入,同時以成本更低且不中斷業務的方式,實現更快速、更安全地運營業務。

企業所取得的價值要遠遠超過他們為革新大型機而在硬件、工具和其他方面所作的投資(如下圖所示)。

IBM大中華區CTO謝東詳解

Z系列雲主機在研發過程中已經受到測試用戶的好評,不僅能保護企業以往的主機投資,也幫助企業積極應用數字轉型過程中的上雲需求。

根據IDC公佈的白皮書,一家 EMEA 零售企業認為大型機轉型工作幫助他們改進了員工招聘流程,提高了員工滿意度:“ 通過使用現代化技術,我們能夠更輕鬆地招聘員工 …… 。因為使用了現代化技術,在大型機上工作的員工也能夠更輕鬆地履行自己的職責。IDC 估計,受訪企業管理團隊的工作效率提高了 30%。

受訪企業還提到,他們在大型機平臺上使用了 Jenkins 和 Splunk 這類 DevOps 工具。總體來說,受訪者發佈的代碼增加了 64%,發佈新代碼的時間縮短了 44%,進而提高了開發的敏捷性。

謝東表示,雲主機的引入,也使得金融機構的IT基礎架構從複雜的三層架構直接簡化到兩層架構,即核心主機系統+底層架構基於主機的公有云,降低了IT運營的複雜性。

全球數據中心發展趨勢顯示,21 世紀 10 年代中期,隨著IBM z13把主機技術帶向了一個充滿創新的現代化時代,大型機平臺被排除在革新浪潮之外的趨勢戛然而止。

2016 年,IDC研究發現,傳統企業尤其是金融行業在重新構建數據中心時已經開始將大型機納入其中。他們開始利用新的軟硬件功能,在大型機平臺上實施革新,將大型機與數據中心的分佈式環境以及雲端集成一體。此外,企業在大型機上還開發了其他重要功能,比如,採用微服務、機器學習和區塊鏈應用等。在企業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大型機逐漸成為了企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