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師招聘考試政治——生活與哲學

安徽教師招聘考試政治——生活與哲學

第一節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一、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哲學的概念

哲學按其本意而言,是指愛智慧、追求智慧、追求真理。概括地 講,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 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是社會意識的 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 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二)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又稱哲學的根本問題、哲學的最高問題,是指思 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哲學基本問題有兩方面的內 容:第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另一 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內 容在哲學上稱為本體論,第二個方面的內容在哲學上稱為認識論。 認識論必須以本體論為前提和出發點,認識論總是滲透和貫穿著 本體論。在漫長的哲學發展過程中,各種哲學觀點層出不窮,無數 哲學流派形態各異,但哲學所有理論無非分別屬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

(1)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必須回 答的問題。

(2)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貫穿於哲學發展的始終。

(3)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具體表現為:

①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 到和無法迴避的基本問題。

②人類所從事的活動主要歸結為兩類:一是認識世界,二是改 造世界。人類無論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說到底都要解決思維和 存在的關係這個共同問題。

(三)哲學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哲學,主要是幫助人們解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解決理論 認識和科學思維,解決對社會發展、社會管理規律的認識和運用的 科學。哲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哲學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一)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分歧)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 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二)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但是,這些觀點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 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火、氣、土 等,這就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 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侷限性。

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

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

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 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三)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1.主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 驗、心靈等)誇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 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於人的主觀精神。

2.客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做世 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 和表現。

第二節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

(—)含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 學,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它 是一個相對真理。它是在繼承和發展了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 典政治經濟學、英國和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論後形成的。它的 主要理論來源是辯證法和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是馬克思主義的兩大組成部分,實踐概念是它的基礎。實踐的觀點 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的原則是馬克思主 義哲學的建構原則。

(二)熟悉十九個基本原理

(1)物質與意識辯證關係原理。

(2)物質運動的規律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辯證關係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聯繫的原理。

(4)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關係原理。

(8)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相互關係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相互關係原理。

(10)內因與外因相互關係原理。

(11)量變與質變相互關係原理。

(12)否定之否定原理。

(13)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原理。

(14)認識與實踐相互關係原理。

(15)現象與本質相互關係原理。

(16)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關係原理。

(17)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相互關係原理。

(18)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係原理。

(19)人的價值原理。

(三)世界的本質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在本質上都是物質的。

(四)意識的本質

意識的本質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從起源看,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從生理基礎看,它 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人腦的機能;從內容看,它是客觀存在 的主觀映象。

二、世界的物質性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及其意義

列寧指出:“物質是標誌著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 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存在,為我們的感覺 所複寫、攝影、反映。”列寧的這一物質定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第 一,指出了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獨立的客觀實在,堅持了物 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與唯心主義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第二,揭 示了物質世界的可知性,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可知論,與不可知論劃 清了界限。第三,指出了客觀實在性是一切物質的共性,具有最大 的普遍性,不僅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侷限,而且正確地解決 了哲學物質範疇同自然科學關於物質形態、結構和屬性的區別和 聯繫。

(二)物質與運動、時間和空間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是指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 化和過程,包括簡單的位移、過程、人類思維運動。物質和運動是不 可分割的關係:物質都是運動著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 質離不開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任何運動都是物質的運動,運動 離不開物質;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之外什麼也沒有。

時間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順序性。空間是物質的廣延性或伸 張性。時間、空間與物質運動是不可分離的:一方面,物質運動總是 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離開了時間和空間的物質運動是不 存在的;另一方面,時間和空間也離不開物質的運動,離開了物質運 動的時間、空間同樣是不存在的。

(三)物質與意識

(1)意識的本質: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是客觀存在的主 觀映象。

(2)意識的能動作用:意識具有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和改造客 觀世界的能力。意識能動作用表現為:意識活動的目的性、計劃性; 意識活動的創造性;意識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識活動對人體 活動的控制。

(3)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世界 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先進的正確的思想、意識能 夠積極地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促進事物的發展;落後的、反動的 思想、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

三、認識運動、把握規律

(一)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1.運動的概念

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從物體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變化,從生命有機體的 新陳代謝到社會生產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於運動和 變化之中。

2.物質與運動的關係

(1)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離不開運動) 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

(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離不開物質)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宏觀物體是機械運動的載體,原子、離子等是化學運動的載體,生命有機體是生物運動的載體,生產方式是 社會運動的載體,人腦是思維或精神運動的載體。總之,脫離物質 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3)物質與運動是不可分割的,離開運動談物質,或者離開物 質談運動,都是錯誤的。

3.運動與靜止

(1)靜止是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

辯證唯物主義所講的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它主要有 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說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 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說物體相對於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 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範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 的運動c

(2)運動與靜止的關係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中,沒有不運動的物質,因 而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和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 暫時的。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確認運動絕對性的同時,也肯定相對靜止 的存在。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 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二)運動是有規律的

1.規律的概念

所謂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 的聯繫。

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 造,也不能被消滅。

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 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 存在的,沒有規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議的。

3.人與規律的關係

規律是客觀的、普遍的,人們只能認識和利用規律,而不能改 變或創造規律。但是,在客觀規律面前,人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 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 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4.按規律辦事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規律,而不能違背 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這時人們往 往能更深刻地感覺到規律的存在和它的作用。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我們就能夠體會到規律對於我們的意義。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 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 就能造福於人類。

四、一切從實際出發

毛主席曾經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如果我們對一 個問題的現實情況沒有調查,那麼我們對於這個問題的發言便是亂 說一氣。亂說一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所以, 這就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把客觀存在的事物作為觀察和處理問 題的根本出發點,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和具體體現。

(1)一切從實際出發,從根本上說,就是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 展的規律出發,在實踐中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世界萬物都有其自身 存在和發展的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論 的重要途徑。

(2)—切從實際出發,關鍵是要注重事實,從事實出發。也就是 說,處理一切事情,都要從事實出發,都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 作為根本出發點,都要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來決定我們的實際行 動,而不是從理論、想象出發,來決定我們的實際行動。

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根本出發點,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是我們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前 提和根本立足點。

(3)—切從實際出發,說到底,就是要做到實事求是。

五、實踐及其特點

(一)實踐的含義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實踐是人類 所特有的活動,與其他動物消極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有根本的區 別;實踐不同於人的純主觀思維活動;實踐的表現形式多樣,最基 本的是生產實踐。

(二)實踐的基本要素

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 實踐的主體是人類,對象是客觀世界(自然界、社會關係或科學實 驗),手段為工具或其他設備。

(三)實踐的基本特點

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是因為實踐的基本要素所具有的客觀物 質性。

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是因為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客 觀世界的活動。創造出自然界原來沒有的新的物質生活資料,新的 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

3.實踐具有社會性、歷史性

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這是從實踐本身性質而言。

(1)實踐的社會性是指任何實踐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進 行的,必然帶有一定社會的烙印。

(2)實踐的歷史性是指歷史上每一階段實踐的內容、形式、規 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 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第三節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一、唯物辯證法及其基本觀點

(―)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

1.基本規律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有三條,即對立統一規律(矛盾的規律)、 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 源泉和動力,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狀態,否定之否定規 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

2.五個範疇

唯物辯證法的五對基本範疇是:現象和本質、內容和形式、原 因和結果、可能性和現實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除了上述五個基本辯證範疇,比較重要的辯證範疇還有整體和 部分,個性和共性,相對和絕對等。

3•特徵

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是世界存在的兩 個總的基本特徵,從總體上揭示了世界的辯證性質。

4.實質與核心

在唯物辯證法的理論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佔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1)唯物辯證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聯繫與發展,而對立統一規律 揭示的是普遍聯繫的根本內容和永恆發展的根本動力,也就是說, 所謂聯繫實質上是矛盾與矛盾、矛盾這方面與矛盾那方面的聯繫, 所謂發展實質上是矛盾推動下的發展。

(2)唯物辯證法是有著豐富內容的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而對 立統一規律則是理解唯物辯證法全部理論的關鍵,唯物辯證法的 其他規律與範疇都是對立統一規律在不同方面的展開。

(3)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而是否 承認矛盾則是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

(4)唯物辯證法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矛盾分析法則是最 根本的認識方法。

5.要求

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

(1)從唯物論角度看,創新是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表現,要 堅持尊重客觀規律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解放思想與實事求 是的統一。

(2)從辯證法角度看,創新要求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反對因循守舊、思想僵化,要勇於支持新事物;要既批判又吸收,勇 於推陳出新;要在積累的基礎上勇於實現突破,促進事物的質變。

(3)從認識論角度看,創新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實現認識過程 的兩次飛躍。

(二)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

1.唯物辯證法的聯繫觀點

哲理

原理內容

方法論

聯繫的普遍性

聯繫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 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聯繫;每一事物內部 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繫的;整 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繫的有機整體。

堅持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辦事情。

聯繫的客觀性

聯繫是客觀的,聯繫是事物本身 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無論自在事物還是人為事物的聯繫都 是客觀的。但人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 聯繫,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 聯繫,建立新的聯繫。

①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繫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反對無視聯繫,違背聯繫,或主觀臆造聯繫)。

②根據固有的聯繫建立新的具體聯繫。

聯繫的多樣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萬別的,事物的聯繫也是多種多樣的。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做到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整體的地位和作用

①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帥著部分。

②任何部分都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

③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

要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

部分的地位和作用

①部分處於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於整體。

②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

③部分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的部分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要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整體與部分辯證關係

①整體和部分是相互區別的。其數量、地位、作用、功能各不相同。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帥著部分,部分處於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 於整體。

②整體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繫、密不可分的。整體由部分組成,部分影響整體,關鍵部分甚至對整體起決定 作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①一方面我們要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 最優目標。

②另一方面又要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系統與要素的辯證關係

①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在一定意 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係。

②系統是由相互聯繫和相互作 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③系統的基本特徵是整體性、有 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堅持系統優化的方法,用 綜合的思想方式來認識事物。

要堅持系統優化的方法 就要:①著眼於事物的整體 性,從整體上把握系統的功能 和性質。②注意遵循系統內 部結構的有序性。③注重系統 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勢。④用綜 合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從整 體出發,把各個部分、各個要 素聯繫起來考察,統籌考慮, 優化組合,形成關於這一事物 的完整準確的認識。

2.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點

(1)發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2)發展的實質(什麼是發展):發展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 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3)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途光明,道路 曲折。)

①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為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②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為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必然經 歷一個漫長和曲折的過程。

③方法論: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鼓勵、支 持、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準備走曲折的路,不斷克服 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驗。

(4)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原理)

①量變和質變的含義:事物在數量和程度上的逐漸的、不顯著 的變化,叫做量變;事物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叫做質變。

②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

a.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b.質變為新的量變開闢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 量變。

c.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 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返,不斷前進。

③方法論:

a.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b.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c.反對兩個極端:急於求成和優柔寡斷。

3.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點

(1)矛盾即對立統一

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要求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 面的觀點看問題。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 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 始終,每一事物從產生到滅亡都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即時 時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們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 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 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 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 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二是同一事物在 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形 成了事物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 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 求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係的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 般和個別的關係。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於特殊 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 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 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由於事物 範圍的極其廣大和發展的無限性,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 另一場合則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場合是特殊性的東西,在另一 場合則是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係的原理要求我 們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斷實 現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係的原理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 起決定作用。要求我們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 相互轉化。這就要求我們要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係的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 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視主流,分清主流和支流。

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 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就要求我們看問題要全面,不忽視矛盾的次 要方面,即支流。

(7)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辯證關係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係的 原理要求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

4.辯證的否定觀

(1)含義

辯證的否定觀是建立在對肯定和否定對立統一的辯證理解的 基礎上的,它認為辯證否定究其實質而言是通過事物內在矛盾運動 而進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並通過自身的否定,實現事 物的自我運動、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

(2)基本內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矛盾運動的結果。

②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

③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繫的環節,新舊事物是通過否定環節聯繫起來的。

④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既克服又保留。

(3)重要特點

①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事物的發展從根本上說,就 是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是舊質向新質的飛躍。沒有辯證 的否定,就不會有質變和事物的發展。因此,辯證的否定是實現事 物發展的重要環節。

②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聯繫的環節。新事物產生於舊事物,並在 舊事物的母腹中成長起來。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不是把舊事物 簡單地全盤拋棄,而是在拋棄舊事物消極的不合理的因素的同時, 保留並且改造吸收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作為自己生存 和發展的基礎,所以,辯證的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繫的環節。唯物辯 證法認為,作為聯繫和發展環節的否定,實質是“揚棄”,即既克服 又保留。克服體現了事物發展的非聯繫性,保留體現了事物發展中 的連續性,辯證的否定就是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繼承與發展 的統一。

(三)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

分歧之一

分歧之二

分歧之三

根本觀點

根本分歧

唯物辯證法

聯繫的觀點

發展的觀點

全面的觀點

承認矛盾

是否承認矛盾,是 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 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

形而上學

孤立的觀點

靜止的觀點

片面的觀點

否認矛盾

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及其辯證關係

(―)含義

社會存在指社會的物質生活過程,其核心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 式。社會意識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廣義指社會的人的一切意識 要素和觀念形態,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狹義則專指關於 社會關係的意識,即意識形態。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它決定社會意 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並對社會存在起促進或阻礙的作用。社 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 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界限。

(二)辯證關係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會意識的根源;社會意識是第二性 的,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1)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的前提和基礎。人們必須先進行物質 生產,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精神生產。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內容和形式。有什麼樣的社會, 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與之相適應。

(3)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社會意識 的發展變化歸根到底都是同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相適應的,社會 存在發生了變化,社會意識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1)從質的方面看,不同性質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著不同 性質的作用。

(2)從量的方面看,無論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什麼性質的 作用,都有程度深淺、範圍大小、時間久暫、作用方式、反饋方式的 不同。

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社會存在的變化最終會引起社會意識的相應變化,但是社會意 識的變化與社會存在的變化並非一定同步進行,人類意識在思維層 面也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可以與現實的社會存在 相對地分離,因此社會意識有時候會滯後於社會存在的變化,有時 候也會超前地對未來的社會形式進行思考和規劃。

三、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一)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 社會的性質和麵貌,決定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2.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關係及其矛盾運動:生產力的狀況:

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二)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1.含義

經濟基礎:生產關係的總和。

上層建築: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該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三)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1.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2.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第四節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一)人民群眾的概念

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概念。從質上說,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歷 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傑出人物。從量 上說,勞動群眾始終都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在我國現階段,全 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 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於人民群眾的範圍。

(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從理論層次來說,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 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而人 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因此,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實踐的主體力量,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

2.從歷史的實際情況來看,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二、價值

(一)價值的含義

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價值一方面連接著主 體的需要,另一方面連接著客體的屬性和功能。價值的大小,歸根結底就是意義的大小、作用的大小,是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程度的 大小。

(二)人的價值

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理解人的價值,要注意以下幾點:

1.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價值享受者,也是唯一的價值創造者。是人在實踐活動中創造了價值。

2.事物的價值在於事物以自身的屬性和功能滿足人的需要,那麼人的價值就在於人以自身的屬性和能力去滿足社會和他人的需 要,即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創造價值、滿足他人、服務社會)。

3.人在以自身的屬性和能力去滿足社會和他人的需要時自身也是有需要的,他人和社會又會滿足個人的需要(得到回報、獲得 承認)。

(三)價值觀

1.含義

人們在認識各種事物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事物價值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這就是價值觀。

2.屬性

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會存在的基礎上產生,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同時,價值觀 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著重大的反作用。價值觀具有多 樣性,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既受到 自己所在階級的影響,也受到個人具體生活環境的影響。價值觀對 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體現出價值觀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作用。

(四)價值判斷

1 •含義

價值判斷是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需要以及滿足程度所作出的判斷。人們的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形成的。

2.屬性

價值判斷是對事物屬性與人的需要關係作出的判斷。既然是對一種“關係”作出的判斷,它就要考慮到雙方的因素,一方面要考 慮到客觀事物自身的性質,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到主體自身的需要。 因此,價值判斷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主觀性。價值判斷的結論一般 來說不會是唯一的,但這並不排除價值判斷有正誤之分。衡量價值 判斷正誤的標準,就是看它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否與 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價值判斷要以事實判斷為基礎, 因為沒有對事物自身性質的認識,我們也就無法對它能否滿足自 身的需要作出判斷。

3.價值判斷的性質

(1)客觀性。價值判斷的客觀性表現在價值判斷不是人主觀自 生的,而是社會存在在人頭腦中的反映,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有其 客觀的來源。同時,價值判斷的客觀性還表現在價值判斷的正誤有 一定的客觀標準,不能只憑主觀喜好來評價,正確的價值判斷要符 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也要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2)主觀性。價值判斷與人的需要有關,因此具有主觀性。主觀性的表現就在於價值判斷因人而異。人們的需要和利益不同,其價 值判斷也就不同。在階級社會里,價值判斷就會打上階級的烙印。

(3)多樣性。事物自身的性質多種多樣,人的需要多種多樣,因此價值判斷也會顯現出多樣性。這要求我們不能在價值觀上盲目 求同,要在一定程度上堅持多元的立場。

(4)社會歷史性。人們的價值判斷都受到自己所在群體、階級 和社會的影響,表現出社會性。同時,社會的發展也會導致人們價 值觀的變化,進而使價值判斷發生變化,這是價值判斷的歷史性表 現。這就要求我們正確評價現實和歷史中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簡 單化、片面化。

4.如何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遵守兩個原則:一是要自覺遵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二是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不能違背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同時,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也會發生變化,這就要求我們以歷史的眼光來評價各種現實和歷史中的價值觀念,要求我們與時俱進,更新自己的價值觀,跟上時代的步伐。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價值 判斷和價值選擇因人而異,每個人、每個團體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應該以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標準,要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 上。同時,人民群眾的利益也是由各種具體利益組成的,這就要求 我們善於從整體出發,協調各方利益,以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根本 出發點。

(五)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勞動和奉獻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沒有勞動和奉獻就無所謂 實現人的價值。 _

首先來看勞動。無論是物的價值還是人的價值,都是在人的勞動 中創造的。可以說,勞動是價值創造的源泉之一。物有自身的屬性和 功能,但它一般不會自動滿足人,只有通過人的勞動改造,才能使之 滿足人,才能形成物的價值。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勞動的過 程是創造價值的過程。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展示自己的本質力量, 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

再來看奉獻。人不能只為自己勞動,更要為他人和社會作奉獻,人的真正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勞動和奉獻是統一的。奉獻要以勞動為基礎,沒有勞動就無所謂奉獻,奉獻體現在勞動中;勞動不能只為自己,要以奉獻他人和社會為引導。勞動與奉獻相結合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正確途徑。

(六)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

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自我實現與社會發展、追求個性與奉獻社會是統一的。只有在這種統一中才能實現人生價值。離開社會, 脫離群體,人就無法實現人生價值。只顧自己,只講索取,也無法實現人生價值。

1.社會為人們實現人生價值提供客觀條件。人們要實現自己的 人生價值就要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這些客觀條件包括生存條件、 發展條件、享受條件和工作條件等。這些條件都是社會提供的,完全脫離社會的“個人奮鬥”和“自我實現”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利用社會為我們提供的條件,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 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自我、貢獻社會。

2.強調在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個人的價值,並不否認人的個性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之一就是追求有個性的個人,這裡所講的“個性”不是指個人的怪癖和陋習,而是指能夠體現每個人獨特性的內在的東西。這種內在的東西只有通過人的勞動和貢獻才能表現出來。因此,人的個性也就表現為對他人和社會的獨特貢獻方式。沒有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就無法表現每個人的獨特之處,也就無法形成人的真正個性。我們要在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中追求自己的個性。只有這樣的個性才能脫離低級趣味,才能為他人和社會所認可。

(七)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人生價值的實現既需要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也需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我們應該利用社會為我們提供的客觀條件,發揮主 觀能動性,全面提高個人素質,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實現人生價值所應具備的主觀條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這裡強調的 是一種精神和意志狀態。沒有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和意志,就無法克服困難,當然也無法實現人生價值。

2.實現人生價值要努力提高個人的能力和素質。這些素質包括 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等。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能解決各種問題,才能為他人和社會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3.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觀指引。堅定的理想和正確的價值觀是指引人前進的航標器,失去了堅定的理想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就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就會迷失自我, 甚至走上歧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