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日將盡》:個人到集體的回憶情結,對過去的審判、未來的重啟

石黑一雄的身份比較特別,他出生於日本,但自小在英國長大,屬於一名有日本背景的英國人。他對日本幾乎沒有印象,但是又無法完全融入英國主流社會。因此,這種“無根情結”促使石黑一雄成為一名國際主義的作家。

他的小說題材多樣,不關注特定的國家,民族,多以第一人稱和記憶入手,來探討人物的內心,刻畫人物的心理。本文所討論的小說《長日將盡》,便具有很明顯的石黑一雄個人風格。

《長日將盡》的背景設置在戰後的英格蘭,以日記體的形式,敘述了英國管家史蒂文斯的六天旅行及他在旅途中展開的回憶。在這部小說中,回憶是非常重要的敘述形式,也是不可或缺的主題。那麼,《長日將盡》如此大篇幅的回憶究竟有何作用,又表達了什麼?本文將以回憶的敘述策略進行簡要分析。

《長日將盡》:個人到集體的回憶情結,對過去的審判、未來的重啟

不同的回憶特徵,提供解讀作品的多向性

回憶是將過去發生的事情在頭腦中重新呈現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是無意的,也可能是有意的。並且可能同時具有有意回憶與間接回憶的特點。

文中的史蒂文斯,並非是直接跳入他的回憶當中,而是在一天的旅行之後,在安靜的房間裡回憶起當天所見到的難忘景色,再由景的“偉大”,聯想到管家“偉大”的定義。由此,展開了一系列的回憶。

如果細細品味,會發現史蒂文斯的記憶是有很明顯的特徵的。

①不可靠性

小說通過第一人稱的方式,描寫一個人的所見所聞及回憶。第一人稱“我”在描述事情的時候,會令讀者更容易獲得共鳴,但與此同時,亦暗含了一種不可靠性,需要讀者自己去過濾。

韋恩·布斯在他的文藝理論專著《小說修辭學》中提出“不可靠敘述”——語言或行動與作品常規相一致的敘述者是可靠的敘述者,否則,就是不可靠的敘述者。

簡單來說,就是敘述者所說的和暗示給讀者的,如果與作者的觀點相一致,那麼就是可靠的,反之就是不可靠的。但這只是一種區分的方式,並非指品格上的不誠實。

在《長日將盡》中,譬如史蒂文斯對他的前僱主達林頓勳爵的看法,他認為無論近年來對於達林頓勳爵的功過如何評說,都要為爵爺說句公道話,他覺得爵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紳士。而在作者構建的故事中,達林頓勳爵因成為德國納粹的幫兇,最後身敗名裂,鬱鬱而終。

所以,即使文中的敘述者史蒂文斯的語言非常真誠,發自內心,但不難看出,其中也有某些遮掩與隱藏。比如沒有對爵爺最後的情況作過多描述,比如不太願意對外人承認自己曾經為達林頓勳爵服務等等。

這種不可靠性,不管是從作者的角度,或者是敘述者本身的,都有很大的探討空間,使作品具有更多的解讀可能性。

《長日將盡》:個人到集體的回憶情結,對過去的審判、未來的重啟

②碎片化

碎片化,是文中很明顯的一個特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現實與記憶的間隔,二是記憶與記憶的間隔。

在史蒂文斯對於往事的回憶中,並不是完全的從始到終,而是一段現實的描述,再穿插回憶。現實將回憶隔斷,導致回憶是碎片化的。

另外,史蒂文斯的回憶雖然有一個大致的時間方向,但並不是按時間順序從前往後順序排列的,因此,僅從回憶的片段來看,它依然是碎片化的。

從本質上說,人是活在當下的,而記憶是過去式的。為什麼在六天的駕駛旅行中,會穿插這麼多的記憶碎片?文中的人物史蒂文斯,究竟是活在當下,還是更懷念著過去呢?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③選擇性

回憶有四個環節,分別是識記、保持、回憶與再認。一件事情首先要經過識記與保持的過程,在腦海中留下印象,才會被回憶起來。

因此,文中的記憶是經過雙重選擇的。

第一次的選擇是腦海中的篩選,將重要的、印象深刻的事情留在了腦海中;第二次便是將腦海中留存的東西有選擇性的呈現出來。

在史蒂文斯的描述中,他呈現的回憶有三個方向,分別是對工作,對親友(父親、肯頓小姐),以及對僱主達林頓勳爵的記憶。

人的一生有諸多回憶,而在腦海中印象最深,併為之念念不忘的回憶,想必對於一個人來說,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長日將盡》:個人到集體的回憶情結,對過去的審判、未來的重啟

接受美學的主要創立者姚斯認為,一部文學作品,並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他更像一部管絃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本文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

在他看來,一部作品的意義,不僅是作者賦予的,也是讀者所賦予的。拋開其他因素不談,《長日將盡》中的諸多回憶特徵,確實為讀者打開了一扇大門,並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作品獨特的意義。

從個人回憶到集體記憶,隱藏在記憶下的懷舊情結

以上分析了個人記憶的特徵,顯然,個人記憶永遠不會是單獨的個人,而是伴隨著許多他人而存在的。因此,主人公史蒂文斯在敘述自己的回憶時,自然而然擴散到了集體。比如他當下的社會,比如他所服務的達林頓府。

通過這樣的集體記憶,我認為其中隱藏的是不為人知的懷舊情結。

①私人懷舊:對昔日戀人的懷念

在史蒂文斯的回憶中有一名曾經共事的女管家肯頓小姐。在對肯頓小姐與自己的相處中,雖然他似乎隱藏了自己的情感,但不可否認的是,史蒂文斯對這位肯頓小姐,應是念念不忘的。

在幾十年後,史蒂文斯僅憑著一封信,便能夠驅車前往。雖然有著替達林頓府尋找人手的藉口在先,但是史蒂文斯將肯頓小姐的信翻來覆去地讀,並且自己延伸出某些看似並不存在的意義,這樣的狀態,像極了剛剛戀愛的男子。

並且,史蒂文斯六天旅行的終點是肯頓小姐居住的地方,但最關鍵的會面卻沒有直接描述,而是採用倒敘,在兩天後才回憶起當日的點滴。不得不說,史蒂文斯對回憶有著特別的鐘愛。可以看出,他對當初沒有把握住的戀人是有很深的懷舊情結的。

②公眾懷舊:對過去閃光時刻的懷念

史蒂文斯不厭其煩地提到他的管家職責,他所服務的達林頓府,他為何會如此懷念曾經呢?其實他懷念的是過去的那些閃光時刻。

史蒂文斯畢生的夢想便是成為一名偉大管家,偉大的管家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有尊嚴。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堅守其職業生命,全身心地化入角色,不會為外部任何事件所動搖,並且為之服務的是那種為人類進步作出貢獻的紳士。

在史蒂文斯的管家生涯中曾經發生過幾次這樣的重要場合,他認為自己完全達到了一位偉大的管家的要求。因此過去對於他來說,是達到個人成就的高峰。

那時不管是達林頓府還是達林頓公爵,仍是為世人敬仰存在,史蒂文斯的確有幸參與到能夠影響世界的事件當中。所以,史蒂文在面對達林頓勳爵去世,達林頓府被賣,等事件的低谷之後,會自然地懷念過去,而懷舊情緒便油然而生。

《長日將盡》:個人到集體的回憶情結,對過去的審判、未來的重啟

不管是個人情感,亦或是個人生活的時代,在物是人非的對比之下,所產生的的眷戀和懷念,雖然是一個特殊的心理,但也是一種審美的行為。正因為人是有情緒的,所以才會表現出對前述事情的特殊感懷和反應。

回憶是對過去的審判與重啟

看完《長日將盡》後,我發現很多人對主人公史蒂文斯的印象並不是很好,諸如悲劇,荒謬,自欺等等形容,都用在了這名用一生去完成自己理想的人身上。對此,我的看法並不完全一致,我認為,透過史蒂文斯的回憶,可以看出的是他對過去的審判與重啟。

①對於過去,以公正的視角去評判

史蒂文斯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確實失去了很多東西,比如親情與愛情,看起來似乎在最後一無所得,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對於自己的父親,史蒂文斯確實沒有在他離開的最後一刻陪在身邊,然而用心觀察後,不難發現,那位父親對於兒子的行為是欣慰的。父親的夢想也是成為一名偉大的管家,當自己的兒子正在為這一夢想不遺餘力時,他沒有理由去責怪。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時,特意讓人在兒子到來時喊醒自己,清醒時的最後一面,見過了,所以我想,他並不遺憾,甚至在最後會為兒子的行為而自豪。

史蒂文斯遺憾的是沒有在最後一刻陪在父親身邊,但他應該開心的是,自己完成了父親一直以來的期待。

對於史蒂文斯服務的僱主達林頓勳爵,外界的評價是,他最後成為一名納粹的幫兇,以致身敗名裂,鬱鬱而終。對於一個不瞭解達林頓勳爵的人,看到這樣的結果一定不會有任何惋惜。但史蒂文斯不同,他在達林頓勳爵府上服務了三十餘年,他給我們看到的,是更加全面的達林頓勳爵。

比如前期,德國戰敗後,遭受不平等的待遇,是達林頓勳爵用自己的力量,為德國爭取最後的公平。可以說,他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令人敬畏的人。而且在與史蒂文斯的日常交流中,可以發現達林頓勳爵是一位真正的紳士,他尊重管家的意見,並且尊重每一位平凡的人。

以至於最後達林頓勳爵做錯了選擇,他仍然堅定,達林頓勳爵不是壞人,是徹頭徹尾的紳士,至少他還有勇氣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承認是他自己犯了錯誤。我覺得這是史蒂文斯對達林頓勳爵的一個極為公正的評價。

《長日將盡》:個人到集體的回憶情結,對過去的審判、未來的重啟

對於自己的愛情,史蒂文斯依然是在最重要的時刻選擇完成自己的工作職責,他也許對肯頓小姐早已心動,但是管家的使命壓倒了這些想法。在肯頓小姐與成為偉大的管家之間,他選擇了後者。但這終歸是外人無法干預的個人選擇。

以上種種記憶,凸顯了這些事件在史蒂文斯心中的地位。史蒂文斯終於直面自己的內心,對肯頓小姐的愛意,對達林頓勳爵,最終都有了一個趨於客觀的評價。

②正視過去,直面未來

當一切塵埃落定,史蒂文斯驅車前往肯頓小姐所在的地方,這一路,是在駛向過去,也是在駛向未來。

正如史蒂文斯最終說的那番話:“我的確應該不要再這麼頻繁地回顧往事,而應該採取一種更為積極的人生態度,把我剩餘的這段人生儘量過好。

的確,那些過去的事,已經過去,是非對錯都有了一個評判,再去糾結並無任何意義。只要是至少曾為了某項真實而有價值的事業而竭盡綿薄、稍作貢獻,諒必就已經儘夠了。我們當中若是有人準備將大部分的生命奉獻給這樣的理想和抱負,那麼毋庸置疑,值得為之自豪和滿足的就在於這獻身的過程本身,而不應計較其結果究竟如何。

所以,回望過去,有些是不可選之選擇,有些是自我的選擇,但是終歸,自己曾為理想奉獻過,那便夠了。就像追尋肯頓小姐的路,主動去尋求,雖然無功而返,但得到的是欣慰與解脫。

當六天的假期結束,他依然會投入到他所熱愛的管家工作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長日將盡》:個人到集體的回憶情結,對過去的審判、未來的重啟

《長日將盡》是一本厚重的書,回憶的力量在這裡顯而易見,石黑一雄通過回憶結構情節,帶讀者慢慢走進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也許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副無比繁複的畫卷,只有聽清自己內心的聲音,才能突破迷障,繼續走下去。人生的過程雖然充滿著遺憾,但是有些事情,註定是不能完美的。雖然,回憶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但那只是審判過去而已,並不就決定了未來,恰恰是對未來的重新開啟。

正視過去,直面未來,才有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