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嗎?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從最初的見到它的時候就很是好奇,近期終於拿出來看了。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的情緒經歷了驚訝、崩潰、再崩潰,最後釋然的過程。我是第一次接觸這一類書籍,所以對於作者與精神病人的談話感到比較驚訝,也會驚歎於一些精神病人的邏輯思維;漸漸地,我發現他們有的說的似乎有些道理,然後就開始質疑,然後就會思考,然後就開始腦殼痛,放一陣子再去看還是會覺得腦殼痛;幾天之後,讀書過半,慢慢的開始覺得還好,也許我還是會糾結於字裡行間的內容,但是我已經開始注意到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也是因為他們中一些人的智商真的很高,有些甚至是門薩的會員。

不得不說,他們帶我們領略了不一樣的風景;他們也是一群可愛的人;他們中有的人在自己的世界很快樂......他們中有小孩子,有大人,他們中有的是普通人,有的是精神病科醫生,有的是生物學家......有的人治癒出院後正常生活,有的人卻不在了......

讀這本書,讓我瞭解到一個新的領域。他們中有的人的新奇想法也會促使我去查閱一些自己本不涉及的知識。但讀這本書,要有自己的想法,不可被牽著走,不可“對號入座”。

正如作者所言:“對於未知,我不推薦輕易地去否定,或者沒通過真正的自己的思考去否定。照搬,是個很糟糕的事情。不是套用現成理論的極端化或者幾本書的幾個章節就偉大了,那不夠。因為看了是看了。能不能消化吸收理解還另當別論。面對未知,也沒必要害怕,而是自己學會尊重未知的存在。其實那也是對自己的尊重,給自己一個嘗試去了解、辨析的機會。也就才有思考的機會。否則不如去看《走近科學》。”

對於精神病研究領域來說,我是行外人;對於這本書來說,我只是一名讀者。我沒有系統的知識,也沒有深入地研究,我只是作為一個讀者,讀一讀“特殊人群”獨特的思維,或許在某一方面會對我有所啟示,甚至說對人類有所啟示。

書的最後,作者說自己對於“人生若只如初見”這句話有了新的認識。閱歷不足的我還沒啥見識,不知各位有無高見?

摘錄幾句本書原話,或者對我們有所啟示:

道家說變通,佛家說自然,心學說知行合一,其實都是一個意思:應用。查一下的話就會發現,所有很牛的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思想體系,並且很完整。我知道那不是簡單就來的,那是經過多次推翻重建出來的,絕對不是扒了兩本書、百度上覆制一段就能產生的。

我們在歐洲曾經有過一個調查,被母親適當疼愛的孩子,成年後會比被母親忽視的孩子更加自信,同時和配偶、戀人的關係也更加穩定。更有意思的是,免疫力也強。

(這句話有些淒涼。)那是一個很美的地方,但是卻只有他的存在。他承受著全部寂寞等待著,他是一個孤獨的守望者。

現在我面臨的問題是:如果,“她”真的不在了倒還好說,因為犯罪的是這個男人,那麼他應該接受法律制裁。如果“她”還在,任何懲罰就都會是針對兩個人的——我是說兩種人格的,這樣似乎不是很合理。這這麼說的原因是我個人基於感情上的邏輯,如果非得用法律來講......這個也不好講,大多數國家對此都是比較空白的狀態。反正我要做的是:確定他的統一,便於對他的定罪,而不是真的去找到“她”。(所以我國現在的司法實踐是什麼呢?好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