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战车是什么样的?


中国古代使用战车的历史始于商代,在春秋时期达到鼎盛。秦汉时期,战车依旧是行军打仗的重要辅助力量。

西周时期,战车的制造技术就已经非常成熟。当时的战车,大多由四批或六匹马牵引,车厢为方形,采用双轮,每个轮子大约有18~26根辐条,车轴两侧各有一段延伸出去的车毂,上面安装青铜护套,既可以增强车身的稳定性,也可以在战时防止敌人靠近。

春秋时期,战车结构又有了进一步改进。加大了车辕的曲度,抬高了辕端,从而减轻了服马的压力,提高了车速;加宽了车箱,使车体宽度一般为1.5米左右,有利于作战人员更灵活地在车内自由挥动兵器作战;在軎、辕、轭、等关键部位上大量使用铜制铸件加固或装饰,使车体更牢固,更耐用。每辆战车上一般配甲士三人,两人分立车厢左右两边,一人持戈,负责近距离与敌接战,另一人持弓箭负责远程打击,居中一人负责驾驭车辆。由于战车使用不灵活,因此在战争中,战车部队还要配备一定的步兵,称作“徒卒”,一般而言,甲士均为贵族,而徒卒则多由奴隶组成。战车的基本作战单位是“乘”,包括战车1辆、挽马4~6匹、辎重车1辆,还配属有编制不一的步兵。

战车主要在平原地区作战。双方接近时,先用弓弩互相射击,迫使敌方阵型混乱,之后开始近距离接触作战。作战时,如果双方的战车正面相遇,两车间的距离在4米以上,3米左右长的戈、戟等兵器无法杀伤对方,只有在两车交错的时候才能使用长兵器格斗。这种作战方式,决定了战车部队必须纪律严明,讲究阵型。所谓阵型,指的是各种战斗的队型,古代军队在作战、行进、训练时都有一定的阵型,以保障整个部队行动的统一协调,使“勇者不能独进,怯者不能独退”,部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整体作战力量。

西周时期,车兵一般采用大型的横阵,在广阔的平原上布阵,战车一字排开,徒卒在战车的前方。交战时,将领通过金鼓和旗帜来指挥军队进退。这一时期的战争,节奏十分缓慢,行进时,每走一段路就要停下来整顿队伍,追击时也不能快速行进。因此,春秋时期战车的阵型较以前更灵活多变,战斗中徒卒也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车战成本高昂,使用时局限性大,因此,春秋时期,在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斗中,中原各国的战车部队常常被少数民族的骑兵打得打败。直到战国中期赵武灵王开展胡服骑射的改革后,中原各国也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战车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