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戰車是什麼樣的?


中國古代使用戰車的歷史始於商代,在春秋時期達到鼎盛。秦漢時期,戰車依舊是行軍打仗的重要輔助力量。

西周時期,戰車的製造技術就已經非常成熟。當時的戰車,大多由四批或六匹馬牽引,車廂為方形,採用雙輪,每個輪子大約有18~26根輻條,車軸兩側各有一段延伸出去的車轂,上面安裝青銅護套,既可以增強車身的穩定性,也可以在戰時防止敵人靠近。

春秋時期,戰車結構又有了進一步改進。加大了車轅的曲度,抬高了轅端,從而減輕了服馬的壓力,提高了車速;加寬了車箱,使車體寬度一般為1.5米左右,有利於作戰人員更靈活地在車內自由揮動兵器作戰;在軎、轅、軛、等關鍵部位上大量使用銅製鑄件加固或裝飾,使車體更牢固,更耐用。每輛戰車上一般配甲士三人,兩人分立車廂左右兩邊,一人持戈,負責近距離與敵接戰,另一人持弓箭負責遠程打擊,居中一人負責駕馭車輛。由於戰車使用不靈活,因此在戰爭中,戰車部隊還要配備一定的步兵,稱作“徒卒”,一般而言,甲士均為貴族,而徒卒則多由奴隸組成。戰車的基本作戰單位是“乘”,包括戰車1輛、挽馬4~6匹、輜重車1輛,還配屬有編制不一的步兵。

戰車主要在平原地區作戰。雙方接近時,先用弓弩互相射擊,迫使敵方陣型混亂,之後開始近距離接觸作戰。作戰時,如果雙方的戰車正面相遇,兩車間的距離在4米以上,3米左右長的戈、戟等兵器無法殺傷對方,只有在兩車交錯的時候才能使用長兵器格鬥。這種作戰方式,決定了戰車部隊必須紀律嚴明,講究陣型。所謂陣型,指的是各種戰鬥的隊型,古代軍隊在作戰、行進、訓練時都有一定的陣型,以保障整個部隊行動的統一協調,使“勇者不能獨進,怯者不能獨退”,部隊在最大程度上發揮整體作戰力量。

西周時期,車兵一般採用大型的橫陣,在廣闊的平原上佈陣,戰車一字排開,徒卒在戰車的前方。交戰時,將領通過金鼓和旗幟來指揮軍隊進退。這一時期的戰爭,節奏十分緩慢,行進時,每走一段路就要停下來整頓隊伍,追擊時也不能快速行進。因此,春秋時期戰車的陣型較以前更靈活多變,戰鬥中徒卒也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車戰成本高昂,使用時侷限性大,因此,春秋時期,在於北方少數民族的戰鬥中,中原各國的戰車部隊常常被少數民族的騎兵打得打敗。直到戰國中期趙武靈王開展胡服騎射的改革後,中原各國也建立了強大的騎兵部隊,戰車逐漸退出了戰爭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