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焦慮,沒有絕對的完美父母

放下焦慮,沒有絕對的完美父母

文 | 於智洲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專注於中青年領域的心理輔導


每一個孩子從一張白紙長大成人,擁有各自不同的人生。作為家庭,是塗抹他人生作品基色的畫筆。

在這《我看家庭教育》系列文章中,我們從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有可能更貼閤兒童發展的心理規律,怎麼做才能更好的進行家庭教育等幾個方面嘗試跟大家一起討論討論家庭教育。


《我看家庭教育》系列文章

1. 中國家庭教育的現狀

家庭教育總出問題的三大原因

2.1 高期望嚴要求

2.2 溝通不良

2.3 界限不清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家庭教育

3.1兒童教育的目標

3.2愛和尊重,教育區間與規則

如何實現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

放下焦慮,沒有絕對的完美父母,學會跟著孩子一起成長

尊重各年齡段兒童特點和需要

學會欣賞和讚揚

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機制

干預與放手——好習慣養成的技術

父母自身有效地調節管理情緒


本文主要講 放下焦慮,沒有絕對的完美父母,學會跟著孩子一起成長 尊重各年齡段兒童特點和需要


01

沒有一定之規,放下焦慮與孩子一起成長


這世界上,想學數理化,有學校;

想學吹拉彈唱,有興趣班;

想學管理創業,有導師;

想學煎炒烹炸,也有技校。


唯獨每個人在做父母之前,沒有四年制學歷,也沒有合格證可以拿,沒人可以向你保證,你是個好爸爸媽媽了,你的孩子以後沒問題。但是,孩子成長只有一次機會,一旦出錯可能就是孩子的一生,於是大家都忐忑不安,自卑焦慮。


我跟孩子發脾氣了,我不好;

我沒法帶孩子出去旅遊,我不好;

孩子成績不好,我教育不力;

孩子性格內向,我沒管好;


接下來孩子要上幼兒園了,我得讓他高高興興地去,在幼兒園還能獲得老師和小夥伴的讚揚。孩子要期末考試了,我得讓他考出好成績,所以,必須每時每刻緊繃起來,全力以赴。


什麼才是好爸爸,好媽媽呢?


文能輔導功課,武能培養運動,能給孩子最好的物質,也能給孩子最好的心態,做得了手工,組織得了親子活動,然後發現,身邊總有爸爸媽媽比自己優秀。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總有比我們家孩子優秀的地方。


於是,有的父母不斷學習,從網絡上,從身邊人,或者從專業機構,以求自己變成更好的家長。


有的父母時刻把孩子放在顯微鏡下琢磨,找出缺點,然後推導出自己哪裡做的不好,加以改進。


而更多的家長,不能讓孩子有缺點,不能讓孩子犯錯,因為那意味著家長不夠合格,意味著沒有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沒有盡到家長的責任,才使孩子不夠完美,所以時刻緊繃著,什麼都得做到極致,同時也需要孩子、家人、老師都以極致的好來配合。


可想而知,在這樣焦慮的父母教養下的孩子,會是個什麼狀態?這些孩子們要安撫父母的情緒,要承擔來自父母的壓力,全部精力都用來應對父母,忙都忙不過來,哪有精力發展自己。

更有甚者,孩子會把父母的焦慮,不滿足,衍生的各種憤怒、委屈、憂慮理解成:都是自己不好,才讓父母如此憤怒委屈和憂慮。於是孩子對自己的評價越來越低,沒有自信,沒有自立的根基


所以,爸爸媽媽們,只要你愛孩子,就請相信,一切已經足夠好。我們可以不斷成長,所以,別急於否定現在的自己,更別急著否定現在的孩子。


放下焦慮,沒有絕對的完美父母


最近網上很流行的一種說法:六十分媽媽


沒有絕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都有利弊,多少而已。所有需要採取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都要以教育參與人(父母、孩子甚至老一輩)每個人的狀態和特點出發,任何方法都不能生搬硬套,因為未必對你家有用,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可以博採眾長,但一定是能為我所用的。


作為家長,最根本的就是用你已經擁有的能力和優勢,推動孩子在他特有的優勢基礎上的發展,如此而已。不用把自己推倒重建成一個超級爸媽,也不能把孩子打碎了,還妄圖要一個完美孩子。


我是家長,不用完美,可以有不足,這很重要。能夠接納自己不完美,才能接納孩子可以受挫走彎路,孩子才不必承擔來自父母的壓力,去按照自己的方式發展自己,也才有機會不斷試錯,並從中學會成長。


焦慮和完美主義,讓家長只用挑剔的眼光緊盯自己和孩子沒做到的部分,已經做到的都忽略不計了,這時做父母的和做孩子的必然一無是處了。


但是當你看到全部的時候,你就發現,整體來說,你還是個不錯的父母,孩子也還是個不錯的孩子。而被忽略的那部分最重要,那才是每個人可以進一步前進的基礎。


溫和的父母有利於溝通,興趣愛好廣泛的父母有利於陪伴,堅毅要強的父母可以做榜樣,每個人都運用自己的優點生活,趨利避害,何苦跟缺點較勁。就算是要調整缺點,提升自己,也是要從優勢處提煉方法和規律,來帶動不足之處的改進

孩子不是一夕長成,不用只爭朝夕,這次遇到了問題,沒關係,不是我不夠好,不是孩子不夠好,只要下次改進一點兒就好。

放下焦慮,從現在開始,我是不完美父母,你是不完美小孩,我們一起享受當下,共同成長。


02

尊重各年齡段兒童特點和需要


▍皮亞傑兒童心理發展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0歲-2歲)

這個階段兒童主要憑藉感知和運動之間的關係獲得動作經驗,兒童的智力主要以動作來體現 ,在他們動作發展的過程中,這些活動逐漸內化在大腦中形成了一些心理模型,以此來適應外部環境,並在適應中不斷促使大腦中的圖式逐漸發展和變化。在1歲以前,嬰兒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們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大約在9-12個月,兒童逐漸獲得了客體永久性的意識,即當某一客體從兒童視野中消失時,兒童知道該客體仍然存在,並且有可能試圖去尋找。


2、前運算階段(2歲-6、7歲)

這個階段兒童的主要特徵是把上一階段中獲得的感知運動圖式內化為表象系統,使其具有符號功能,開始能夠運用語言或符號來代表他們經歷的事物,但還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具體表現為:泛靈論、自我中心、思維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恆。

3、具體運算階段(6、7歲-11、12歲)

這個階段兒童的主要特徵是獲得了守恆概念,思維具有可逆性,可以進行邏輯運算,但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因此,這一階段的認知水平處於依靠具體經驗支持的邏輯思維水平。

4、形式運算階段(11、12歲-14、15歲)

這個階段兒童的主要特徵是思維擺脫了具體內容的約束,使形式從內容中解脫出來,能夠提出假設,憑藉演繹推理等形式解決抽象問題,其認知活動達到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並且思維的邏輯性達到了成年人標準。


▍皮亞傑道德認知的發展階段


1、前道德判斷階段(4歲-5歲)

這個時期兒童尚不能判斷,他們直接接受行為的結果,屬於前道德判斷階段。


2、他律道德判斷階段(4、5歲-8、9歲)

他律道德判斷是指兒童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所支配,這個階段兒童對行為做出判斷時,主要是依據行為的物質後果,而不考慮行為者的主要動機。

3、自律道德判斷階段(8歲、9歲以後)

在自律道德判斷階段,兒童的道德判斷開始受他自己的主觀價值標準所支配。


▍艾裡克森人格發展階段

1、嬰兒前期(0歲-2歲)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懷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徵是希望品質。在這一階段,撫養者的核心任務是讓孩子覺得舒適和安全。


2、嬰兒後期(2歲-4歲)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良好的人格特徵是意志品質。在這一階段,撫養者的核心任務是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減少對孩子的約束和限制。


3、幼兒期(4歲-7歲)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徵是目標品質。在這一階段,撫養者的核心任務是鼓勵孩子的想象力,讓孩子獲得主動性。


4、童年期(7歲-12歲)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徵是能力品質。在這一階段,父母和教育者要培養孩子努力工作、取得成就並得到社會認可。

5、青少年期(12歲-18歲)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亂;良好的人格特徵是誠實品質。在這一階段,父母和教育者要幫助孩子整合自己的不同角色,獲得自我同一性。

6、成年早期(18歲-25歲)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良好的人格特徵是愛的品質。在這一階段,青年人的核心任務是要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增加與人的聯繫。


7、成年中期(25歲-50歲)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繁衍感,避免停滯感;良好的人格特徵是關心品質。在這一階段,成年人要取得成就、撫養孩子,以便看到自己對社會的影響。


8、成年後期(50歲以後)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厭惡感;良好的人格特徵是智慧、鮮明品質。在這一階段,成年人主要是避免遺憾,取得一種平靜的心態。


持續更新《我看家庭教育》乾貨系列文章,深入分析找原因,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家長。


ABOUT IWONDER 關於我們

問名成長社一直秉持、一直踐行、一直向更多面臨成長困境的同學和家庭提供幫助與支持。兩年多以來,問名同學主動探索、積極改變、健康成長,這些雖然微小但卻強而有力的點點滴滴,更堅定了問名開拓心理與學習相輔相成的創新教育之路的信心。

我們欣賞同學們的成長,同時,也希望能讓更多關注教育、心繫成長的朋友,認識並瞭解這樣的教育模式,讓未來多一種選擇,一起欣賞最美麗的成長風景。

我們始終相信,每一顆星辰都有世間獨一的運行軌跡,真正的成長是做最好的自己。


放下焦慮,沒有絕對的完美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