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三寶”之“住持相、別相”——《彌陀疏鈔演義》會釋.275

❖【疏】·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蓮池大師)·述

❖【鈔】·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蓮池大師)·述

❖【演】·明·古杭雲棲寺·古德法師·演義

❖【講】·華藏蓮社·淨空法師·講解

✽【經】: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唸佛念法念僧。

✽【疏】

聞音無益。則同世音。只取娛樂。今念三寶。正明益也。三寶者。略有三相。一住持相。二別相。三同相。可尊貴故。名之曰寶。】

✽【分釋講解】:

【講】

音是音聲,西方極樂世界的音聲,無論是有情、無情,所發出來的音聲非常微妙、非常悅耳。如果這個音聲聽了沒有殊勝的功德利益,跟我們世間聽音樂、聽唱歌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只是娛樂而已,與破迷開悟沒有關係。我們講利益都是講破迷開悟斷煩惱

長菩提,這是利益。達不到這種利益,跟世間音樂就沒有兩樣。「今念三寶」,這是利益;聽到西方極樂世界情與無情所發的音聲,自然生起念三寶的意念,這是它的利益、功德。下面說明什麼是“三寶”?他說了三種,先講住持

【鈔】

住持相者。雕鑄塑寶。名為佛畫。黃卷赤軸。名為法寶。比丘五眾。和合無爭。名為僧寶。即世間三寶也。

【演】

比丘五眾者。律中五人以上。同一羯磨。和合無爭。如水乳合。名和合眾。

【講】

首先說明住持三寶,住持是指什麼?是住持佛法,佛法能夠在世間流傳,要靠它來承傳、來推廣、來發揚光大。三寶,佛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佛寶,佛所講的一切經是法寶,跟佛學習的弟子們是僧寶。佛在世的時候,三寶當中佛寶第一,佛不在世的時候,三寶當中是法寶第一。法寶第一,而不是佛寶第一,為什麼?我們只看到佛的像,佛像不會說話,我們有疑問,他也不能解答,所以對我們最有利益的就是經典,經典變成第一寶。經典看不懂,要請專門修學的出家人來給我們解釋,出家人僧寶也變成非常的重要。這是佛滅度以後的現象,我們應該要知道。此處說雕鑄塑畫,這是造像的方式,雕是雕刻,木頭的佛像是雕刻的;金屬鑄造的像,是用模子做出來;塑像是泥塑的、陶瓷塑的;還有彩畫的佛像。無論是雕刻、鑄造、塑畫,統統把它看成佛寶,這是紀念的意義,佛不在世,看到佛的形像如同見佛。

供養佛像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紀念的意思,佛是我們根本的老師、創教的老師,我們今天得到佛法薰脩的利益,這個恩德從佛來的。所以對於這個根本老師、創教的原始人,我們念念不忘,這是慎終追遠、報本反始的意思,就跟我們供養祖先牌位是相同的,有這個意義在。

第二個意思也非常重要,是見賢思齊。大經講:「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已經成佛,這一次倒駕慈航再來」,但是我們看他一生形象,他也是從平凡人修成,也是父母所生,也有六年苦行,這是他做出樣子給我們看,示現成道、說法度生,一生所作所為都給我們做了模範、做了典型。我們照他這個樣子學習,他一生能成佛,我們一生也能成佛,問題就是肯不肯認真學習,能不能認真的放下。他把富貴、功名統統徹底放下,別人要爭的,他已經得到,他不要。他是國王之尊,中國人常說「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富貴捨棄,過沿門托缽的生活。皇宮他不住,他要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過這樣的生活。你想想看,我們能學得到嗎?學不到。我們今天想學,佛教我們放下,不過是放下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二而已。不像他徹底放下,於世出世間法一絲毫貪戀都沒有,人家這個心多清淨。我們今天說放下、佈施,總還自己留一點,沒有像他丟得那麼幹淨,所以他一生能成佛,我們一生成不了佛,原因就在於此。

佛實在是表演給我們看,這是真正大慈大悲,任何人如果完全學習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沒有不成佛的,成佛哪裡要三大阿僧祇劫?用不著。我們發心,做得不乾淨,進進退退,才要搞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佛像有這個功德存在,看到佛像就要想到,要學他看得破、放得下,要學他有那樣的自信心,無所畏懼。他放下、他不害怕,我們今天為什麼放不下?害怕,怕明天沒飯吃、明天沒衣服穿,怕這個。他不怕,他統統舍掉,這叫大無畏。所以供佛形像有這兩個意思。學佛的同修,這是真正學佛,決定不能把佛像當作偶像來看待,那錯了。偶像是什麼?把他當作神明,以為他會保佑你,沒這回事。諸位一定要知道供養佛菩薩形像真正的意義,不能把他當作神明來看待,當神明看待是迷信,佛法是破除迷信破迷開悟

「法寶是講黃卷赤軸」。蓮池大師出生在明朝末年,那個時代經卷裝訂成一冊一冊的很少,大多數還是卷子,像現在裱畫一樣,捲起來,叫卷。佛經從卷子變成方冊是憨山大師提倡的。憨山大師也是明朝人,明末四大師「憨山、紫柏、蓮池、蕅益」,四大師當中蕅益的年齡最輕。冊頁裝訂到現在的歷史只有五百多年。從前都是卷子,這個地方稱黃卷;以後就叫方冊,方方的、一冊一冊的。赤軸,軸是卷書畫的圓木棍。黃卷赤軸就是指經典,經卷是

法寶

「比丘五眾」,這是講出家人,出家男眾有兩種,一種是受比丘戒,叫比丘戒眾,一種還沒有受過比丘戒,是沙彌眾;女眾有比丘尼、沙彌尼、學法女,合起來稱為五眾。最重要的是底下這句,「和合無爭」,才稱之為眾。眾是團體,不是個人,四人以上在一起共修,遵守六和敬,這才能稱之為眾。眾,翻成中文是僧團,出家人的一個團體。如果住在一塊的人再多,他不守六和敬,這不能叫僧團,所以僧團基本的條件是要遵守六和敬。用這個標準來看,我學佛三十八年,走了很多地方,一個僧團都沒看到,所以心裡很難過。我們自己有心想建立一個僧團,能不能?不能,太難。古人講「三人同心,其利斷金」,真正體會到不容易。能找到四人見解、志趣完全相同,就是把這六個條件統統做到,非常不容易。

這六個條件最困難的,第一個就是「見和同解」,見解完全相同,這是和合的大根大本,他真正能夠和睦相處。中國古時候,每個寺廟道場都有其解行的特色,不亂。在理論上、在眾經之中,他只選幾部,在行門上專修一個法門,這個寺廟的人不管多少,這個見解完全相同。譬如淨土法門,它的經典依據就是「三經一論」,清朝咸豐年間魏源居士加上《普賢行願品》,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加上《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變成「淨土五經」,這是我們理論的依據。在修學方法上,統一用一個方法「持名唸佛」,大家統統有這個見解,看法一樣、想法一樣,志同道合在一塊修行,這是和合的基本。

另外一個最難、不容易的就是「利和同均」,那是你真正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徹底放下,一切供養統統歸公,私人決定不會有一分錢的財富,十方供養不管是供眾或是供個人,統統歸常住。常住推選一個人來管理、分配這些財物,管理的人一年換一次,每人都有為大眾服務的機會,這是非常公平,任期一年。團體裡面不管人多少,每人自己有私人產財,這個和合僧團就破壞了。諸位要知道,這個地方能夠有個僧團出現,這地方就有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不會遭難,這是大家有福。很可惜!所以現在這個社會,僧團我們看不到,這是非常痛心的一樁事情。

其次是「戒和同修」,就是守法,團體生活一定要有規律,起居作息都要定一個規矩,這個規矩是大家共同擬定,少數服從多數。這個規矩也可以修改,在開會的時候可以提出來修改,既然改定通過,人人要遵守。「戒和同修」就是守規矩、守法,當然佛的戒條要遵守,基本的戒條是五戒、十戒,如果真正是僧團最低限度守沙彌十戒。沙彌十戒裡面有一條「手上不能有財物」,身上有金錢,這個戒就破。在今天的社會,可不可以做到身上沒有金錢?可以做到,不是不能做到。我出門要坐車的時候,向常住臨時支些車馬費,回來的時候,多餘的交還給常住,這就對了。所以真正僧團培養什麼?身心清淨,教你真正放下,心清淨他沒有妄念,心都在道上,道業容易成就。大家在一塊共修,互相砥礪,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就法喜充滿。

演【律中五人以上,同一羯磨,和合無爭,如水乳合,名和合眾。】

「律中五人以上」,戒律是講四人以上,最少是四個人。「同一羯磨」,羯磨是梵語,翻成現代話是開會、議決。開會、議決,人人都得服從決議案,這叫同一羯磨。大家統統參加會議,就是今天講的民主,沒有任何人有權力獨裁,大小事情統統是會議決定。「和合無爭,如水乳合,名和合眾。」和合眾就叫做僧團,在經典裡面翻譯的名稱叫「眾」,眾就是和合眾,就是團體。這一段講的是住持三寶。再看第二段:

【鈔】

別相者。略有三義。一者三寶自別。二者三寶大小乘別。三者三寶名相各別。括其大意。則常身尊特。示現不同。名為佛寶。教行理果。為門不同。名為法寶。三賢十聖四果四向緣覺獨覺。階位不同。名為僧寶。即出世間三寶也。

【演】

三寶大小乘別者。小乘。則丈六應身。四阿含經。四果四向。為三寶。大乘。則圓滿報身。大乘方等。三賢十聖。為三寶。

三寶名相各別者。佛有三身四教六即十義等。法有教行理果等。僧有凡夫賢聖等。

【講】

鈔【別相者,略有三義。】

別相三寶,別是差別,差別在哪裡?

鈔【一者三寶自別,二者三寶大小乘別,三者三寶名相各別。括其大意,則常身尊特,示現不同,名為佛寶;教行理果,為門不同,名為法寶;三賢十聖四果四向緣覺獨覺,階位不同,名為僧寶。即出世間三寶也。】

由此可知,別相跟住持最大的不同,住持三寶是在世間,別相三寶是出世間。我們今天大小乘的聖人,至少也是小乘初果以上。『三寶自別』,佛不是法,法也不是僧,佛、法、僧是有界限、是各別的,這就是三寶自別。『三寶大小乘別』,三寶有大小乘的不同:

演【小乘,則丈六應身、四阿含經、四果四向,為三寶。】

「丈六應身」是佛寶,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世間,示現的就是丈六金身。「四阿含經」是法寶,佛給小乘講的是《四阿含》,小乘的經律論,它也有三藏。「四果四向」是僧寶,修學小乘有八個階級: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為三寶」,這些稱之為小乘的三寶。

演【大乘,則圓滿報身、大乘方等、三賢十聖,為三寶。】

「圓滿報身」是佛寶,《華嚴經》所講毘盧遮那如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這是圓滿報身,經上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大乘方等」是法寶,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典,《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以及最初所講《華嚴》,這都是法寶。「三賢十聖」是僧寶,三賢是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十個位次,十聖是地上菩薩,從初地到十地。這是大乘的三寶。『三寶名相各別』:

演【佛有三身四教六即十義等。】

「三身」是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四教」是天台家所講,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六即」也是天台講的,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單單是佛也有這麼多的種類,這是各別。四教、六即,就有十個意思。法有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法就是今天講的經典、教科書;教科書裡面講的有道理、有修行方法、有理論。你把它細分,法寶裡有這四種,但是四種都離不開教,要用教把四種顯示出來。僧寶裡面有凡夫僧,沒有證果之前都是凡夫,證得初果以上是聖人。在大乘裡面講,必須是

三賢以上才叫聖賢僧,也就是別教初住以上是聖賢僧,別教初住以下還是凡夫僧。這是說別相有這麼多的差別,統統從事相上來說。

✽【附文:《疏鈔演義》本篇相關原文】

四化禽風樹三 初化禽演法。二風樹渲法。三缽結二嚴。

初化禽演法二 初正示法音。二釋無惡道。

初正示法音二 初宣言。二獲益。

二獲益

【經】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唸佛念法念僧。

……

【疏】聞音無益。則同世音。只取娛樂。今念三寶。正明益也。三寶者。略有三相。一住持相。二別相。三同相。可尊貴故。名之曰寶。

【鈔】住持相者。雕鑄塑寶。名為佛畫。黃卷赤軸。名為法寶。比丘五眾。和合無爭。名為僧寶。即世間三寶也。

【演】比丘五眾者。律中五人以上。同一羯磨。和合無爭。如水乳合。名和合眾。

【鈔】別相者。略有三義。一者三寶自別。二者三寶大小乘別。三者三寶名相各別。括其大意。則常身尊特。示現不同。名為佛寶。教行理果。為門不同。名為法寶。三賢十聖四果四向緣覺獨覺。階位不同。名為僧寶。即出世間三寶也。

【演】三寶大小乘別者。小乘。則丈六應身。四阿含經。四果四向。為三寶。大乘。則圓滿報身。大乘方等。三賢十聖。為三寶。

三寶名相各別者。佛有三身四教六即十義等。法有教行理果等。僧有凡夫賢聖等。

……

※《西方發願文》·雲棲 蓮池大師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  唯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嗔痴。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

從於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願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舍報安詳。如入禪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眾生見者聞者。歡喜感嘆。發菩提心。

我於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於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授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徧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鹹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是大願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

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無量壽佛贊

無量壽佛,甘露王,威德願力難量,洪名虔稱消災障,化火宅,為清涼,菩提心中接佛光,福慧善根自長,一向專念莫彷惶,勤燻戒定香,信願行三是資糧,苦海得慈航,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多聲)

惟願

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民無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並願以諸功德,迴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親,現世業債,鹹憑法力,悉得解脫,現在者增福延壽,已故者往生淨土,同出苦輪,共登覺岸。

❖【迴向文】

卍 謹以言聞功德迴向 卍

◎遍法界。虛空界。十方剎土。微塵法界。一切眾靈。

聞經覺悟。皆悉唸佛。求生淨土。圓成佛道

(三遍)

◎全球各地一切人為災害。祈求諸佛菩薩慈悲化解。

◎全球各地一切人為戰爭、自然災害罹難眾生亡靈等眾。

弟子眾等宿世現前一切有緣眾生。

聞經覺悟。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見佛聞法。惑盡慧開。

真實安樂。頓脫生死。

速成正覺。如佛度生。

卍 願以此功德迴向 卍

全球眾國主 眾國皆昌隆

消除眾災厄 世界永和平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願將以此勝功德,迴向法界諸有情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南無阿彌陀佛(多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