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要真正趨入聖者之道,第一步就要皈依。不皈依是不能入聖道的。有些人說不皈依可以證悟嗎?不可以。皈依並不是指皈投一個外在的佛像。我們在寺院裡面皈依的時候,好像就是皈依這尊佛像;皈依法也不是指要皈投某本經書;皈依僧也不是指某個出家人。如果是這種“三寶”,那有人就會說我不必要皈依,我只要知道怎麼樣去做就行了。其實這些都只是一種表示而已。現在我們的法本其實只是一個表示,它是法寶的等流,真實的法寶是道諦和滅諦。
真實的佛寶是某個佛像嗎?是唐卡上面畫的佛像?或者寺院裡面銅鑄的,泥塑的佛像,或者照片上面的佛像嗎?不是。這只是佛寶的表示而已。真實的佛寶是已經斷證功德圓滿,究竟如來藏實相徹底現前的覺悟的本體。
僧寶就是緣著殊勝的法要修行的,或者是有部分證悟的聖者。不管是小乘的還是大乘的聖者,都稱之為僧寶。
法寶是道諦和滅諦。道諦和滅諦其實就是真理和獲得真理的方法。真實的道諦就是僧寶,就是聖眾相續中的智慧。而經書或者平時我們講法本,是能夠幫助我們趨向於證悟的表示,就好像指月亮的手指。我們要知道月亮在哪裡,如果我們從來不知道,找不到的話,別人用手指指天空,就在那個位置,或者給我們指路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說經書是一個方便,如果沒有經書文字,我們就沒有辦法知道怎麼修。
如果上師的語言我們也不依靠,法本中的文字我們也不依靠,那憑自己的分別念是沒辦法現前道諦的。法本為什麼叫做等流呢?因為它和真實的道諦二者之間有一種平等或者相似的關係,就是說經書和所證悟的境界之間的關係,就像手指和月亮一樣。
而法本反過來也是證悟了實相的,已經現前了道、滅二諦的聖者相續當中流現出來的,這也是等流。一個方面從經書到證悟之間它是一個等流;從證悟的相續流出文字和語言,這也是個等流,二者之間就有這種關係。
所以,經書就是證悟者——佛陀智慧中流現出來的,通過他的語言給後代的眾生說諸法實相就是這樣的表示。比如,般若波羅蜜多,《如來藏經》,或者說四諦的法要,其實這些都是佛陀現證的。他的境界通過文字,通過他的語言表達出來就形成了經典,就是這樣一種等流。通過這個經典的學習,了知之後就生起一個見解,再修行就會現證經典中所表示的那種甚深的含義,這也是一種等流。
所以真實的法寶和方便法寶之間是有差別的。我們所皈依的是什麼呢?我們皈依的是真實的佛法僧三寶。如果你說我不皈依,不皈依能證悟嗎?不能證悟。所有讓你證悟的因素都在這裡面,如果這三個你不要了,不皈依、不依靠了,那哪裡還有另外一條路去獲得證悟呢?這就沒辦法了。
皈依三寶一定是趨入聖道的基石、趨入聖道之門,這一點毫無疑問。因此第一步一定要皈依。皈依有淺有深,剛開始皈依佛門的皈依,和後面開始修密法(大圓滿)之前每天修行所做的皈依,兩者之間的意義不一樣。為什麼呢?按照道次第修行,到達能夠真實了悟或修持大圓滿(密法)的時候,在修儀軌之前唸誦的三遍皈依,其實是修行者修學了很長時間,相續成熟到一定程度了,發自內心的、了悟了的意皈依。這種皈依是不相同的。
認識到皈依的重要性,我們就知道真正要趨入聖道,皈依絕對是第一步。沒有通過信心的皈依,就沒辦法趨入聖道的修行,不皈依法寶怎麼修行呢?這是沒辦法的。因此必須要皈依,不管是佛陀、法寶(道、滅二諦),還是僧眾(僧寶就是現證道諦的聖僧),三寶一定都是要依靠、要皈依的,之後才可以逐漸趨入修行。
皈依就是一種認同,對於圓滿證悟的佛陀、佛陀宣講的真理和修行現證(或者部分現證)真理的僧眾,內心當中完全認同,沒有牴觸和懷疑。有了這樣的信念和信心,自己相應於這樣的自性做皈依,就是完全認同這種道和修道者,以及宣講道的佛陀。沒有任何懷疑全面認同之後,就很願意趨入於正道修行,所有修行的因緣都成熟了。而且,通過外在的三寶皈依,也可以甦醒內在佛性(如來藏上面三寶的自性),也有這方面的作用。
閱讀更多 不知道起什麼名hyj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