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尋常:古有詞人張安陸,今有先生楊振寧

風流何止在少年,老夫少妻亦尋常

水調數聲持酒聽,

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

臨晚鏡,傷流景,

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

雲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

風不定,人初靜,

明日落紅應滿徑。

這首詞乃是臨老傷春之作,約作於仁宗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作者是蘇東波的朋友張先(公元990年至公元1078年),北宋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進士,歷任宿州掾、吳江知縣、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晏殊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闢為通判。後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病逝,年88歲。

風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尋常:古有詞人張安陸,今有先生楊振寧

二九女子

就是這樣一位大詞人,卻在杖朝之年(80歲)的時候娶了一個二九(18歲)女子為妾,得意之中賦詩一首:

我年八十卿十八,

卿是紅顏我白髮。

與卿顛倒本同庚,

只隔中間一花甲。

只隔中間一花甲!由此看來,張先還是很樂觀的,連蘇東坡也忍不住作詩對其調侃。

十八新娘八十郎,

蒼蒼白髮對紅妝。

鴛鴦被裡成雙夜,

一樹梨花壓海棠。

其實,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一樹梨花壓海棠”絕不是個例。中國歷史上的老夫少妻也並不鮮見,近當代亦不乏其人。

風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尋常:古有詞人張安陸,今有先生楊振寧

楊振寧先生與翁帆

楊振寧先生和翁帆羅曼史式的婚姻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名譽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5年夏天的汕頭大學裡,文學院英文系大一學生翁帆,因為英文流利、形象氣質佳,被學校選去國際物理學家會議做志願者,負責接待楊振寧先生和杜致禮夫人。翁帆工作時的認真和體貼,頗得兩位老人歡喜。楊振寧夫婦離開汕頭之後,還和女孩聯絡了幾次。

風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尋常:古有詞人張安陸,今有先生楊振寧

1995年,翁帆作為學生代表,接待楊振寧夫婦(圖片來自網絡)

誰能想到,這次再尋常不過的安排,竟然為8年後的再遇見,埋下了種子。

2003年10月,夫人杜致禮去世,這段跨越世紀的婚姻在經歷了53個春秋的風雨與美好後,只剩下楊振寧先生一人。那年冬天比以往來得更早,時間也走得緩慢,楊振寧先生時常獨自坐在臥室的沙發上,家人和朋友們都看在眼裡,卻不知該如何安慰是好。

2004年初春,似乎也是楊振寧的“第二春”,他在中山大學的校園裡又遇到了翁帆。那天之後,一有空閒,楊振寧先生便給翁帆打電話,聊起天來總有說不完的話。時間一長,兩人之間突然多了一份曖昧,兩顆心也在慢慢靠近。

風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尋常:古有詞人張安陸,今有先生楊振寧

楊振寧先生、翁帆婚紗照(圖片來自網絡)

有的人在一起相處幾十年也沒有真正的愛情,有的人只需一個眼神就可以擦出愛情的火花,楊振寧先生和翁帆就屬於後者。2004年11月5日兩人在北京訂婚,那一年,楊振寧先生82歲,翁帆28歲,楊振寧先生在郵件裡為這段感情寫下註解:

青春並不只和年紀有關,也和精神有關。我也知道,雖然在歲數上已經年老,在精神上我還是保持年輕。我知道這也是為什麼翁帆覺得我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

當臺灣一雜誌公佈了楊振寧在北京訂婚的消息,原本的平靜霎時間被打破。無數爭議撲面而來,這其中也夾雜著不少惡意的揣測。但任憑外面世界喧囂,楊振寧先生和翁帆的正常生活步伐卻並未被攪亂。2004年12月24日,82歲的楊振寧先生與28歲的翁帆在汕頭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記處登記結婚。

風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尋常:古有詞人張安陸,今有先生楊振寧

楊振寧先生、翁帆一起郊遊(圖片來自網絡)

他們婚後的生活與普通戀人並無區別,一起讀書、旅行、看電影等等。如今兩人已走到了第15個年頭,楊振寧曾在面對質疑時說,“不管今天大家對我們的婚姻是什麼看法,到30年、40年以後,大家會覺得是一段非常好的羅曼史。”

二八新娘八二郎,

蒼蒼華髮對紅妝。

合法婚姻羅曼史,

年老更比年少強。

風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尋常:古有詞人張安陸,今有先生楊振寧

1957年,楊振寧先生獲得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圖片來自網絡)

楊振寧先生為國家所作的貢獻

楊振寧先生雖然早期留學海外,甚至在1964年加入美籍,成為美國公民,但他都始終沒有忘記關心祖國,更不用說他2003年底回國執教為國家所做出貢獻了。

1971年,楊振寧先生開始回到中國旅居並開展物理學教育以及講座。由於當時國內局勢和經濟形勢依然不樂觀,所以物理學科研條件、知識儲備十分短缺,很多方面的研究一片空白。看到這一切,楊振寧先生回到中國旅居後,把自己的家產都捐給了國家,然後全身心地投入了搭建前沿物理學教育體系的工作當中。

1971年10月,楊振寧先生在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舉行的“歸還衝繩協定”聽證會上,他從歷史、地理和現實的角度,全面講述了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事實,為維護中國領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貢獻。

風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尋常:古有詞人張安陸,今有先生楊振寧

1971年,楊振寧先生第一次見到周總理(圖片來自網絡)

1975年,楊振寧先生向周恩來總理建議加強科普工作,並建議引進《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版權,只可惜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沒有等到引進版權,即於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1977年,楊振寧先生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頓創辦了“全美華人協會”。同年,他以協會負責人的身份與他人共同發起成立“全美華人促進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員會”,自費8000美金在《紐約時報》上整版刊登“致美國卡特總統公開信”及其他文章,敦促兩國建交。公開信全文用英文發表,旁邊加了八個中文字:“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1978年3月,在李政道、楊振寧先生等人的倡導下,中科大創建首期少年班。

風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尋常:古有詞人張安陸,今有先生楊振寧

1983年12月,楊振寧先生向鄧小平建議:“國外認為,搞軟件15至18歲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設立了計算機軟件專業。

1997年,清華大學為加快理科發展,時任校長王大中與楊振寧先生反覆磋商後,決定根據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經驗,成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將它建成一個高水平的純學術性單位(2009年更名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

2000年,楊振寧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了“楊振寧獎學金”,表揚研究及學術成績優秀的中大同學,直到2012年為止,已有二百零九名本科生及十五名研究生獲得該獎學金。

2003年底,楊振寧先生回中國,清華大學的三幢“大師邸”,一幢給楊振寧先生,一幢給他安排到清華工作的林家翹,另外一幢後來給了他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請回清華的傑出電腦數學專家姚期智。

風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尋常:古有詞人張安陸,今有先生楊振寧

授課中的楊振寧先生

2004年9月13日,81歲的楊振寧在清華大學開始為本科生講授普通物理。

他說:

“現在很多教授不願意給本科生上課,但我覺得,給本科生上課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夠帶動更多的人。”

在楊振寧先生向學生介紹自己的學習過程時,還經常提到一個人。

他說:“有一位劉薰宇先生,他是位數學家,寫過許多通俗易懂和極其有趣的數學方面的文章。我記得,我讀了他寫的關於一個智力測驗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極為重要的數學概念。”

劉薰宇是中國著名的數學家跟教育家,中國那個年代的科學大師基本上都受過他的影響。

數學家谷超豪就說:“記得看了劉燻宇的《數學的園地》,其中有一段講述了微積分思想,從什麼是速度講起。當時我自以為很懂得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然而讀了這本書後才發現,原來真正的速度概念要用微積分才能深入瞭解,於是對數學愈發地感興趣了。”

風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尋常:古有詞人張安陸,今有先生楊振寧

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曾經有一個問題,他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為什麼在條件那麼差的時候,中國反而出現了一批大師呢?

是不是跟他們使用的教材特別優秀呢?

風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尋常:古有詞人張安陸,今有先生楊振寧

有人就專門找來了劉燻宇的書給自家小孩看,小孩正在上六年級,平時也補習數學,但是上補習班有點枯燥。可他看這個書,卻覺得很有意思,還能把他在補習班學到的東西運用過來。一看就看了個把小時。平時,他是坐十五分鐘就要挪屁股的。

風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尋常:古有詞人張安陸,今有先生楊振寧

這套書一共有三本:

第一本是《馬先生講數學》,主要講如何用圖解法求解一些算術四則問題。

風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尋常:古有詞人張安陸,今有先生楊振寧

第二本是《數學趣味》,主要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數學問題,我們講萬物皆數學,通過萬物來學數學是最快的。

風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尋常:古有詞人張安陸,今有先生楊振寧

第三本是《數學的園地》,這一冊就有點難度了,裡面講了函數、連續、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雖然有點深,但講解的方法很妙,小孩上六年級後,就能看懂一部分的內容。

風流何止少年,老夫少妻尋常:古有詞人張安陸,今有先生楊振寧

這個書合適小學生以及初中生,可以做為他們的自學教材。而且因為是中國數學家寫的,所以裡面有很多中國的數學妙題。比如什麼是“八仙過海”和“韓信點兵”?

大家可以給自己的孩子看看這本激勵了世界最牛物理學家的數學啟蒙書,價格也不貴,三冊只要68,包郵到家。點下面的鏈接參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