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告別名利場

教授告別名利場

硅谷有很多教授,畢竟這裡有很多大學,斯坦福、伯克利以及一些不那麼知名的大學。但在華人科技圈提起“教授”,大家都知道指代的是張首晟。

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名人。在學術界,他是無限接近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在工業界,他是丹華基金的創始人;在幣圈,他是能夠帶來信用背書教授和傳統投資人。而正是最後這一個身份,給他受命運偏愛的一生帶來了爭議。

家人在給公眾的的信裡說,在一場和抑鬱症的鬥爭之後,他於2018年12月1日驟然離世。在教授身後,悲傷和流言一同襲來——學界懷念充滿好奇心富有感染力的他,同時,又有各種流言猜測他的死因,家人和合夥人們不得不出面澄清,好在這一切都在教授身後。

教授告別了名利場,墓碑上應該會刻下一行公式又或者是一行詩,與他18歲那年在柏林見到的眾知識分子墓碑一樣。

01

學術界的張首晟毫無疑問是一個命運的寵兒,有著異乎尋常準確的判斷力。

“當我在德國當一名學生時,我對於人生的使命感到困惑,我到底應該去追求知識和真理,還是過一個簡單和實際的生活”,張首晟曾經提起自己早年在人生選擇上的轉折。

他有這樣的困惑並不奇怪。他的少年時期正是中國文革時期,父母擔心他讀書多而成為知識分子,要被送去“上山下鄉”歷練。幸運的是,革命在1976年結束,1977年恢復高考,沒有上過一天高中的他在1978年考上了復旦大學。

大學第二年,中國還處於百廢待興,他又被公派至德國自由大學留學。經歷過動盪,過“腳踏實地的生活”自然是擺在他面前的一個選擇,直到他拜訪哥廷根的一片墓地。

那片墓地埋葬的都是偉大的科學家,墓碑上都只有一個名字、一個日期和一行簡單的公式,馬克斯玻恩是其對波函數概率的一個分析,Otto Hahn的墓碑上是一道核反應公式······“他們的肉體死去了,但是思想卻永恆地留在這個世界上”,他說,在那時起,他了解到自己人生的使命。

2018年12月1日,55歲的他突然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如果回過頭看他少年時為自己所尋找的使命,他已經完成了

。斯坦福大學在悼念他的文章中用到一個內文標題,是“判斷力”(Making Prediction),這種判斷力讓他成為一個成功的學者。

在復旦時,少年大學生張首晟幾乎沒有遲疑地選擇了物理系,只因為“初中時,在很封閉的情況下,我們都知道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為中華民族爭了一口氣。” 當時,他並不知道此後會師從楊振寧。

從柏林自由大學畢業後,張首晟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錄取,師從了自己少年時的偶像楊振寧。

教授告別名利場

張首晟和楊振寧


一開始,張首晟的研究方向是超引力,很快他就轉向分數量子霍爾效應,斯坦福大學在那篇悼念文章中說,因為張首晟覺得這個領域在他有生之年更可能從實驗上證明。

他判斷力和突破力都是一流的。1988年,張首晟、Kivelson和Hans Hansson合作,推導出了拓撲量子場理論,完美地捕捉到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物理特性。

“有一天首晟跑過來對我說,你看我發現了什麼,然後他在草稿上推了一遍這個理論的基本思想,囊括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所有神秘的特徵”, Kivelson說,一般來說,物理學研究路徑不會像張首晟那個思路,“但他的那個主意實在是太完美了”。

2005年,張首晟的團隊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另外一個團隊同時提出了“量子自旋霍爾效應”,他發現電流僅僅是沿著邊緣流動,以及流動的方向是由電子的量子自旋的方向決定。

“在傳統半導體內,就像你開著一個法拉利進了菜市場,一直磕磕碰碰,浪費了大部分能量”,張首晟曾向外界通俗地解釋這一研究成果,“但是在拓撲絕緣子中就沒有了碰撞,他們就像給電子建設的高速公路。”

因為這兩項科學研究,張首晟也成為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熱門人選,但他幾乎包攬了物理界其它所有重量級獎項,包括歐洲物理獎、美國物理學會巴克萊獎、國際理論物理學中心狄拉克獎、尤里基礎物理學獎和富蘭克林獎章。


教授告別名利場

張首晟2012年獲得狄拉克獎


這些獎項有多重要?以富蘭克林獎章而言,這個以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姓氏命名的獎項在1981年授予給了霍金,該獎章的獲得者還包括愛因斯坦、居里夫人、楊振寧等人。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佈給了在拓撲學理論工作上有開拓意義的三名英國學者,包括戴維·索利斯(David J. Thouless)等人,當時外界認為,在頒佈給基礎理論貢獻者之外,張首晟這樣在應用領域做了積極貢獻的學者未來極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對他來說,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楊振寧如此評價自己的弟子。

張首晟在學術上不斷突破,背後是一種樂觀的信念。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戴希回憶他和張首晟的交往,“首晟是樂觀主義者,而我永遠是悲觀主義者”,戴希說,2005年的某一天,他在黑板上給他們寫了一個數學模型,說這個模型就是拓撲絕緣體,要把相應的材料體系找出來。

“我說這不可能,在凝聚態物理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對著數學模型找材料的先例,哪有那麼巧的。結果他是對的,第二年就找到了HgTe,後來又有了Bi2Se3,再後來找到了上千種拓撲絕緣體材料,”戴希說,在這件事情上,張首晟的樂觀是贏了的。

有人評價張首晟是華人學術界之光,這句話並沒有錯。

02

除了學術上的成功,他還有幸福的家庭,對於周圍的人而言,他一直那個力量和愛的給予者,人們更是難以想象到底是什麼擊敗這樣一個命運的寵兒。

眾所周知的是,張首晟與他親梅竹馬的妻子感情深厚,在張首晟去世後,妻子曬出了張首晟在2017年情人節寫給她的賀卡,字裡行間瀰漫著深厚的感情。

教授告別名利場

張首晟寫給妻子的賀卡


他一雙兒女同樣優秀,女兒畢業於斯坦福,兒子與兒媳畢業於哈佛,張首晟曾在朋友圈稱讚女兒是他身後的靈感女神。

就在6月,當時女兒剛剛從斯坦福大學符號學專業畢業,他在朋友圈記錄下和女兒Stephanie的一場談話:“我說科學最偉大的發現是萬物由原子組成,她說不然,一切由符號組成。原子組成分子,分子組成基因與蛋白質,他們組成細胞,細胞組成生命。這一切的背後是化學元素符號或者基因ACGT的符號……”他說,女兒這一席話啟示了他當時發佈的論文。

家人在那封給外界的郵件中措辭是“意外地去世”(passed away unexpectedly),家人說張首晟教授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是給其家人的:“我愛你們。”

沒有人察覺到這樣一個愛和力量的給予者是一個抑鬱症患者。張首晟家庭發言人SeanMcCormack表示,“張首晟教授的家人不曾知道張教授被診斷為抑鬱症。然而,回想起來,他們開始相信他有抑鬱症的症狀。”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張首晟是基督徒,而在該教的教義中,自殺是不允許的。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戴希回憶說,一次,在他們前往IBM實驗室開會的路上,張首晟停下車,對著山下正野蠻生長的硅谷對他們說,“人生要做一點大事,要追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理論和徹底顛覆遊戲規則的技術,而不是在舊框架裡修修補補。”

03

張首晟的樂觀和自信也讓他不甘於做象牙塔裡的教授,從而進入了投資行業

在美國,這並不是不體面的事情,畢竟斯坦福大學的校長都有自己的企業,許多教授也都組建了自己的基金,而整個硅谷也是在這樣自由創投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斯坦福和伯克利大學有大把富有才華的學生,而教授如果有空餘資金能夠投資他們,對於學生們來說當然是最好的投資人。

張首晟開始投資的故事被世人熟知,很多年前,張首晟和斯坦福計算機系教授孟德爾·羅森博格(Mendel Rosenblum)正好是鄰居。一天,兩家孩子在一起踢球時,羅森博格和張首晟閒聊起自己的創業項目,張首晟很快看到了其中的機遇,並決定投資入股。這家公司成為今天我們所熟知的VMware,市值達到377億美元。在投資VMware之外,張首晟還陸續投資了其它四五個項目,併成功退出。

張首晟作為中美兩地都有聲譽的教授,面對的是斯坦福和硅谷最前沿的技術,背後是中國市場躁動又渴慕技術的資金,他當然是一個絕佳的中間人。


教授告別名利場

張首晟在“理解未來”系列講座上


到了2013年,他和自己曾經的學生谷安佳博士創辦了丹華資本,資金主要來自中國,Crunchbase數據顯示,丹華資本通過兩支基金總共募集到4.345億美元資金。他一直向外界說,“丹”取自斯坦福大學的別譯“史丹福大學”,同時兼具“赤子丹心”之意,“華”取自中華,這一基金意在連接斯坦福大學和中國。

當年的立足點在當今的大環境下,也成為一個敏感的背景,張首晟去世後,有傳聞他曾受到301報告的壓力,但是張首晟的家人出面否認了這個事實。

“301調查”報告指的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依據1974年《美國貿易法》第182節第301條款的規定,針對“損害”美國知識產權利益和商業利益的外國政府,進行調查、報復和制裁的手段。

在2018年11月20日的發佈的301報告中,報告指責中國風險投資機構幫助中國政府轉移美國高新技術,報告點名了專門投資科技新創公司的丹華資本。報告稱,中關村發展集團(ZDG)於2014年在硅谷成立分部,帶有國有背景,它支持了59家風險投資公司,包括丹華資本。

報告特別指,中國公司科大訊飛為丹華提供500萬美元的募資,丹華資本幫助科大訊飛加強與美國公司、投資、併購市場的合作;而另一家中國公司京東方在2017年為丹華投資6000萬人民幣,而京東方的大股東北京電子管廠是國企。報告稱,目前丹華已經在美國投資了113家高新技術行業,其中涉及到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等敏感技術。

如果不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張首晟這些投資業績至少證明了他對於投資方向的正確選擇——大數據、企業智能、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機器人、移動互聯網、金融技術、生物技術這些都是高增長的領域。

丹華資本對於被投企業也極力幫忙,他們不僅給被投公司介紹客戶也介紹投資者,而在丹華資本的投資對於這些企業本身就是很好的背書,曾經,大家都以獲得丹華投資為榮。那些沒有能夠說服張首晟的創業者也曾對他有過怨言,但鑑於他的學術成就,大多數人都尊重他。

但是在張首晟去世之後,對於他死因的猜測,以及中美兩國關係的大環境之下,讓這些被投公司也處於迷茫之中,他們不知道丹華曾經帶來的一切是禍是福。

但大眾對於張首晟的態度在他涉足區塊鏈之後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04

當張首晟一次次在各個場合講“In Math We Trust”時,很少有人還會願意去相信張首晟是真正相信區塊鏈技術的,畢竟區塊鏈是個雜亂無比的名利場,或許他並不應該涉足的。

張首晟去世後,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戴希在接受《知識分子》採訪時,回憶2012年時張首晟向他講述區塊鏈技術的場景。

2012年冬天,他和張首晟一起在三亞開會,在飯桌上,張首晟用幾張餐巾給他講比特幣背後的數學原理和區塊鏈技術,一直講到半夜。張首晟說他在家裡用了整個聖誕假期的時間,把中本聰的原始論文整個推導了一遍,對其背後嚴謹的數學原理歎服不已,並認為是未來人類社會建立的基礎。

“我後來看過好幾本介紹區塊鏈的書,但再沒一個人能用如此簡潔的語言,把其背後的數學原理講得那麼透徹”,戴希在回憶中說,“後來首晟給我看過他做演講的ppt,題目是‘In Math We Trust’。這也的確是他一直堅信的,建立在數理邏輯基礎之上的人類理性,最終會解決人類自身發展中碰到的所有問題。”


教授告別名利場


2012年的區塊鏈還無關於財富。中本聰2008年發佈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2012年時,比特幣剛剛開始有價格,140元人民幣一個,彼時對比特幣關注的大多是技術圈,張首晟在從數學的角度研究了區塊鏈。

也許人們不再願意相信丹華出於相信技術,很早就佈局了這一領域。

丹華資本投資的第一個區塊鏈項目是硅谷現在一個小有名氣的創業者的項目Tom Ding,2014年前後,Tom找到張首晟介紹自己區塊鏈創業項⽬目眾籌平臺Koinifty,張首晟投資了這一項目,從那之後,丹華開始了在區塊鏈上的投資。

在丹華投資區塊鏈時,還沒有發行代幣這條致富路徑。據界面新聞報道,2015年,丹華資本投資了叫“Brave”瀏覽器,在他們設計中,通過一個名為“Brave”的瀏覽器攔截掉第三方廣告追蹤,同時,引入一個分佈式的系統,幫助廣告商更精準地投放廣告,同時,在保護用戶隱私的情況下,讓用戶從點擊行為中切實獲得收益,當時區塊鏈項目還沒有流行發行代幣,即俗稱的ICO,丹華僅僅從技術這一領域看中了這一項目。2017年夏天,這個項目發行代幣The Basic Attention Token,簡稱BAT,獲得較高估值,毫無疑問丹華資本也從中盈利。

05

到了2017年,比特幣價格上升到超過10萬,這個領域成了再糟糕不過的名利場。

那些在傳統互聯網競爭中失利的創業者們瞄準了這一市場,成為了擁有話語權的人士,要麼成了某個基金的大佬,要麼成了狂攬資金的創業者——畢竟競爭稀薄,他們往日的對手在原有領域獲得了成功,暫時沒有進入這一領域與他們競爭,這些往日的失敗者們不難獲得成功。一些普通的程序員們因為囤積數字貨幣而身家過億。所有這些暴富的故事讓各種資質的人再次湧入這一領域,淹沒了真正的技術。

人人都希望從火爆的市場上賺到錢,包括丹華基金裡的人,丹華基金並不是張首晟一個人的,但丹華基金最著名的人是張首晟,負面的行為往往要記在他賬下。

在張首晟去世後,一篇署名為張首晟生前好友楊寧撰寫的文章《壓垮他的“三座大山”》在社交媒體上傳播,文章指出丹華內部的明爭暗鬥,“團隊明爭暗鬥,既包括丹華美國萬某,丁某等年輕人借用丹華基金品牌暗謀私利,私自向項目方索要回扣;也有內部矛盾重重,爭搶項目送幣福利。幾位年輕人頭頂“區塊鏈女皇”,“幣圈新生代掌門人”等丹華資本賦予的光環,卻做著為自己博名利,挖基金和投資人牆角的事情。”

張首晟畢竟是個知識分子,知識分子過於寬容,則不善於當家,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篇文章對於丹華管理部分的描述屬實。

2018年前後,區塊鏈市場非常火爆,好項目額度難求。按照市場歷史,好項目在上市時通常有5倍甚至是10倍的漲幅。於是,市場滋生出一種接近於傳銷的商業模式——從項目方拿到了額度的投資人再向市場上轉賣這些額度,賺取差價。

在市場好的時候,接盤人並不在乎中間人賺取的差價,等到這些項目ICO時,仍然有數倍的利潤;但是市場不好時,這種賺取差價行為就被市場曝光——可能市場發生了變化,市場上的價格已經低於他們接盤的價格。對於倒賣者本身而言,能夠儘早出手避免市場波動帶來損失。而對於項目方來說,並不希望看到這樣的行為發生,他們希望尋找的投資者是“一致行動人”,而不是等到上市就拋售項目的散戶。

2018年5月前後,市場爆出丹華基金經理倒賣項目額度的行為,倒賣行為發生在基金內部一位基金經理身上,至於那是個人行為還是基金團體決策,外界暫時無從得知,但都寫在了丹華基金的榮辱柱上。

另一方面,而張首晟在區塊鏈這個行業裡本身也有了過多曝光,張首晟在各個場合去講“In Math We Trust”,在一些場合,有耐心有能力可以理解這句話的聽眾寥寥無幾,至少看上去,張首晟誤入了一場與他身份不相符的狂歡。

媒體上一度傳聞張首晟結束自己生命是因為在區塊鏈上虧損過多資金,他去世消息發佈後的第二天,他的合夥人谷安佳不得不數次出面闢謠,澄清表示基金在區塊鏈上的投入很小,只佔據丹華基金很小的一部分,而且他們在早期不少項目上都有退出。

但一些交易看起來仍然是張首晟這樣的學者不應該接觸的。如果說做天使投資考察的是人們對於技術的判斷力,而區塊鏈的詭異之處在於捲入了過多的二級市場行為,它更應該屬於華爾街或者更加適應跌宕起伏人生的專業投資者。

比如和蔡文勝的合作就是如此。2018年2月22日,美圖發佈公司董事變更公告,張首晟成為公司的非執行獨董。此前,美圖公佈了自己的區塊鏈項目白皮書,美鏈,白皮書並未公佈私募、公募規則,也未進行公開認購。

2月23日下午,美鏈BEC在OKEX公開交易,上線當日開盤暴漲超過4000%;美鏈上市是0.39美金上的,一路最高炒到80美金,一個月之內,一下子跌到4美元,又用一個半月慢慢掉到0.18美金。

按照市場慣例,已經跌了99.75%應該已經到底了,讓人想不到的是,跌了99%的一個幣,還可能再跌99%,而這樣的鬧劇在4月22日發生了。美鏈有bug,可以無限制發行美鏈,被人利用了,一下子提走57,896,044,618,658,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792003956564819968 個幣。沒錯,就是5後邊跟58個零。於是,美鏈被迫一下清零。

在清零之前,據證券時報報道,發現70億枚BEC中有99.9321%掌握在前4個地址當中,BEC數量分佈非常集中,也就是說這些幣被幾個投資者所持有。

現在很難去追溯張首晟個人或者丹華基金在這個交易上是否有虧損——畢竟他有保障的時候,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大部分人也不認為張首晟會因為經濟上的損失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丹華資本公開披露、數據可查詢的區塊鏈投資項目已達65個,佔丹華基金總投資項目的57.5%,不能否認,其中許多項目都由致力於技術開發的人所創建。

像美鏈這樣價格如此巨大的波動的交易已經不是投資行為,而是賭博行為,包括基金內部人士不軌的行為和丹華當時遭受的負面評價,都與張首晟往日所屬的學術和技術世界大為不同,是一個嘈雜的名利場。

張首晟最後一次較大的學術突破是在2017年7月,他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華裔科學家王康隆、上海科技大學教授寇煦豐等團隊合作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重大發現:在整個物理學界歷經80年的探索之後,他們終於發現了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存在,但這一次張首晟不再是主要研究者。

2018年12月1日,一個慌亂的冬季,教授離開了這個名利場。

附錄:

作為張首晟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博士時的老師,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9日獨家致信光明日報,回顧了張首晟的科研歷程和卓越成就,表達對愛徒的無限懷念和哀悼。

以下為楊振寧先生親撰文章:

張首晟是第一流的物理學家

凝聚態物理研究的對象是物質的各種性質:銅為什麼能導電,而橡皮就不能?為什麼水會結冰,會變成蒸汽?等等。這個領域與應用,與世界經濟發展,與人類的日常生活都有密切關係,所以是物理學中特別重要的領域。張首晟在此領域做出多項重要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關於自旋霍爾效應(QuantumSpin Hall Effect,QSH)的震驚物理學界的工作。

2005-2006年,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C.L. Kane和張首晟獨立發表理論論文,指出有些複合物在適當條件下可能有表面導電現象。這兩篇文章立刻引起所有凝聚態物理工作者的注意。可是哪些化合物,在何種條件下,才會有此奇特的表面導電現象是一個大難題。

首晟告訴我,他和幾位半導體實驗物理學家於2006年計算了多種半導體中的量子井(Quantum Well)的性質,於2006年11月15日發表了一篇文章,預言一種特別的汞-碲-鎘(Hg-Te-Cd)半導體量子井會有表面導電及其他重要現象。半導體有許多種,量子井的結構有許多可能,他們如何選定了Hg-Te-Cd量子井?我認為回答是:他們有深入的物理直覺。

2007年德國Würzburg大學Molenkamp的實驗團隊,根據此建議調試了一個HgTe/(HgCd)Te量子井,最後發現果然有導電和其他現象。那年12月莫倫坎普團隊與張首晟和他的學生祁曉亮聯合發表了一篇文章,公佈實驗結果。此文章是近年來最最震驚物理學界的文章。

物理學界普遍認為張、Kane和Molenkamp一定會得諾貝爾獎,現在張不幸逝世,我相信Kane和Molenkamp早晚會得到諾貝爾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