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不希望孩子太謙讓

爸爸媽媽們都知道,如果家裡來了小客人,寶寶把自己的好吃的、好玩的看的緊緊地,誰動跟誰急;和別的小朋友做遊戲,沒一會兒就演變成一場“玩具爭奪戰”……

有的爸爸媽媽們也很煩惱,孩子不謙讓,讓爸媽也覺得掛不上面兒。

你還在教孩子事事禮讓麼?我也曾這樣,但現在只希望他可以為自我發聲,盡力爭取想得到的東西,遇強則強,遇禮則讓。有時候,退一步換來的不是海闊天空,而是別人的捷足先登和主權意識的不斷弱化。

我倒覺得,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謙讓了。

01

謙讓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我們也在小時候聽著“孔融讓梨”的故事長大。但我們家長不能為了讓孩子學會分享,而一味要求孩子謙讓,謙讓的前提是——必須在孩子自願自覺的情況下發生,不然會傷害了孩子。特別對於3歲以下的小寶寶來說,家長的強迫分享和教育謙讓,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私,越來越不自信。

我為什麼不希望孩子太謙讓

寶寶“小氣”背後的原因:

進入兩歲以後,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有了“我”和“你”的概念。他非常注重“什麼是你的”和“什麼是我的”,並以此來確認自我的邊界。在這種情況下,“分享”常讓寶寶感覺到“失去”或者“被侵犯”。出於這種不安全感,寶寶們常常極力捍衛自己的所有權,如果這種願望不被理解,他們會更加的不安,更加激烈的拒絕分享。

我為什麼不希望孩子太謙讓


長期的過分謙讓,也會讓寶寶變成“老好人”性格,事事顧著別人的感受,壓抑自己的感受,不懂得努力爭取自己喜愛的東西。

我為什麼不希望孩子太謙讓

02

每到家庭聚會,總是我最擔心的時候。

因為女兒變得越來越霸道,隨之而來的是,我姐姐的女兒變得越來越謙讓。

我一直不喜歡我女兒一直“為小自尊”的腔調:

仗著自己年紀小,拼命地去索取,因為在她的概念裡,小就有資格拿到自己想要的,小就有資格獲得別人的疼愛,小就可以從別人手中輕而易舉地獲得。

而在大人們一次又一次的勸導下,我的外甥女骨子裡,開始滲透了一種“過於謙讓”的精神。

有一次,我女兒為了一顆魚圓大喊大叫,我奶奶說了一句,“姐姐讓著妹妹,你把你碗中的那一顆給你妹妹吃。”

外甥女不聲不響,像做錯了事一樣,把魚圓從碗裡拿了出來。

我當即制止了,我說,你只有一顆,你也沒有多餘的,你也很想吃,你為什麼要讓給你妹妹,就因為她年紀小嗎?就因為她哭了嗎?

然後我把那顆魚圓還到了她的碗中。

女兒還在作。作天作地大哭。

我一般不會理會這樣的行為,我只覺得該屬於她的,她能夠不遺餘力爭取,我給她喝彩;不是她的,她滿地打滾,我也不會理睬。

我母親自然覺得我這個行為大度,而我,只是因為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而去傷害另一個孩子的成長。

因為我大概永遠記得,外甥女雖然人高馬大,也總會被人欺負。她還說,我怕別人哭,所以由著她們了。

我和她說了很多遍,既然別人都不關心你會不會被打哭,你至少也得告訴老師啊。

她沒有聲響,默不作聲的樣子。

03

適度謙讓是有禮貌,過分謙讓就是無能和懦弱。

而“中國式教育”中的謙讓精神,總是有一種過度用力。

現在家庭教育注重個性、能力和思維三方面的培養。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圍棋的教育功能有了一定的認識。

我為什麼不希望孩子太謙讓

當孩子特別不愛運動,他們膽小、膽怯,離不開父母時,圍棋可以對個性有著雙向調節的作用

圍棋是兩個人對局的遊戲,還可以更換不同的對手,在對局中讓小朋友之間互幫互學,漸漸地,孩子會對圍棋產生興趣,性格也開朗、活潑起來。

對於自卑的孩子,則是通過一盤盤的勝利幫他們培養自信心。

一次次地表揚使他們建立優越感,使他們逐漸克服心理障礙,性格可以轉變得活潑開朗起來。

------------------------------------

想讓孩子更聰明,或者讓對圍棋感興趣,可以在愛奇藝、優酷等視頻平臺搜索《柯越圍棋》,即可觀看少兒圍棋啟蒙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