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雁北耍孩兒與羅羅腔,有何重要的文化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雁北耍孩兒與羅羅腔,有何重要的文化價值?

雁北耍孩兒又名咳咳腔,與其他曲藝不同的是雁北耍孩兒是以曲牌名命名的戲曲聲腔劇種,主要在山西大同和其附近流行,其獨特的發音方法和火暴的打擊音樂與豐富的劇目使其深受當地民眾的歡迎。金、元時代盛行的《般涉調·耍孩兒》曲調,在流行中這種曲調受到其他戲曲音樂和民間調子的影響而慢慢地演變為適合當地人風俗的曲調,這也就是最初雁北耍孩兒的起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雁北耍孩兒與羅羅腔,有何重要的文化價值?

在雁北地區一帶,最先的演員為當地的衣民,衣閒時組織演出,成豐時期曾經出現大量的戲班。新中國成立後,雁北耍孩兒出現了很多名演員,常年流動演出,在百姓中影響很大,正式命名為雁北耍孩兒。作為以曲牌名命名的曲藝,耍孩兒的唱腔屬曲牌體,名為平曲子,有平體、主插體、異體三種結構類型,在演唱時,以主曲為支柱,補充倒三板、垛錢子、梅花錢子、串兒、喜錢子、苦錢子等曲調,組成一個渾然天成的一整套唱腔。在演唱中,有時也借鑑梯子中的板腔體音樂方式,加入梯子中說唱技法,使得雁北耍孩兒能在板腔體和曲牌體之間來回轉換,靈活自如。

非物質文化遺產,雁北耍孩兒與羅羅腔,有何重要的文化價值?

耍孩兒的伴奏音樂和其他梯子曲藝一樣有文、武場之分,文場主要以板胡、呼胡、笛子、梯胡為主,武場則是以大小鑼、鼓、錢為主要伴奏樂器。耍孩兒有著自己獨特的唱法,唱腔發音後使用嗓子,聲音從喉部擠出來,先咳後唱,再利用音樂伴奏來配合,用這種比較特殊的音色來取得震撼人心的音響效果。所以民間也有不咳不出、一字三咳的說法,所以耍孩兒又叫咳咳腔。在歷史的發展中,耍孩兒的角色行當逐漸齊全,有紅、黑、生、旦、醜五行,特別是丑角的表演讀諧幽默,極具特色,演得妙趣橫生,很受觀眾青睞。平曲子一般為一股八句,和明詞相同,基本結構為長短句、八字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雁北耍孩兒與羅羅腔,有何重要的文化價值?

其中一、二、三、五、六、八句分別押韻,四七兩句倒轍,就是“三節八句,四七倒轍”的固有特色。表演上又吸收了大量的民間舞蹈,接近百姓的生活,處處洋溢著鄉土氣息。尤其是男女腔同時登臺,更具藝術感染力。別具一格的耍孩兒劇種,被專家學者譽為中國戲曲史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耍孩兒原有曲目40多出,如今剩餘只有30多出,代表性的曲目有《獅子洞》、《花園會》、《金木魚》、《七人賢》、《三孝牌》、《打佛堂》、《送京娘》、《對聯珠》、《二龍山》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雁北耍孩兒與羅羅腔,有何重要的文化價值?

表演中,演員在舞臺上演唱,眾人在後臺幫腔,和之以“囉囉喲喲”之聲,所以眾人便把這種唱腔稱為“羅羅腔”。羅羅腔流行於山西省靈丘縣及其附近地區,這種唱腔很容易吸引觀眾的參與,所以很受當地百姓的青睞。2006年,靈丘羅羅腔入選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靈丘縣最為古老的劇種,羅羅腔是由弋陽腔慢慢地演變過來的,清代正是戲曲聲腔百家齊放、風起雲湧的時候,羅羅腔雛形的形成是在明末清初。乾隆和嘉慶年間,羅羅腔得到了長遠的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雁北耍孩兒與羅羅腔,有何重要的文化價值?

新中國成立後,正式成立了羅羅腔的劇團,並對傳統的羅羅腔進行挖掘和整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這個古老的劇種經過創新重新走上了正軌。“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哈哈”是關於羅羅腔傳統唱腔的說法,目前還存留著有甩板、流水、哭腔、平板、數詞、垛板、散板、娃子、山坡羊、圪腦兒等十多種。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數詞,很有說唱曲藝的味道。在繼承弋陽腔的同時,羅羅腔中的曲牌唱腔和板式唱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特殊演唱結構,比如用數詞、散板和流水組成一套曲子,這種經過創新別具一番韻味的演唱方式很受民眾的喜愛。

非物質文化遺產,雁北耍孩兒與羅羅腔,有何重要的文化價值?

靈丘羅羅腔屬北曲絃索系統,劇目大都是根據百姓生活故事改編的,極富生活氣息,臺詞生動活潑,具有很強的說唱性。樂隊不拖腔伴奏,只在句尾部分加入伴奏。在發展中,羅羅腔與很多地方戲曲相結合,創作了很多經典的劇目,比如《黑驢告狀》、《描金櫃》、《兩狼山》、《小二姐做夢》、《飛天閘》、《羅通掃北》、《審土地》、《楊家將》、《錦緞記》、《龍寶寺》等,這些傳統的劇目大都經過時間的考驗,在群眾中影響很大。

非物質文化遺產,雁北耍孩兒與羅羅腔,有何重要的文化價值?

伴奏樂器通常以小板胡、呼胡、笛子、笙、吶、三絃為主。打擊樂有板鼓、大小鑼、中虎鑼、戰鼓、堂鼓、手板、小擦等,後來加進了琵琶、揚琴、二胡、小提琴等樂器,音樂的表現範圍更廣,旋律較之前平淡了許多,夾雜了許多柔情的曲調。作為古老的地方小劇種,羅羅腔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更是瞭解戲曲傳統、認識戲曲發展變化的規律的重要依據。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老百姓生活娛樂方式的多樣化,羅羅腔與現在社會之間的矛盾重重,而且由於資金缺乏,演出市場萎縮導致演員流失,人才出現斷層,靈丘縣的羅羅腔劇團是在這場衝突中碩果僅存的劇團,但發展的形式仍不容樂觀,現在已經到了搶救、保護這一珍貴劇種的緊要關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