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饺子“应个景儿”


吃饺子“应个景儿”

今天是冬至,妈妈给我打包了一袋她自己包的水饺并用她一惯的大嗓门喊道:“冬至饺子夏至面,应个景儿。”从小冬至这一天无论父母多忙,晚上一定吃饺子的,白菜肉饺子,吃了很多年,妈妈的味道越来越眷恋。

小时候只知道冬至吃饺子,至于由来却是从来不去查考。如今讲究刨根问底、饮水思源,所以我就认真网上查访了一番。版本比较多,但是我最认可冬至吃饺子和张仲景有关这一个。

吃饺子“应个景儿”


根据史料记载,冬至吃饺子还是从河南南阳流传过来的,河南叫“捏冻耳朵”。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正值天寒地冻的冬天。结果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饥寒交迫,甚至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张仲景怀着医者之心顾不上回家,而是让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临时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吃饺子“应个景儿”


传说不一定可信,但是有很美好的寓意在里面。都是以求人民身体健康、来年有一个好兆头。有句话叫“好吃不过饺子,好睡不过躺着”,以前饺子只有过年过节时候才可以吃到,所以冬至日的饺子想想都是美味。如今生活富裕了,饺子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不再是奢侈品,只要想吃随时可以吃到的。心浮躁了,人也变懒了,饺子包不成个样子,下饭馆吃总觉得不如妈妈调的味儿好。

小的时候,每逢过节妈妈对那顿饺子倾注的心血非比寻常。总是大清早就起来准备,用什么白菜,用白菜的哪个部分都是有讲究的。肉的比例酱油的多少妈妈一点也不含糊。好像不仅仅是一顿饺子,像是一家人的幸福苗似的,需要用心呵护。

吃饺子“应个景儿”


如今的节日越来越多,圣诞、情人节等洋节也已经跋山涉水扎根于中国,而我们原来的国粹节日却越来越淡化了。尽管现在推崇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我还是怀念那些旧日时光,那些逝去的美好和快乐。腊八的粥、小年的杀猪菜、初一走街串巷的大拜年、元宵节人山人海的灯会、初一到十五天天热闹非凡,那才是中国的节,老百姓的温暖。

吃饺子“应个景儿”


中国节过得是一家人的团圆,一年的平平安安,将春花秋月都看遍,亲情是永不倾斜的一艘船,承载着全家人的推波助澜,不断向前。想到这里的时候,那个在或微弱或璀璨的灯光下,拿着“嘀嗒金”跑来跑去的小孩,隔了时光的影子默默得向我微笑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