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中,朱棣為何要奪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前段時間,一部《大明風華》登上了熒幕,影視劇從靖難之役的結尾開始,描繪了朱棣稱帝后幾代人的歷程,在影視劇的開端,可能很多人對於靖難之役並不是那麼的熟悉,那麼接下來,就來跟大家聊一聊這個歷時三年的戰爭。

“靖難之役”中,朱棣為何要奪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首先,靖難之役的背景

既然是要說背景,那麼就要從朱元璋說起了,可以說由明初的分封開始說。在明朝初建的時候,雖然是已經做到了驅除韃虜,但是元朝在塞外的勢力依然強盛,而為了鞏固勢力,使得邊境安定,那麼就必須在邊境要塞駐兵,而且還得是重兵防守,而這樣的情況下,派誰駐守成了一個問題。

“靖難之役”中,朱棣為何要奪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而在人員的選擇上,一方面可以選擇開國時的將領,一方面則是由朱元璋的兒子們去駐守,也正是在這樣的選擇下,朱元璋選擇了分封諸子,因為相比較而言,封王造反要比大將造反要划算,人都有私心,這就是朱元璋的私心。封王造反最起碼還能給朱家留後,大將造反朱家留就極有可能被屠滅,這些都是歷史教訓。

“靖難之役”中,朱棣為何要奪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其次,太子早亡,太孫少年登基

朱元璋在位時,太子朱標早亡,使得儲君的位置空出,這樣一來各皇子自然是有想法的,雖然之後冊立太孫,但畢竟太孫年少,並不足以徹底壓下諸王的覬覦之心。後朱允炆21歲時登基稱帝,作為少年天子,在明朝諸王林立的情況下,也是感受到了壓力的,而他做出的決定則是削藩,但朱允炆削藩太過急切,登基一個月就馬上開始了,並且手段過於強硬,致使諸王人人自危。

“靖難之役”中,朱棣為何要奪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其三、朱棣對皇位的覬覦

可以說朱標過早離世,諸王對於皇位都是有著覬覦之心的,而二哥朱樉,三哥朱棡也先後去世,在朱元璋的兒子中屬朱棣最大按照傳統朱元璋應該傳位於朱棣,正是這樣的情況下,相對於其他諸王,朱棣對於皇位的覬覦之心是最強的,但是朱元璋似乎給他開了個玩笑,直接冊立了太孫,並且還留下了《皇明祖訓》,其中有一條“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剷除奸臣後要五日之內離京。”所以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口號起兵只不過是朱棣奪取皇位的藉口。

“靖難之役”中,朱棣為何要奪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其四、朱允炆的婦人之仁

作為帝王,面對政治上的對手,可以說向來都是心狠手辣的,但是朱允炆在對付諸王時,卻並不是這樣,可能也是儒家思想太過於根深蒂固的原因,當朱棣入京時,登陛不拜,朱允炆不願將其誅殺,而在之後的靖難之役時,更是對前去平叛的耿炳文下令,不要傷了他叔叔,這就讓平叛將領縮手縮腳了,不僅是這樣,在耿炳文戰事稍失利,又匆匆臨陣換帥,換上紙上談兵李景隆,結果是一錯再錯。

“靖難之役”中,朱棣為何要奪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最後、朱棣沒有打下天下,他只是打下了南京

靖難之役是一場非常奇葩的戰役,因為朱棣大軍壓根就沒有掃蕩天下,他也沒有掃蕩天下的能力。那麼他是如何奪取天下的呢?他只是帶兵南下繞過了山東直奔江蘇而來,從而打下了南京城。這麼一條筆直的路線,期間壓根就沒有佔領全國各地其他的地盤。其他地區還是該吃吃該喝喝,這對叔侄之間的戰爭,對他們來說那就是神仙打架,跟他們沒什麼太大的關係。

“靖難之役”中,朱棣為何要奪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事後朱棣奪取了南京城,朱允炆引火自焚後,朱棣在南京稱帝。全國其他各地的官員,也就順道參拜朱棣了。在他們心裡朱棣和朱允炆沒什麼差別,那都是朱元璋的子孫,誰來做皇帝不是做呢?從建文元年到建元三年,“靖難之役”歷時三年,以燕王朱棣的取勝而告終,而惠帝在朱棣攻陷京師後也不知所蹤,就在1402年,朱棣在群臣的擁戴下在京師南京稱帝,即明成祖,改年號為永樂。朱棣稱帝后,為了穩固統治,恩威並施,採取了鎮壓和懷柔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